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体系解读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体系解读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的课文如下:
【统编五年级上册单元要素表】
册次 |
人文主题 |
阅读要素 |
习作要素 |
五年级上册 |
万物有灵 |
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
写出自己对一种事物的感受。 |
阅读速度 |
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
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 |
|
民间故事 |
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
提取主要信息,缩写故事。 |
|
家国之殇 |
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
学习列提纲,分段叙述。 |
|
介绍事物 |
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
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 |
|
舐犊之情 |
注意体会场景和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感情。 |
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
|
四季之美 |
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
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
|
读书明智 |
阅读时注意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 |
根据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突出重点。 |
【统编教材习作分类表】
单元 |
习作要素 |
题目 |
第一单元 |
写出自己对一种事物的感受。 |
我的心爱之物 |
第二单元 |
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 |
“漫画”老师 |
第三单元 |
提取主要信息,缩写故事。 |
缩写故事 |
第四单元 |
学习列提纲,分段叙述。 |
二十年后的家乡 |
第五单元 |
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 |
介绍一种食物 |
第六单元 |
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
我想对您说 |
第七单元 |
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
|
第八单元 |
根据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突出重点。 |
推荐一本书 |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整本书阅读要求】
内容:
主题:从前有座山
你读过这本书吗?——《中国民间故事》
相信你可以读更多:
《一千零一夜》(阿拉伯民间故事)
《列那狐的故事》(欧洲)
《非洲民间故事》
知识点:
民间故事的特点:固定的类型及重复的段落;民间故事寄托着人们的朴素愿望。
【教材解读】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共计27篇文章,相比人教版教材少了1篇文章,虽然从篇目上少了一篇,但从总的字数上来看,应该是超过了原有的教材,从这个角度来说,增大阅读量、提高一定的阅读速度则是有所体现的。如何提高阅读能力,这也是必须要培养的能力之一。
比起之前的人教版教材,增加的新课文是:《白鹭》、《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冀中的地道战》、《猎人海力布》、《少年中国说》、《无名岛》、《风向袋的制作》、《父爱之舟》、《四季之美》、《月迹》、《古人谈读书》、《忆读书》,不算习作例文《风向袋的制作》,共计11篇,这样的幅度已经比较大。
二、人文主题与阅读要素的统一与结合。
每个单元的文章选取都与阅读要素是统一的,同时可以相应提取统一的人文主题,即便有些文章与人文主题的关联不是特别大,但是与语言要素却是高度契合的。从这个层面来看,五年级的课文的内核的组合规律是以语言要素为基准。同时每一个语言要素通过单元的不同篇目学习达成,有的单元或体现阅读要素的不同侧面;有的单元或是从认知角度(感知、学习、运用等过程)逐步让学生习得。这样的组合方式与以前的单一的对于人文主题的感知有所不同,介入了方法与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进行以专题、项目式学习为特征的多文本教学模式。但必须要看到的是只是立足于单元的有限几篇,对于某个概念或者某种方法的学习稍显单薄,教学时需要根据学生的状况做有限的补充。
三、习作要素与阅读要素既有一致、一体化的,也有毫无联系、相对独立的。
第一单元的“我的心爱之物”、第三单元的“缩写故事”、第五单元“介绍一种事物”、第六单元“我想对您说”、第七单元“
因此,想要让课文教学与单元习作教学直接对接,则不能做到全册书的整体的安排;也因为有六个单元本身的组合相对紧密,也不需要进行课文的重组。需要重新建构新的组合方式。从习作类型来说,有写人、状物、写景、应用文的练习,但是对于写事类型的习作缺乏练习,在教学安排上需要有补充的练习。对于不同的习作,为了给学生更多
四、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量增大
本学期教材的基本知识积累量比相对应的人教版教材的积累量有了不少的增加,除了以往的“日积月累”部分,现代文的背诵量有增加,古诗词、文言文的积累部分也有了不少的增加。积累与识记的任务需要格外的重视。
基本技能的部分,比起以往的教材更为清晰,以语言要素的角度出现: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注意体会场景和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感情;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阅读时注意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不同的单元都有各自的训练点,相比过去的训练量有了增加。但这些训练点相互独立,并不存在顺序前后,也不存在完整的能力系统。由此教学时,前后的顺序是可以进行调整的。
五、特殊单元的出现以及教学的措施
这一册书出现了与之前的教材体系不同的单元:阅读策略单元、习作单元、文言文及古诗词单元。
1.阅读策略单元
训练的集中点:提高阅读速度
教材提示的要点: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读的时候集中注意力,不要回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记下所用的时间,完成课后练习。——(说说课文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什么,从哪些语句中可以体会到乡亲们美好的情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尽量连词成段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记下所用的时间,完成课后练习。——(读下面这段话的时候,你一眼看到了多少内容?根据下面的提示,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蔺相如、廉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结合具体事例说一说。选做:选一些词语或句子写在卡上,比一比,看谁能一眼看完卡片上的所有内容。)带着课文题目中提出的问题,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记下所用的时间,完成课后练习。——(记录阅读时间,和同学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根据课文内容,按运动的快慢给下面给下面的事物排序,照样子填序号。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或不懂的问题,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和同学讨论。)
课文对于提高阅读速度,从训练点的角度,各有侧重。从编排顺序来看,从易到难,具备一定的梯度。但问题出在任何孩子的阅读不是这样分阶段训练的,同时孩子的阅读速度并不是零起点的。如何处理?是一篇篇的处理?还是整体的处理,值得考量,可能整体把握处理的方式会更好一些。
2.习作单元
习作的题目要求是:《介绍一种事物》
如果选择一种你了解并感兴趣的事物介绍给别人,你打算介绍什么?下面表格中的提示和题目是否对你有启发?
可以选择表格中的题目,也可以自拟题目,介绍一种事物。
写之前,细致观察要写的事物,并搜集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这个事物,想清楚从哪几方面来介绍。
写的时候注意以下几点:
写清楚事物的主要特点
试看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
可以分段介绍事物的各个方面。
写好后,与同学交流分享。如果别人对你介绍的事物产生了兴趣,获得了相关知识,你就完成了一次成功的习作。
这样的习作要求比之前的教材更方便教师进行教学,不仅仅提供习作的要求与题目,更提供了一些路径(支架)的指引。在要求中,又以“写之前、写的时候、写好后”给了较为明晰的方法与角度。但又不得不看到,这些要求相对笼统,需要教师将其细化。比如如何细致观察?搜集哪些相关资料?写的时候如何写清楚?写好后,怎么才算“别人感兴趣”?等等。
3.古诗文及文言文的教学
本册书出现6首古诗词,分别是《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出现了较长理解难度较大的文言文:《少年中国说》(节选),《古人谈读书》。这比之前的教材的古文学习部分学习量要大很多。不光篇幅长,更重要的是出现的文章的年代跨度很大,从春秋战国到民国时期。如何带领学生阅读,读到什么程度?文言文的阅读方式是否介入?等等都是教学需要考量的问题。
【教学设想】
与以往不同的是重组课程的比例降低,以现有的单元体系为基准,有限的整合、补充与组合,个别文章会出现在不同的专题学习之中。词语不再八个单元完全集中过关,而是改在每个单元的学习之前。
拟定的新的单元组合:科学与艺术的表述(整合第一、五单元)、“漫画”人物(将第二单元习作与第六单元学习结合)、阅读速度的体验、民间故事的秘密、古人情怀、家园情怀、动与静之美、书的故事。特别设置的“古人情怀”专题,目的在于帮助孩子理解这些古诗文的内容,感知古人的叙述方式。整体而言,保持原有的单元的顺序,只做了初步的调整与整合,方便具体的教学的操作。另外,“提高阅读速度”不是一个单元就可以达成的能力,所能养成的习惯,同时也需要尊重学生在前四年小学学习的基础,因此,会将“提高阅读速度”的训练渗透在每个专题之中。
关于工作纸的设置,要尽可能将学生学习所需要到的资料都放在其中,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提供合理合适的支架。工作纸需要尊重不同学生的需求,力求有菜单式的选择,允许孩子可以选择自己合适的角度进行学习。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教学体系一览表
专题 |
语言要素 |
课文篇目 |
习作目标 |
教学计划与步骤 |
科学与艺术的表述 |
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
《白鹭》《落花生》《桂花雨》《珍珠鸟》《太阳》《松鼠》《鲸》 《风向袋的制作》 |
1. 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2. 写出自己对一种事物的感受。 |
1.让学生选择一种物品介绍给大家,如,蔬菜、水果、玩具、文具或电器。自行习作,要求是:文章中不可以出现所写物品的名称,但没有字数的要求。 2.拿自己的习作与同学交流,交流焦点:猜猜同学的文章介绍的物品是什么? 3. 迷你课:课本上的三篇文章(《太阳》《松鼠》《鲸》)分别写的都是什么?它们所独到的特点是什么?或者说,我们看到某些文字介绍,就一定可以断定这是某种物品。 4. 学习焦点:为什么有的同学的文章可以让我们知道写的是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为什么有的同学的文章不能让我们知道?还欠缺什么?试着修正自己的文章:我的文章中物品的特点是否是独特的?是否可以让同学读完后知道自己写的是什么物品? 5. 迷你课:说明方法的讲解【工作纸出示练习与知识点】。 6. 拿自己的习作与课本上的文章共同迁移:我写的物品以及课本中的文章(《太阳》《松鼠》《鲸》)分别用到了什么说明方法?将相关句子以及运用的说明方法整理到工作纸上 7. 拿自己的习作与课本上的文章对比:哪些说明方法我也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没有用到?我的文章是可以用到这些说明方法? 8. 利用所学到的新的说明方法,再次修正自己的文章。 9.阅读三篇文章(《只有一个地球》《NASA证实发现首颗适合生物居住的类地行星》《末日方舟——精英避难所?》),引导学生思考:三篇文章都与 什么有关?如果按照可信度角度来排序,三篇文章的顺序是什么?我们的文章可信吗? 10. 与同学交流,思考:我从同学的文章中学到了什么?或者是我从同学那里借鉴到了什么?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我的介绍物品的习作可以是这样的。 11. 阅读三篇文章(《风向袋的制作》《两只松鼠》《其实我是一条鱼》),品味写法的特别。 12.引导学生思考:三篇文本,依次写了什么?它们分别有什么样的特点?这三篇文本与前面我们读过的文本有什么不同?我比较喜欢哪一种?为什么?试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我的习作改一种叙述方式。 13.引导学生互读习作,继而开始阅读课文四篇文章,思考:想一想作者对于这些事物又是什么样的感情?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14.思考与修正:我自己的习作可以在什么地方添加或者删除?我的新习作可以如何写? 15.细析每篇选文的独到写作之处,学习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初步知道两者之间的区别) 16.对比修正自己的习作,形成第三次习作。 17. 与同学交流,思考:我从同学的文章中学到了什么?或者是我从同学那里借鉴到了什么?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我的介绍物品的习作可以是这样的。形成第四次习作。 18.评价与梳理。 |
“漫画”人物 |
注意体会场景和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感情。 |
《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
1.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2. 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
1.出示漫画,思考:这些漫画都突出了什么?对于这样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印象,你认同吗?试着用这样的方式(“图+文”)来说说你对人物的印象(建议搜集人物漫画资料,漫画可以自己画,也可以粘贴)。 2.漫画老师,习作角度感知:阅读绘本《老师的小秘密》《新来的王老师》《我最好的老师》,思考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 3. 试着用上面学习到的习作角度来介绍一位自己身边的熟悉的人,可以是老师、同学,可以是爸爸妈妈,也可以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等,建议多个角度来介绍。 4. 与同学交流,思考:我从同学的文章中学到了什么?或者是我从同学那里借鉴到了什么? 5. 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我的介绍物品的习作可以变成这样(写在第二次习作处)。 6. 研读课文,细致感受描写方法。如《慈母情深》需要研究直接描写母亲的语句。 7. 将上面学习到的方法,试着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8. 与同学交流,思考:我从同学的文章中学到了什么?或者是我从同学那里借鉴到了什么? |
阅读速度的体验 |
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
《撘石》《将相和》《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冀中的地道战》 |
|
1.默读《撘石》 2.考虑:课文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什么,从哪些语句中可以体会到乡亲们美好的情感(不一定是原句,记得多少就写多少) 3. 与同学分享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同学的好方法有哪些? 4.《将相和》《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冀中的地道战》三篇分别指导不同的方法。 5.试着用这个单元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阅读莫言的《母亲》。 |
民间故事的秘密 |
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
《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 |
提取主要信息,缩写故事。 |
1.了解故事的神奇公式秘密:目标→阻碍→努力→结果→意外→转弯→结局。 2.利用故事公式,探究《猎人海力布》的讲故事的方式,形成初步梗概。 3. 与同学交流借鉴,修改自己的内容梗概,写在第二次习作处。 4. 阅读《牛郎织女(一)(二)》,按照刚刚学习的步骤,独立完成内容梗概。 5. 与同学交流借鉴,修改自己的内容梗概,写在第二次习作处。 6. 回忆自己暑假的阅读,选择一本书来写内容梗概 |
古人情怀 |
知晓古诗文的内容;了解古人说话、叙述的方式;初步掌握学习阅读文言文的方式。 |
《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古诗词三首》《古人谈读书》 |
体会精炼的语言,会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古人营造的景象与意境。 |
1.《将相和》文白对读,思考:有没有什么地方没有读懂?与课本上的《将相和》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2. 借助注释,读一读这些古诗文(《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少年中国说》《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古人谈读书》),试着梳理一下自己没有读懂的地方。 3. 试着通过不同的途径去解决这些问题,用现在的语言来尝试叙述古诗文讲述的意思 4.梳理学习古诗文的方式方法。 5.试着用学到的方法翻译古诗文。 |
家园情怀 |
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
《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圆明园的毁灭》《无名岛》 |
学习列提纲,分段叙述。 |
1.一起来欣赏一本绘本《世界上最美丽的村子——我的家乡》,学着同样的方式也试着来介绍一下你的家乡。 2.家乡的事物是众多的,但是留给每个人的总是那些让我们熟悉的,让我们难忘的,看看文章(《小桥流水人家》《桂花雨》《少年中国说》《长相思》)中,家乡都在各自头脑中留下了什么印象? 3.经过这样的学习历程,我可以对我的习作做这样的修正,写在第二次习作处。 4.经过我们对课文的学习以及对自己的文章的修正,我们对我们的家乡有了一定得认识,但还有这么一种对家乡的描述,我们来看看。阅读鲁迅《故乡》 5.思考并习作:看完鲁迅先生的文章,我们可以在我原来的习作上继续写《二十年后的家乡》,想想,20年后,我们回到自己的家乡,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6.我们经历了写自己的事、身边的事、生活中的事,这些都是“现在与未来”,还有一种文章写的是“过去与现在”,看看《圆明园的毁灭》,看看哪些内容是描写的“过去”,哪些描写的是“现在”。 7.如果我们与同学交流后,可以借鉴到一些什么呢? 8.如果我们将自己两次的习作合二为一,可以成为一篇什么样的文章呢?不妨来试试吧。写在第四次习作处。 |
动与静之美 |
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
《古诗词三首》《四季之美》《鸟的天堂》《月迹》 |
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
1.观察任务:我们试着来观察一处景物,可以是我们小区,也可以是我们的学校,也可以是自己附近的公园,我们试着不同的时间去观察、拍照,一边观察一边做记录。 2.尝试着将自己的观察变成一篇文章,题目可以自拟,可以适当配图,没有字数限制。 3.观察其实不仅仅只是用我们的眼睛来完成的,还可以运用“触觉、嗅觉、味觉以及听觉”来完成。读读课本中的文章,想想:这些文章都用了哪些方法来进行观察?试着列举一些例句。 4.仔细回味上面的对比,我们再来考虑一下自己的习作。 5.细节学习,深入感知。(动与静的写法感知) 6.对比自己的习作,修正。 7. 与同学交流借鉴,形成新的习作 |
书的故事 |
阅读时注意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 |
《古人谈读书》《忆读书》《我的“长生果”》 |
根据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突出重点。 |
1.提前习作:在你的读书经历中,有什么样的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呢?先说一说,再写下来,可以谈你和书的故事,也可以谈你读书的体会,也可以谈谈读书过程中的喜怒哀乐等等。 2.“与书的故事”和“书的故事”的概念区别。这两个概念,前者注重的是读若干书的过程中发生的事情,后者注重的某一本书或者某个主题的书中的内容。看看下面的例文,看看它属于哪种类型。 3.《古人谈读书》、《忆读书》、《我的“长生果”》的内容都与“书”有关,试着梳理这些文章中讲了什么与书有关的事情。 4.通过上面对于课文的学习,你对自己的文章有没有新的想法,试着运用上面学到的方法,再次修改自己的文章。写在第二次习作处。 5. 与同学的习作做个交流,相互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