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人笔下的新乡:(明)李梦阳咏辉县美景之诗精选

(2012-02-02 22:19:01)
标签:

霍德柱

新乡

古诗文

辉县

苏门山

百泉

李梦阳

文化

分类: 古人笔下的新乡

 

李梦阳咏辉县美景之诗精选

 

(霍德柱整理、点评)

 

 

(一)出辉县城,望石门山,其上有仙潭、玉鲤①

 

               明星欲落开县城,      千峰万峰初雪晴。

               源泉乱石涓涓②溢,    削壁孤云袅袅③生。

               估客④深穿猛虎窟,    樵夫习傍翠岩行。

               仙门屹立三潭水,      玉鲤空悬一线情。

 

【注释】

①见《 空同先生集》卷第三十《诗·七言律诗七十首·游览四十二首》。

按,石门山,位于辉县市西北25公里处,属太行山脉,以“石壁如门”而得名。现有石门沟,著名的八里沟风景区就位于此处。有七大险谷、三十六奇峰,荟萃了太行山水之精华,集奇、险、峻、秀、幽于一谷,自古即为游览胜地。

关于仙潭、玉鲤,大梁李濂有记:

……石门之下有三潭焉,方广逾二十亩,渊深不可测。水皆黛色,能兴云雨,盖蛟龙之所宫也。首潭、二潭咸在山上,有水无鱼;而三潭者,独在下,中有神鱼千百头,观者弗敢侮,或以石子瓦砾投其中,风雷雨雹随作,故人皆敬惮之……

②涓涓:形容水流细微而缓慢的样子。

③袅袅:形容孤云轻盈摇曳,吹拂飘动的样子。

④估客:即行商。清·朱彝尊《送赵主事榷关扬州》:“珠帘十里江都市,铁鹿连船估客樯。”

 

【简析】

诗题中的“望”为一诗之眼。全诗皆为望中所想。首联“明星欲落”写时拂晓时分,残星未落,诗人一行已出城而迤逦西行。“初雪”写节候。颔联写水和山。残冬之时,北方多干燥少水,可石门山乱世之中泉源不断,涓涓细流溢出石面。“溢”字见功力,说明水小、少但源源不断,切合实际。石门山之奇就在于“门”,故“峭壁”是其特色。作者为了突出“峭壁”之险,用“孤云袅袅”来衬托,因为云之“孤”,故惹眼;人们在注目“孤云”袅袅上升的过程中,愈发感受到峭壁之高。颈联通过写“估客”、“樵夫”进一步写山之雄奇,画面感很强,只是想象的空间不大,与颔联在构思上有重叠之处。尾联写向往之情。全诗描写生动,注重炼字,但内涵较浅,境界不深。

 

(二)盘山道中作①

 

               磵②道晴云雪草春,    石门丹壁斗嶙峋。

               闻雷不羡蛟龙起,      避地番③将虎豹邻。

               少室山人④虚索价,    壶关三老⑤实藏珍。

               烟花⑥白日经行处,    鸿雁冥冥叹此身。

 

【注释】

①见《空同先生集》卷第三十《诗·七言律诗七十首·游览四十二首》

②磵(jiàn):山间的水沟。

③番:同“翻”。副词,表示转折,相当于“反而”、“却”。

④索价:讨价。一般指卖主提出售价。亦用以比喻谋求名位。韩愈《寄卢仝》:“少室山人索价高,两以谏官徵不起。”此处的“少室山人”指的是唐代李渤,字浚之,洛阳人,曾隐居嵩山少室山,自号“少室山人”。元和元年,征李渤为左拾遗,渤称病不至。

⑤壶关三老:指令狐茂,壶关县晋庄镇崇贤村人。汉武帝时被封为壶关三老。征和年间,武帝宠臣江充专权,群臣不齿。卫太子起而杀之。武帝欲加罪太子,太子遂举兵反,终兵败逃亡。令狐茂仗义直言,作《上武帝讼太子冤书》力陈是非。武帝读后始悟,乃诏太子,太子已卒。武帝诲恨不已,诛灭江充全族,作思子之宫,赐令狐茂所在村为“崇贤”,沿袭至今。

⑥烟花:雾霭中的花。也可指绮丽的春景。

 

【简析】

此诗写于“盘山道中”。特殊的地理环境触发了作者的情思。前四句写景。残雪未消,春草已生,山径为白云缭绕;赤壁峭立,山石争斗,险峻异常。颔联既描写了山中深潭蛟龙,虎豹怒吼的特点,又暗暗蕴含着不羡慕世间飞黄腾达,反而原意避居山中的情怀,为后四句的抒情、议论做准备。颈联用典。少室山人李渤两次征召皆不赴,但最终还是出山,求得高官。韩愈讥讽他不是真心隐居,是为了“索价”,这里作者用韩愈诗意,表明自己不学少室山人。壶关三老令狐茂在朝政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伸张正义,力挽狂澜。他最终并没有得到大的奖赏,但他的所作所为都出自真心。尾句含蓄地表露了自己的困惑和追求。鸿雁高飞,不觉联想起的人生,是学少室山人的“虚”呢,还是学壶关三老的“是”呢?作者用“叹此身”让读者思索。

 

(三)归途览咏古迹并追记百泉游事八首

 

               太行王屋是天关②,    吐出风云天地间。

               河内休夸盘谷胜③,    共城④亦有石门山。

 

               华山中断浊河⑤开,    浪打雷门势莫回。

               已铲潼关为汉垒,      更分仙掌⑥作秦台。

 

               雷首⑦千峰锦削成,    蛇盘千里翠云生。

               即从北岳分胡去,      便压辽阳跨海行。

 

               西山西望自堪愁,      耐可⑧源泉向北流。

               不见玉台歌舞处,      可怜昔日帝王州。

 

               昔日武王东阅师,      龙争虎斗至今悲。

               漂血化为商地水,      白云翻作孟津旗。

 

               淇门不减越江头,      卫女宁论越女游。

               濮上春花如锦绣,      桑中五月采莲舟。

 

               河济谁言不共流,      青春恶浪⑨古怀州。

               荡摇少室三花树⑩,    倒映天坛11白石楼。

 

               袅袅丹崖倒碧松,      悬泉一道挂飞龙。

               闲磨石镜惊山鸟,      映出青天对雪峰。

 

【注释】

①见《空同先生集》卷第三十四《诗·七言绝句一百八十八首·游览三十六首》。

②天关:犹天门。

③河内:指黄河以北,以沁阳为中心的广大地区,为古河内之地。  盘谷:指盘古口,位于河南济源县北12公里的太行山南麓。此处有盘古寺,因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而名震天下。

④共城:即今辉县市。共伯和时所居的共城在原辉县东五里。

⑤浊河:混浊的河流。特指黄河。《水经注·河水一》:“河水浊,清澄一石水,六斗泥……是黄河兼浊河之名矣。”

⑥仙掌:可能指华山东峰之仙掌崖。传古代黄河有大山阻拦,灾害连年,河神左手托华山,右足蹬中条山,给黄河开辟入海河道,拯救万民。“仙掌”就是河神托华山时留下的手迹。华山仙掌为关中八景之一。

⑦雷首:古山名。即今山西省中条山脉西南端,介于黄河和涑水间,主峰在芮城西北。《书·禹贡》:“壶口、雷首,至于太岳。”孔传:“三山在冀州太岳上党西。”孔颖达疏:“《地理志》云……雷首在河东蒲坂县南。”《穆天子传》卷四:“天子南还,升于长松之隥;孟冬壬戌,至于雷首。”

⑧耐可:宁可;愿得。清·曹贞吉《沁园春·赠柳敬亭》:“荡子辞家,羁人远戍,耐可逢场作戏来。”

⑨青春恶浪:青春,春天草木葱茏,指济水之景致;恶浪,指黄河之景致。

⑩三花树:即贝多树。一年开花三次,故名。唐·杨炯《少室山少姨庙碑》:“馀基隐嶙,仍知万岁之亭;古木摧残,尚辨三花之树。”

11天坛:指天坛峰,为济源县王屋山主峰。

 

【简析】

在《空同集》中,此八首诗前为《经行塞上二首》,可见作者有一次长途旅行的过程。前七首写的都是途中所见,第八首写百泉。

第一首写辉县石门山。可能作者是从辉县出发。该诗气魄很大,由“石门”联想到“天关”,由“天关”想到太行王屋,仿佛太行、王屋山如两扇石门,石门一开,吐出辉县石门山。意象雄奇,吞吐天地,让人震撼。

第二首写华山之关河之地。华山中断,黄河奔涌,水激石门,雷声如吼。在黄河的不断冲刷之下,昔日的潼关险隘已成废垒,巍峨的仙掌峰依然保留着秦人的信息。

第三首写雷首山。前两句写景,突出山之雄奇高耸、险峻无比;后两句想象、夸张,随意从北岳分给胡地一座山峰,就可以雄压辽阳,跨海而去。

第四首由写山转为写水。“源泉”应指百泉之水,汇集成卫河而北流。自然永恒,而人事多变,后两句有岁月消磨、物是人非之意。

第五首写武王伐纣。由今天的卫水想到昔日的“漂杵之血”,由眼前的白云幻化成昔日的猎猎战旗。

第六首写淇门之景。淇门乃淇水、卫水交汇处,民风淳朴,风景绝美,丝毫不亚于江南胜地。后两句巧用“桑间濮上”之典,桑间在濮水之上,是古代卫之地。后人多用“桑间濮上”指淫靡风气盛行的地方,《礼记·乐记》甚至说:“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但作者却反其意而用之,春花锦绣,五月采莲,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

第七首写黄河、济水同流,沿途有少室山、天坛等美景。

第八首“石镜”可以理解为百泉,回荡着天光云影,映照着古松雪峰。

这组诗是李梦阳览物之作,描摹精到,时有奇句。但总体来看,于字句的雕琢上用力甚深,但境界一般。这也是李梦阳诗之拘囿之处。

 

 

(四)登啸台三首

 

               阳翟②看山二月回,    蓬池③登啸九天开。

               晚立长风摇海色,      东西日月照孤台。

 

               万古春城碧草还,      苍台只在白云间。

               竹林北望风烟动,      寂寞苏门更见山。

 

               白日红云拂地流,      醉乡吾亦步兵④游。

               登台左盻黄河转,      绿水洪波不尽愁。

 

【注释】

①见《空同先生集》卷第三十四《诗·七言绝句一百八十八首·游览三十六首》。

②阳翟:古代地名。即今河南省禹州市。传说为禹之都。

③蓬池:古泽薮名。即逢泽。在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南,战国魏地,本逢忌之薮。明·何景明《黄河篇》:“蓬池已在梁园里,啸歌绿水洪波起。”

④步兵:即阮籍(210263),三国魏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为友,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

 

【简析】

这三首诗更像是写陈留尉氏县的啸台。但第二首末句的“寂寞苏门更见山”有可能是与辉县啸台进行对比。

第一首中的“阳翟”、“蓬池”为地名,写游踪及时间。后两句中的“晚立”很有画面感,让人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激荡。第二首写春回大地,啸台耸立在白云之间。第三首“醉乡吾亦步兵游”写精神上与阮籍想通,尾句的“不尽愁”写内心的愁苦,微露政治情怀。

 

 

(五)宿苏门

 

                    朝发阳武城,      暮宿苏门里。

                    卧听青山钟,      遥在白云里。

 

【注释】

①见《空同先生集》卷第三十六《诗·游览五十首》。

 

【简析】

这首绝句的出彩之处在后两句。作者旅途劳累,卧听青山深处的钟声传来,清人心魄,恍若仙境。尾句的“遥在白云里”为点化,突出神奇、愉悦和空灵。

 

(六)是夜雨①

 

                    北风吹山云,      不见山上月。

                    苏门一夜雨,      千峰尽成雪。

 

【注释】

①见《空同先生集》卷第三十六《诗·游览五十首》。

 

【简析】

本诗妙在尾句,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前边三句俱为铺垫,读者急切地想知道下了一夜雨的苏门山是个什么样,每个人的脑子中都会有一幅自己的画面。但没有人会想到作者用“尽成雪”写自己的感受。并非真的成雪,重在突出其洁白如洗,清净无暇的特质。

 

 

(七)泉上独酌二首①

 

                 涌金亭②畔路,    细雨不思回。

                 独酌看流水,      山花映酒杯。

 

                 白石谁家濑,        轻鸥二月湍。

                 踏歌逢卫女,        风景似长干③。

 

【注释】

①见《空同先生集》卷第三十六《诗·游览五十首》。

②涌金亭:在百泉湖畔。亭中嵌有碑刻五十余块,尤以苏东坡所书“苏门山涌金亭”六个大字为最。

③长干:古建康里巷名。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南。借指南京。

 

【简析】

题目中的“泉上独酌”已点明了写作时的氛围,奠定了诗之情调。第一首中的“细雨不思回”显出喜爱、惬意。“山花映酒杯”可谓灵气十足。“山花”烂漫,使得流水色彩斑斓,五光十色;映在酒杯之上,衬托心情之舒畅。第二首写白石清泉,鸥鹭点点。作者偶逢踏歌之卫女,恍惚间如同到了江南。用江南美景衬托百泉之风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