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笔下的卫辉:(清)李櫹生、侯宝三《汲县大水》
(2013-03-01 16:47:20)
标签:
霍德柱李櫹生侯宝三顺治十年水灾文化 |
分类: 卫文名篇 |
这两首诗见乾隆乙亥年官修本《汲县志》卷之一《舆地上·祥异》,记载:“(顺治)十年,大水。”这两首诗附于其后,第二首是和诗。原诗无题,题目为编者所加。
李櫹生(也写为“李橚生”),山东莱芜人,贡士。顺治年任卫辉知府。
侯宝三,字康。侯大节之侄孙也。状貌端伟,慷慨磊落,担荷不凡。幼读书日数千言,年十七游庠,旋食饩。顺治戊子举于乡。遇地方有大徭役大利弊,辄忼直白当事,皆霁颜从之。如明季投议王中丞除荒徵熟,得定例抛荒,一时称便。岁甲午,沁水大决,卫城不没者三版,立议疏浚,下流水泻而危城获全。康熙己未成进士。归里后指南时髦,邑中掇科第者多出其门。性孝友,尚气谊,三世不析业,为今近所难。子良弼,中康熙壬子亚魁。(乾隆乙亥年官修本《汲县志》卷十《人物中》)
汲县大水
(清)李櫹生
和《汲县大水》
(清)侯宝三
【注释】
①敲残:指雨声敲打着残破的官署。
②凌朝:早晨。
③阳侯:古代传说中的波涛之神。《战国策·韩策二》:“塞漏舟而轻阳侯之波,则舟覆矣。”鲍彪注:“说阳侯多矣。今按《四八目》,伏羲六佐,一曰‘阳侯’,为江海。盖因此为波神欤?”《淮南子·览冥训》:“武王伐纣,渡于孟津,阳侯之波,逆流而击。”
④杪(miǎo):树枝的细梢。
⑤匽(yǎn):隐藏。亦同“偃”,倒伏。
⑥畴问:犹畴咨。《书·尧典》:“帝曰:‘畴咨若时登庸。’”孔传:“畴,谁;庸,用也。谁能咸熙庶绩,顺是事者,将登用之。”后以“畴咨”为访问、访求之意。
【简析】
汲县地处太行东麓,地势地隘。西北诸山为太行余脉。故此地多水,但皆为季节性河流,来水则溢,无水则旱。顺治十年,汲县遭受大水灾。作者李櫹生时为卫辉知府,本诗即其描写灾情之作。
首联写彻夜雨声不息,早晨驾驶一叶小舟巡视危城。“圮署”写官署已经坍圮,可见经雨之久。“敲残”与“圮”相呼应,仿佛令人厌烦的持久的雨声把官署都敲得残破不堪。这种用法给人以丰富的联系空间。元·周德清《朝天子·秋夜客怀》:“砧声催动一天霜,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梦家山身异乡。”砧声不断,催动万里秋霜;雁声嘹亮,唤起满腔离愁。陆游《秋思》:“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仿佛高空之月是砧杵把它敲残了一样。“一叶”指小舟,舟行水上实乃常事,但此刻舟行在城中,满城皆水,危在旦夕。
中间两联渲染灾情的严重。桥梁的功能是让人越水而过,而此刻却“舟行桥上”,移动在石栏之间,说明水已漫过高桥;堤岸的功能是束水保田,但此刻“水压堤头”,本应是青青禾稼的地方飘落着野萍。舟行途中,船桨之下本应为荇菜水草,而此刻却是参差禾苗,说明大水已淹没农田;群鸟悲鸣,盘旋哀号,因巢穴已浸灌而无处容身。如此惨状令人心惊!
尾联抒怀。地方官的职责是保土守民,面临重大水灾心急如焚。但“浓云欲合”,乌云越来越浓重,更大的雨即将来临,“浑无计”是愁苦无奈心态的真实写照。尾句写向神灵祈求晴天,暗含向朝廷祈赈之意。
侯宝三乃汲县名门之后,进士出身,为当地名士。他依韵和诗,创作本篇。首联开篇雄浑,境界扩大。“万户销魂”概写惨状,笔力千钧。“簷瀑”属夸张,房檐的流水如同瀑布一般。“雪浪拍空”写水势凶猛,不可遏止。在雪浪之中隐隐见到飘浮在水上的卫辉古城,“隐”写出浪之大,“浮”写出城之危。作者可能与知府一起驾舟水行,巡查灾情。中间两联写途中所见。颔联写水中树梢隐现,荻花飘摇;被冲毁的河堤根部倒伏着翠萍;颈联的“龙上下”写水之翻腾,令人心惊,好容易到了一个村庄,但荒寂无人,连飞鸟啼鸣都没有。尾联语意较为晦涩。可能写到了荒村之后,所看到残留的人们的精神状态。面对朝廷官员的“畴问”,他们“沉幽”不语,冷然相对;而地方官员不解人们心中的悲凉和失望,反而责怪他们不苦求晴天的到来。或许写祈神仪式,或隐用古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