车辙沟的来历
(2011-05-13 15:22:13)
标签:
杂谈 |
车辙沟的来历
从涡阳楚店集到利辛城南的邵渡口,有条大沟叫车辙沟,旧称“霸王沟”,传说与西楚霸王项羽有关,在邵渡口还有两堆土疙瘩人称“霸王丘”。传说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在楚汉战争中,楚汉两军在垓下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这里就是有名的“垓下之战”发生的地方。
“垓下之战”发生的地方一说在今安徽灵璧南,一说在今河南淮阳、鹿邑间,其实是发生在今安徽亳州利辛县境内。当时形势
垓下之战作战图
汉四年八月,与汉军对垒于广武的楚军粮尽;而刘邦也没能调来韩信、彭越等人的军队,无法对楚军进行最后的合围。于是,双方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鸿沟和议”,以战国时魏国所修建的运河:鸿沟为界,划分天下。项羽与刘邦订立和约后,立即率军东归。刘邦也打算西撤,但张良、陈平一致反对,说:汉有天下太(大)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疲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 养虎自遗患' 也。 于是刘邦决定毁约追击楚军,并约韩信、彭越南下会师,合力击楚。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十月,刘邦引军追击楚军至固陵(今河南太康),韩信、彭越均未赶来。楚军返身发动突然进攻,汉军不支,退入壁垒固守。但项羽未能乘胜扩大战果,进一步围歼汉军,而与之对峙于固陵,这样就使刘邦得以喘息待援。为使韩信、彭越安心助汉击楚,打败项羽,刘邦采纳张良的建议,封彭越为梁王,并明确了2人的封地。韩信、彭越2人果然率部前来会师。十月下旬,韩信引兵进占彭城,同时攻下楚地许多地区。
被刘邦封为淮南王的英布也遣将进入九江地区,诱降了守将、楚大司马周殷,随后合军北上进攻城父(今安徽亳州东)。刘邦也由固陵东进,形势对楚极为不利,项羽被迫向东南撤退。十一月,项羽退至垓下(今安徽亳州利辛县境内),筑垒安营,整顿部队,恢复军力,此时楚军尚有
。十二月,刘邦、韩信、彭越、英布4路大军会师垓下。韩信军30万,分3路首先与楚军接战,韩信居中路,进攻失利,向后退却,同时命左右两翼投入战斗,楚军受挫,韩信又返身冲杀,3路合击,楚军大败,项羽被迫入壁而守。韩信遂指挥各路大军将楚军重重包围,楚军屡战不胜,但汉军一时也难以彻底打败楚军。
为了尽快取胜,张良用计,让汉军夜夜高唱楚歌,瓦解楚兵斗志。项羽夜闻 四面皆楚歌 ,以为楚地已尽为汉所得,眼见大势已去,便乘夜率领800精锐骑兵突围南逃。天明以后,汉军得知项羽突围,乃遣5千骑兵追击。项羽渡过淮水后,仅剩百余骑相随,行至阴陵(今安徽定远西北)因迷路耽搁了时间,被汉军追及,项羽突至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手下仅剩28骑。
项羽指挥这28骑,将汉军骑兵杀得人仰马翻,再次杀开一条血路,向南疾走,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长江边的乌江浦)边,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乃令从骑皆下马,以短兵器与汉兵搏杀,项羽一人杀汉军数百人 ①,自己 身亦被十余创 ②,最后自刎而死,年仅31岁。项羽死后,汉军全歼楚军,楚地皆降汉,独项羽原封地的鲁人不肯投降(楚怀王曾封项羽为鲁公),后刘邦将项羽首级示鲁,鲁人乃降。至此,历时4年半之久的楚汉战争终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这就是俗语说的“车辙沟的泥鳅来回跑,跑来跑去难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