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笔下的新乡:(明)张佳胤“游辉县诗七首”
(2012-07-18 21:43:20)
标签:
霍德柱居来先生集张佳胤辉县苏门山陈庆文化 |
分类: 古人笔下的新乡 |
按,这七首诗分散在明代张佳胤所著的《 居来先生集》。张佳胤(1526—1588),字肖甫,号居来山人,明兵部尚书。重庆府铜梁县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授滑县令。因擒获大盗,升户部郎中。隆庆五年(1571)升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定,途中因丧归故里。万历七年(1579)复职,巡抚京师宣府镇,因制服塞外桀骜不驯、四处抢劫的头人满老大,升兵部右侍郎。万历十年春,兼右佥都御史,署浙江巡抚。因主持对浙江兵变的镇压有功,获神宗传诏嘉奖,迁兵部左侍郎,旋加右副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军务。曾遣部将李成梁屡破鞑靼插汉儿部,功加太子少保、太子太保衔。后回朝任兵部尚书。万历十六年病故,赠少保,谥“襄宪”。工诗文,自号崌崃山人,为“嘉靖五子”之一。有研究者称其“性灵说首倡者”。著有《崌崃集》65卷、补《华阳国志》1卷,并有奏议22卷。
《居来先生集》又称《崌崃山房集》,六十五卷,今国家图书馆藏有万历间刻本。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第51册。民国期间有铅印本《张居来先生集》刊行于世。按,张佳胤26岁时与王世贞、李于鳞等酬唱,为“嘉靖七子”之一,“论者谓其诗文才气纵横,而颇乏深致。盖雄心大略,不耐研思於字句间也”。张佳胤的诗论对诗歌本质、审美、创作等都有较为全面完整的论述,见解也比较独到。其诗歌本质论开启公安派,其特色是力倡性情说与首倡性灵说。钱谦益称张佳胤“才气纵横”,“高才贵仕,兼而得之,近代所罕见也”(《列朝诗集小传》)。朱彝尊誉其“诗律精严,高视千古”(《静志居诗话》)。
“游辉县诗七首”之诗题为编者所加。《居来先生集》按诗歌体裁分类,故这七首诗有可能写于同一个阶段。
游辉县诗七首
(明)张佳胤
入苏门山,道中偶成①
【注释】
①见《居来先生集》卷六。
②仰止:仰慕;向往。止,语助词。语出《诗·小雅·车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③醪(láo):浊酒。
【简析】
诗题“入苏门山,道中偶成”已经把作者的写作背景告诉了读者。作者对苏门山倾慕已久,行走在山道之中,心情雀跃,豪情满怀,一个“壮”字把“斯游”的满意、兴奋表露无遗。中间两联写景。苏门山下为平原,平原之上游人纷纷,迤逦而行,未临其山已见其山之妙;自己一骑疾行,猛然之间已到苏门山麓,眼前崔嵬而立的正是苏门山!“忽”既写平原之上山峰突兀的景色之奇,又写出猛然间见到美景的惊喜之情。走在石径之上,山花怒放,仿佛等我归来;到达村人之居,开怀畅饮,酒中月与天上月共辉映。尾联的“山灵”可谓对前文的总结、提炼,白云袅袅而至,拥我而行,仿佛苏门山派来的迎宾使者一样。全诗激情洋溢,物我交融。山有情意,迎我而至;我慕山美,欣然而往。山人合一,达到极致。惟尾联貌似巧妙,但语意与“石径花如待”等重复,缺悠远回味之感。
月夜独酌喷玉亭,怀陈卫辉太守①
【注释】
①见《居来先生集》卷六。
按,题中的“陈卫辉太守”,应指陈庆。陈庆,字履旋,江西永丰人。嘉靖中,任知府。博雅好文,宗阳明之学,处事以静。岁饥,捐俸以倡义赈,士夫感而输助,立义赈亭。又构文会馆于亭之傍,与诸生讲学,寒暑不倦。民思之,立祠以祀。历升太常寺卿。
百泉有喷玉亭,在灵源亭右,旧名百泉亭。嘉靖三十四年,御史霍冀改置西渚洲上,匾今名,曰“涌金”相峙。知府陈庆有诗:“疏狂久慕苏山啸,喷玉亭前俯槛回。混混泉流翻白壁,磷磷水石结青苔。经霜木叶随风下,绝塞鸿声入望衰。敢谓簿书非我事,只愁冠盖负丹台。”
②尊:称盛酒器。杜甫《春日怀李白》:“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③沧洲:原指碧水环绕之地。古时隐者往往钟情于此,故常用以称隐士的居处。典出阮籍《为郑冲劝晋王笺》:“然后临沧洲而谢支伯,登箕山以揖许由。”
④郡斋:郡守起居之处。
【简析】
诗题中的“月夜独酌”点出了写诗时的具体环境。本诗尾联借“卫水”环绕“郡斋”而流,表达对卫辉知府陈庆的怀念,从而点题中的“怀陈卫辉太守”。除此之外,这首诗寄怀很深,寓意深远。泉名“喷玉”,时值晚上,寒意渐起,由“喷玉”自然联想到“寒玉”,而“寒玉”往往有清冷雅洁之意,故触发了作者的隐者之思。所以,作者认为,此情此景,可投“长竿”以寄情。颔联的“心空”可谓诗眼。心灵空静,万象俱失;天远之景,尽在一尊之中。颈联中的“片月”被作者比喻成“玉璧”,眼前的“沧洲”、“白鸥”俱是常见的隐居之景。
张佳胤力倡“性情说”、“性灵说”,本诗巧借眼前之景,运用“寒玉”、“长竿”、“孤璧”、“沧洲”、“白鸥”等意象,隐写对世外生活的向往。其颔联可谓名联。但尾联突写怀念友人,与全诗格调不协,虽也有羡慕友人生活在卫水(源头就在百泉)环绕之地而雅趣盎然之意,但毕竟意境较浅,令人遗憾。
卫水舟中董子才饯别①
【注释】
①见《居来先生集》卷十二。
②祖帐:古代送人远行,在郊外路旁为饯别而设的帷帐。亦指送行的酒筵。明·梁辰鱼《浣纱记·得赦》:“今日是端阳佳节,特具筵宴于前殿之中,更设祖帐于蛇门之外,送子归乡,愿他日毋相忘也。”祖,出行时祭祀路神。引申为饯行。《战国策·燕策》:“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
③大行:即太行山。
④郎署:汉唐时宿卫侍从官的公署。明清称京曹为郎署。清·方文《闻从子蛟峰补济宁兵宪寄此》诗:“旅食京华方十暑,栖迟郎署亦三霜。”
⑤循良:谓官吏奉公守法。也指循良的官吏。
⑥骏马台:指骏马飞奔的瑶台。用“(穆)天子宾于西王母,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之典。
【简析】
诗题中的董子才仕途不如意,虽然有“循良”、“三辅”之才能,但几年之中做“郎署”小官,处于“贫病”之态。“贫病”乃讳语,实乃仕途困窘。前四句扣“饯别”而写,境界大气,激情昂扬。后四句情调转入低沉,顾惜朋友身怀大才却不得重用,令人悲叹。尾联写岁暮之际,梅花开放,喻不甘风霜侵凌,保清骨之气之意。尾句用周穆王赴瑶台之典,对朋友的前途提出美好的祝愿。
啸台逢雪蓑道士却赠①
【注释】
①见《居来先生集》卷十三。
②鸿宝:道教修仙炼丹之书。《汉书·刘向传》:“上復兴神仙方术之事,而淮南有《枕中鸿宝苑祕书》。”也可指大宝、珍宝。唐·权德舆《故尚书工部员外郎赠礼部尚书王公神道碑铭》:“王之庄,柳之辩,殷之介,皆希代鸿宝。”
③疏狂:豪放,不受拘束。
【简析】
本诗写在啸台遇到道士,共同登临,把酒言欢的情景。颔联写尽情饮酒,尽摹酒醉之状。“乱拾山月”、“洒酒于深水”,放浪形骸,自由自在。颈联写“疏狂”之态。“坐倚峰云”、“啸歌白石”、“手握青卷”、“笑语黄金”,洒脱自在,无拘无束,笑对金钱,倾慕仙道,俱为性情中人!尾联切合啸台之特征,借问对方知否阮籍之事,表达对自有洒脱的隐士生活的向往。
月夜酌百泉水亭,时赴贬所
【注释】
①见《居来先生集》卷十三。
②大行:指太行山。
③捐佩:亦作“捐珮”。抛弃玉佩。语本《楚辞·九歌·湘君》:“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醴浦。”
④濯缨:洗濯冠缨。语本《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
【简析】
题目中的“时赴贬所”,可见作者遭贬的处境。整首诗歌借水生情,用“捐佩”、“濯缨”、“沧浪”、“独醒”、“潇湘”等骚体意象,表达心慕屈子,虽仕途不顺,但情志不变之意。
余南逐,登啸台,谒孙登祠偶赋
【注释】
①见《居来先生集》卷十三。
②拊膺:捶胸。表示哀痛或悲愤。
【简析】
在封建社会,“入世”与“出世”的矛盾想法始终盘旋在知识分子的心头。作者勤心王事,却被“南逐”,心情之抑郁自然可知。明月之夜,登上啸台,仿佛听到大壑之中传来孙登长啸的鸾凤之音,让人心清气爽,浊气全消。前四句写登台的经过和所见。后四句抒情。登上高台,作者得一时之轻松,但从恍惚中醒来,现实依然难以忘却。“频回首”之后看到的是“烽火中原”,使人“拊膺”不已。“入世”与“出世”的矛盾让作者很纠结,所以,尾联的“自笑、自嘲、自愧”才那样的真实感人。
余游苏门,淹留不能去,陈太守遣骑相招,遂走笔柬之①
【注释】
①见《居来先生集》卷十三。
②吴钩:钩,兵器,形似剑而曲。春秋吴人善铸钩,故称。后也泛指利剑。按,古人常用“丈夫只手把吴钩”写入世情怀。
③弹冠:指为官。北齐·颜之推《古意》诗:“十五好诗书,二十弹冠仕。”
④挟策:手拿书本。喻勤奋读书。也可指持鞭、扬鞭,喻奔走、行动。
⑤陈蕃下榻:典出《后汉书·徐稚传》。陈蕃在郡府不接待宾客,却特为徐稚设一张榻,徐离去时就把榻悬挂起来。后遂用“下榻、解榻、挂榻”等表示对贤才的器重或对宾客的礼遇。
【简析】
诗人仕途失意,本想仗剑游天下,在风尘之中建一番伟业,却屡遭挫折,困顿不前。所以,“一入苏门”顿生出世之感。颔联即写仙境之美,表露隐居之念。颈联抒情。多年来积极入世,辜负了出世之意;经过诸多的大风大浪,终于美白了“挟策”不如“汗漫游”的道理。因此,即使有如陈蕃那样的朋友(陈庆)的诚心邀请,怎奈青山白云坚决挽留,我将不复出世!尾联巧妙点题,不露痕迹,用语精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