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酒海观潮》杂志专栏:信息不对称下的酒企营销责任

(2012-05-24 03:22:33)
标签:

杂谈

自古至今、经久不衰的产品并不多。酒,是其中之一。对于酒,几乎所有中国男人都有发言权,很多人还说得头头是道。但真正对酒工艺能了解多少程度,其中的奥秘何在,即便酒厂的车间工人也未必能说到点子上。这种现象造就了一大批一知半解还自以为是的中国酒民,正好被善于营销的酒企利用。

 

做生意要懂得,世上有两种人骗不得。一是行家,都是老中医,来不得偏方;二是纯外行,因为完全不懂得,所以要拉个行家来做参谋,还是骗不得。哪类人最容易骗?自以为懂得而实则半懂不懂的,最容易上当受骗。说到底,信息不对称是一切乱象的根源。

 

面对浮躁的时代风气,面对对工艺不求甚解的消费群体,哪个行业处于此种境地都会心怀不轨。酒市场,大量似是而非甚至有意曲解的概念横空出世,同行心照不宣,酒民深信不疑。这应该的当前酒类营销现状的本质写照。而这些给酒企带来巨大效益的营销概念,恰恰迎合的是这些“错误的常识”。

 

比如“年份酒”,迎合的是“酒是陈的香”的共识。那么白酒真的是越陈越好吗?应该说,对于纯粮固态酿酒工艺的白酒来说,在窖藏之前确实可以这么理解。因为熟化、窖藏本身就属于一道制酒工艺,在一定的时间区间内,这个过程越长酒体的风味就越能体现出来。然而经过勾兑装瓶成为成品后,香型、风味、口感已经完全固定,酒体的变化就微乎其微,并且只能是香型成分和酒精的缓慢挥发,理论上讲只能越来越差。出土的几百年前的成品酒,其品质可想而知。拿这种酒来勾兑酒,只能破坏口感。

 

而所谓的“十五年”、“二十年”陈酿,不过是在勾兑期间使用了较长年份的基酒。传统白酒讲究的是用不同年份的基酒进行勾兑调制来确定风格,但在宣传上却以最长年份来命名,仅此而已。这里的基酒当然是酒窖里的原酒,而不是储藏的成品酒。原酒窖藏环境的气候特点、微生物成分,对基酒风格会产生影响,但绝对不是想象得那么深刻而神秘。所谓的“洞藏”什么的和普通窖藏并不会有太大差异。

 

可笑的是,葡萄酒也追捧“年份酒”的概念。即便未必很清楚,大家也知道葡萄酒工艺和白酒大不相同。尽管酿造过程对葡萄酒品质影响很大,但起决定性因素的却是葡萄本身。“好葡萄酒是种出来的”、“三分酿造七分种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葡萄酒强调的年份,是指所采用的葡萄采摘的年份。不同年份的气候差异对酿酒葡萄的品质有较大影响,葡萄酒生产商会标志年份以表示成品酒的品质。如果2012年的气候条件好,那么用2012年的葡萄酿制的酒就好。葡萄酒并非窖藏年头越长就越好,并且瓶装成品酒还应该尽量避免让酒体与空气接触而过快氧化变质。对,就是变质,你可以看看葡萄酒的瓶体上都标有“保质期”。在这种情况下,葡萄酒所吹捧的20年陈酿、20年陈酿只能是笑话。人们接受陈酿概念,是出于对葡萄酒工艺的不了解及受白酒陈酿的影响。

 

包括黄酒、米酒在内的所有酒种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奥秘,也都有各自的缺陷。这些本应该成为常识的东西却往往不被消费者所熟知。有一个被当做经典的案例,说有一位咨询专家为某啤酒厂做诊断,实在找不出可圈点的卖点。偶然听见酒厂老板无意中说酒瓶要经过七遍清洗,这位专家马上决定把“七遍清洗”作为卖点以显示卫生良好。老板说:“可是,所有酒厂都这么做啊!”专家回答说:“消费者并不知道。”据说,他们成功了。

 

厂家和营销者(包括咨询公司)本来应该做市场教育工作,但他们非但不做,反而有意强化公众误解,特意将酒工艺、酒文化神秘化,再利用这种信息的不对称进行概念设计,这不能不说是浮躁心态的表现。管理学里有一个“举手效应”,是说假如大家都没有举手,你突然举手就能引起注意。在浮躁营销的大环境里,有没有一个酒企肯于果断“举手”呢?要知道,这既是走向积极方向的差异化营销机会,也是优秀酒企的营销责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