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笔下的卫辉:(元末明初)杨基《送汲县主簿朱孟仁》
(2012-07-26 00:25:23)
标签:
厚重卫辉霍德柱元末明初杨基眉庵集汲县主簿朱孟仁文化 |
分类: 卫文名篇 |
杨基(1326—?),元末明初诗人。字孟载,号眉庵。吴中(今浙江湖州)人,明初十才子之一。元末,曾入张士诚幕府,为丞相府记室,后辞去。明初为荣阳知县,累官至山西按察使。后被谗夺官,罚服劳役。死于工所。
杨基诗风清俊纤巧,其中五言律诗《岳阳楼》境界开阔,时人称杨基为“五言射雕手”。少时曾著《论鉴》十万余言。又于杨维桢席上赋《铁笛》诗,当时维桢已成名流,对杨基倍加称赏:“吾意诗境荒矣,今当让子一头地。”杨基与高启、张羽、徐贲为诗友,时人称为“吴中四杰”。
杨基以诗著称,亦兼工书画,尤善绘山水竹石。其元末诗作,大多表现维护元代统治立场,入明后,仍眷怀元室。风格异于高启,多不能摆脱元诗秾丽纤细风习。著《眉庵集》12卷,补遗1卷。按古体、歌行、律诗、绝句、长短句及词曲分卷排列。明成化重刻时,江朝宗为之作序。
送汲县主簿朱孟仁
(元末明初)杨基
【注释】
①见《眉庵集》卷五。按,按照本诗的编排顺序推断,应写于洪武三年到洪武六年之间。
②苏台:即姑苏台。又名胥台。在苏州西南姑苏山上。相传为春秋时吴王阖庐所筑,夫差于台上立春宵宫,作长夜之饮。越国攻吴,吴太子友战败,遂焚其台。因苏台地处苏州,故亦用以借指苏州。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八:“苏 有姑苏台,故苏州谓之苏台。”
③苕溪:在浙江省北部,浙江八大水系之一,由于流域内沿河各地盛长芦苇,进入秋天,芦花飘散水上如飞雪,引人注目,当地居民称芦花为“苕”,故名苕溪。
④梁园:又名梁苑、兔园、睢园、修竹园,俗名竹园,为西汉梁孝王刘武所营建的游赏廷宾之所,故址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东。
⑤客中:谓旅居他乡或外国。元·尹廷高《客中秋社》:“社日伤心在客中,凄然涕泪落秋风。故乡田土荒芜尽,枉向他州说岁丰。”
⑥曹:指曹国。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伯爵,国君为姬姓。周文王子曹叔振铎后裔。建都陶丘,辖地大致为现在的山东定陶附近。公元前487年,宋国灭曹。
⑦苦酒:劣质味酸的酒。
⑧朴略:质朴鄙野;质朴简约。《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伏羲鳞身,女蜗蛇躯,鸿荒朴略,厥状睢盱。”张载注:“朴,质也。略,野略也。”
⑨栏:古时把织物上的格子叫“栏”,这里借指织物。
⑩按,此句后有“中原方治”的自注。
11汨(mì)没:淹没,埋没,湮灭。
12雍熙:谓和乐升平。《文选·张衡〈东京赋〉》:“百姓同于饶衍,上下共其雍熙。”薛综注:“言富饶是同,上下咸悦,故能雍和而广也。”
13犬足生氂:指犬不追吠,足下生毛。形容天下大治、太平无事的景象。氂(máo):硬而捲曲的毛,同“斄”。语出《乐府诗选》卷八十五《杂歌谣辞三·岑君歌》:“我有枳棘,岑君伐之。我有蟊贼,岑君遏之。狗吠不惊,足下生氂。含哺鼓腹,焉知凶灾。我喜我生,独丁斯时。美矣岑君,於戏休兹。”该诗赞美魏郡太守岑熙“与参政事,无为而化”的功绩。苏轼《于潜令刁同年野翁亭》:“我来观政问风谣,皆云吠犬足生氂。”
14公宇:旧时指官府的所在地。
15雊(gòu)雉:犹雉雊。雉鸣叫。《礼记·月令》:“(季冬之月)雁北乡,鹊始巢,雉雊鸡乳。”郑玄注:“雊,雉鸣也。”唐·朱庆余《送元处士游天台》诗:“空山雉雊禾苗短,野馆风来竹气清。”
16抚字:抚养。这里指对百姓的安抚体恤。
【简析】
本诗的作者是元末明初著名诗人。写此诗时为荣阳知县,官位卑微。但面对官位更加卑微的汲县主簿好友,他极尽勉励之情。两人本分处两地,互不相识,偶然间“始识君”,但“相逢未久俄相别”。“梁园”四句写送别时的场景。秋风十月,树少人稀;北风肆虐,尘沙狂飞。一派劫后余生之象,把元末明初屡经战争洗礼的惨状描写了出来。“问君”四句写好友此行的目的地。古汲地再大河之北,西连山西,东接曹卫,为兵家必争之地。“县民”四句想象汲地人民欢迎的情景。“知君”写老友的装束,为人民带来了儒家礼仪,实际上写老友将教化一方。“父老”四句写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幸福的憧憬。“人心”四句鼓励对方从政宽仁,使得治地欣欣向荣。“嗟我”四句写自己初到荣阳时的情状,也是劫后余生。“方除”四句写初步治理的收获,慨叹自己才疏学浅,羡慕对方年少飞腾。最后四句回到送别的本事上,劝嘱对方不要因官卑而生厌,祝愿对方从此鹏程万里,飞黄腾达。
本诗为七言古风,四句一换韵,流畅自然。诗中反映了元末明初劫后余生的情状,有一定的生活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