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微信maqlizixun |
“最后的灿烂”
有深圳本地白酒之称的“金鹏城”酒的高调复出,在深圳酒市引起不小的波澜,很多对金鹏城酒有感情的深圳老市民甚至有点兴奋,但我对此类的复出一直不怎么看好。
有很多企业在濒临倒闭的状态,产品停产,销售停滞,市场上不见动静。但突然有一天,这个厂子被租赁,或者被买断,或者别的复活法儿,总之突然高调地宣布“二次创业”、“再造辉煌”了。其实无非是在当地媒体露一下脸儿,随后又一次真的消失了!这样的例子几乎每个城市都会有,大家也看得不新鲜了。
当年红极一时的孔府家酒在没落之后,光我记得就再造了不止两次的辉煌了,可再也没有辉煌起来。如果有一天,秦池突然宣布复出,大家千万不必惊讶,也不必太在意。
任何曾经红过的品牌都是不甘就此罢休的,总寻找机会、寻找方法,用另一种方式重新振作起来。这种愿望是可以理解的,我们也打内心祝贺它们。然而,往往是市场不怎么买帐,到头来,这最后的一次挣扎就成了回光返照。原来并没有真的死,现在是真死了。当年的王遂舟折腾过,后来的健力宝折腾过,不是从此香消玉损,就是萎靡不振。而这最后的折腾也就成为这些品牌谢幕的“最后的灿烂”。
金鹏城,对于深圳以外的人来说,是没有什么概念的。这是一款被称为深圳本地酒的品牌酒,在当年深圳的酒市场竞争不是太激烈的时候,曾经红过一阵子,所以深圳的老居民即便是现在说起来还是很有感情的。但那感情,就象北京人说瑞蚨祥、内联升、王麻子一样,更多的是叹息。很难想象,在深圳这个年轻的城市,居然也有出现了其他城市的“老字号”现象,并且,金鹏城也要复出了!
这会是金鹏城“最后的灿烂”吗?
我们对任何努力的品牌都表示敬意,也真心祝贺他们都能够复出成功。但,和很多经验一样,对金鹏城,至少我本人还是捏把汗。
金鹏城,一个特别俗的名字
凭心而论,金鹏城这个品牌名实在没什么可圈点的。用产地名作为酒的品牌名,这是酒类品牌的一大传统,比如白酒的茅台、泸州老窖、衡水老白干,啤酒的青岛、哈尔滨、拉萨等等。金鹏城其实也是这个思路,但情况不一样的是,“鹏城”处于被遗忘的边缘,实在不具备品牌价值了。鹏城,是深圳的旧称,现在有点当别称来用了。深圳有个网络聊天室就叫“鹏城聊天室”,简称“鹏聊”。但大家不要误会这个“鹏城”的应用够广泛,恰恰相反,“鹏城”的使用率是越来越低了,别说外地人几乎不知道这个“别称”,甚至本地人也很少提到。这和济南的“泉城”、昆明的“春城”显然不是一个档次。这样的一个过气的名字用来作为品牌名,本身就很不策略。当然,这是历史原因,当年这个牌子初定的时候,深圳还没有完全替代鹏城,鹏城作为地方特色的名字,还是有一定价值的。事过境迁,现在来看,这个名字只能给知道的人以老气横秋的感觉,给不知道的人以莫名其妙的感觉。预期中的亲切感、亲和力是可以忽略的了。
再说“金”字。这个看起来金碧辉煌的字,其实不仅俗不可耐,而且档次极低。酒行业的朋友都知道,这个“金”字其实是多被用来做副品牌的,如茅台可以生产“金茅台”、汾酒可以生产“金汾酒”,但这一个字一旦加上,那新品牌不仅不会加大含“金”量,反而是低档品牌了。这和很多品牌的前缀或后缀字的功能是一样的,类似的还有“王”、“神”之类,穿金戴银、装神弄鬼、称王称霸等等都属于一种品牌命名的俗套,并且,一旦这样做了,必然是用来降价的,或者是推出低档品牌的。像“茅台王子酒”肯定不会有茅台酒价格高,五粮神也肯定不如五粮液来得高档。这是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凡是低档的东西,必然用些看起来吓人的字眼。
“鹏城”已经失策,“金鹏城”更加落俗。这样一个品牌名,据说是要推出中高档白酒的,并且要代表现代化大都市深圳形象的,要用来做“深圳名片”的,可是,市场答应吗?而“剑指高端”的理想显然与品牌名所体现出来的品位大不相符。
谁说你是深圳本地酒?
金鹏城一个大的卖点就是“深圳本地酒”,网上消息说,还为这个概念开发了礼品装,让大家当作深圳特产来带走。其实这是个很搞笑的事情。深圳产酒吗?不产。金鹏城为了表示自己酒的品质,这是个回避不了的问题。深圳的气候、水质等酿酒条件基本是不适合白酒的,这样,要保证白酒质量必然要用白酒传统产地的原酒。金鹏城复出后很明确地说用的都是四川宜宾的原酒。喝酒的、卖酒的、造酒的都很清楚,其实就是外采原酒、本地勾兑灌装。这不禁让人想起当年鲁酒全面遭遇滑铁卢,其原因就是鲁酒外采川酒勾兑的传说。宜宾产的白酒,贴上“金鹏城”就是深圳本地酒了吗?
白酒的产地自然是个重要的卖点,人们喜欢某种酒,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看中了产地。这也是白酒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的原因。金鹏城自然希望把自己塑造成地方特色浓郁的白酒品牌,然而,即便把茅台拉到深圳来灌装,人们也不会喝出深圳风味。这问题大了。如果你的酒喝不出当地风味,怎么叫当地酒呢?
当地酒,一般概念就是指酒的产地,并且是酒水的产地,而不是包装,也不是包装上的字样,更不是商标持有人所在地。如果,金鹏城的酒体里没有足够的深圳元素,就硬说是深圳酒,恐怕连本地人也不认可的。
而金鹏城的实质是什么呢?其实是在深圳这个地方勾兑灌装的川酒。如果这样就可以称为深圳本地酒的话,那全国各地都可以有本地白酒了。其实,金鹏城只是注册地在深圳的白酒商标。接近贴牌生产的产品,尤其是白酒,确实缺乏足够的说服力。这就像一个河北人刚办了一个深圳户口,连他自己说自己是深圳人都觉得没底气。人们要喝川酒,恐怕有更多可以选择的地道川酒,为什么要选择拐了这么大个弯儿的不真也不假的川酒呢?
金鹏城的新主人是在05年接手这个品牌的,迟迟没有上市,按他们的解释是在下诸多方面功夫,其中就包括酒体。他们请酒业专家来品尝,做出评语,说是“无色透明、窖香浓郁、幽雅、绵甜甘冽、香味协调、酒体丰满细腻、回味悠长、浓香多粮、风格突出”,这些溢美之词对金鹏城的销售并没有太大促进,与其说是在评价金鹏城,还不如说是在为川酒打广告。所谓的“风格突出”,也只是川酒的风格吧!
当金鹏城视为重要特色的“本地牌”打不出手的话,金鹏城还有什么牌可打?如果没有本地牌可打,金鹏城与其他川酒的竞争就会在一个起跑线上,在深圳这个地方,竞争态势其实再明显不过了。
销售能力,不足以成就一款酒
同时金鹏城下功夫的是包装设计。这是新入驻者的惯常做法,因为包装最直观,最容易产生“新形象”。然而,一个产品的形象,最终决定于产品的内涵,如同一个人,你就是打扮得再正统,可老是做些鸡鸣狗盗的事情,那你的形象也不会好。在金鹏城内涵严重缺乏的时候,在外在的视觉因素上寻求突破就显得顺理成章了。但这毕竟只是表面文章,不是决定一款酒命运的根本因素。
金鹏城对新产品在各个方面都有着力,但在包装上的侧重是明显的。这和新老板的经历有关系。这位新当家人,过去是做酒经销的,对深圳酒市场有直接的了解,这将成为金鹏城销售上的一大优势。但同时,也和经销商经历有关,新老板在企业管理、生产管理和品牌运作上不是很内行,甚至不是很关注。作为经销商是优秀的,但如果做企业也用经销商的思路就必然走偏。
我相信,这家新企业真正押宝的,还是对自己的销售能力的高度自信。
具有一定企业管理常识的人都知道,销售和营销是两个概念。销售是把现成的产品卖出去,而营销则是针对市场和自身条件来设计、开发产品以适应市场需求。很显然,卖酒的思路是不可以用来做酒的,而金鹏城现在需要解决的恰恰是营销问题。如果产品自身存在缺陷,销售力强大的优势也不可能发挥出来。
其实,我很敬佩这位新老板,他有挽救深圳品牌的初衷,也有挑战自我的勇气。说到底,从卖酒到做酒,其实他是换了个行业。依照稳妥的方法,直接代理几家新品牌、稳固几家老品牌,专心做销售、建渠道,恐怕更能发挥他的优势。
销售只是营销的一个环节,远远不是全部。营销的各个环节都容不得出现失误,甚至,再扩大范围,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上,也必须谨小慎微。对于一个新品牌是这样,对于金鹏城这样一个不具备品牌优势也缺乏市场基础并且还有“前科”的老品牌来说,更是如此。
对于卖酒出身的老板来说,我们更有必要提示的是:销售能力,不足以成就一款酒。
深圳酒,其实不是没牌可打
我说的是深圳酒,而不是金鹏城。但金鹏城确实是唯一的深圳白酒本地品牌,所以以下建议最好是提给金鹏城,否则就缺少了依托。
深圳不是个酿酒的好地方,这一点不可改变,但这并不等于说深圳就不能够产生深圳特色的白酒。金鹏城其实在追求深圳特色,他们也知道缺乏这一点就基本谈不上深圳酒了。但深圳特色文化到底是什么?这些特色文化怎么表现在白酒上?前一个问题都未必搞得掂,后一个问题就更不必谈。其实,金鹏城除了名字有点深圳味道,其他的实在也谈不上。也正因为这两个问题没有考虑透,才出现了这个局面,结果厂家只好避重就轻,在酒体上反而轻描淡写,而在包装、销售上大做文章。然而,对于一款酒来说,如果酒体上有缺陷,还能说不是致命的吗?
其实,金鹏城可打的也只有文化这一张牌,但截止目前我得到的信息,在这一点上,恰恰是金鹏城的软肋。有人说,深圳是个年轻的城市,本来就没什么“文化”,哪里还有什么文化牌可打?其实,任何组织从成立那一天就开始形成着它的文化了。深圳的文化是什么,我觉得核心还是个“包容性”。正因为这里没有“文化”,这里才有着各地文化的冲撞和融合,才有着各种观点的撞击和升华,深圳文化的“多样和共存”是其他城市所不具备的。
多样和共存,其实可以成就一款独具特色的白酒。深圳自己并没有明显的餐饮特色,但全国各地的餐饮都在这里发展并被接受,最终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餐饮特色”。我想,能够随意就品尝到全国各地的菜肴口味,恐怕找不出深圳之外的第二个城市了。深圳白酒可以借鉴“深圳餐饮”的思路。如果能够在一盅酒里,品尝到各种名酒产地的酒的风味,这酒不是深圳酒又是哪里的酒呢?这里面隐藏着一个即将产生的专利。这就是从文化角度来寻找酒体的特色。金鹏城在这一文化的引领下,需要的不是酿酒专家,而是勾兑工艺专家。
酒体问题解决了,再说品牌。“金鹏城”显然是不符合时代特色的,也不符合高端酒的品牌要求。我们唯一要做的是顺应这一特点,而不是去改变它,其实也改变不了。真正能够体现深圳特色的酒品牌应该是怎样的设计原则呢?真正能够体现深圳特色、适应深圳市场的营销方法又该是什么呢?
我刚刚接受《华夏酒报》的专访,谈的重点就是酒文化如何形成企业竞争力、市场销售力的问题。我相信,文化可以解决一切。当企业文化与深圳文化相吻合的时候,深圳酒就会按深圳特有的方式来成长。由于我对金鹏城的了解仅限于媒体报道的信息,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还需要大量信息的支撑,有待以后的观察和研究了。
还有一点,金鹏城的销售思路肯定是以深圳为重点、辐射周边之类。对于外地市场,心有余而智力不足,所以只好安排为下一步骤了。其实这只是托词,深圳特色在什么地方最能显示其独特魅力?当然是深圳以外的地方!这么大的一个商机,卡就卡在文化上了。
把金鹏城局限在空泛的深圳概念上,把重点放在包装的“深圳特色”设计上,押宝在过去的销售经验上,这一切思路所反映的都是一个酒类经销商的思维局限。而不能设计出真正符合深圳特点的酒品牌,只把深圳酒作为一般地方酒,反映的也是经销商的胸怀。金鹏城目前真正需要改进的、下大功夫的,不是包装,不是销售,甚至也不是酒体,真正需要的是做酒的理念,说到底,还是这个新企业、新品牌的文化。这个问题一旦解决,许多困扰的问题就变得明晰可辨。可以说,深圳酒能做多大,就取决于这个问题能解决多少。
有深圳本地白酒之称的“金鹏城”酒的高调复出,在深圳酒市引起不小的波澜,很多对金鹏城酒有感情的深圳老市民甚至有点兴奋,但我对此类的复出一直不怎么看好。
有很多企业在濒临倒闭的状态,产品停产,销售停滞,市场上不见动静。但突然有一天,这个厂子被租赁,或者被买断,或者别的复活法儿,总之突然高调地宣布“二次创业”、“再造辉煌”了。其实无非是在当地媒体露一下脸儿,随后又一次真的消失了!这样的例子几乎每个城市都会有,大家也看得不新鲜了。
当年红极一时的孔府家酒在没落之后,光我记得就再造了不止两次的辉煌了,可再也没有辉煌起来。如果有一天,秦池突然宣布复出,大家千万不必惊讶,也不必太在意。
任何曾经红过的品牌都是不甘就此罢休的,总寻找机会、寻找方法,用另一种方式重新振作起来。这种愿望是可以理解的,我们也打内心祝贺它们。然而,往往是市场不怎么买帐,到头来,这最后的一次挣扎就成了回光返照。原来并没有真的死,现在是真死了。当年的王遂舟折腾过,后来的健力宝折腾过,不是从此香消玉损,就是萎靡不振。而这最后的折腾也就成为这些品牌谢幕的“最后的灿烂”。
金鹏城,对于深圳以外的人来说,是没有什么概念的。这是一款被称为深圳本地酒的品牌酒,在当年深圳的酒市场竞争不是太激烈的时候,曾经红过一阵子,所以深圳的老居民即便是现在说起来还是很有感情的。但那感情,就象北京人说瑞蚨祥、内联升、王麻子一样,更多的是叹息。很难想象,在深圳这个年轻的城市,居然也有出现了其他城市的“老字号”现象,并且,金鹏城也要复出了!
这会是金鹏城“最后的灿烂”吗?
我们对任何努力的品牌都表示敬意,也真心祝贺他们都能够复出成功。但,和很多经验一样,对金鹏城,至少我本人还是捏把汗。
金鹏城,一个特别俗的名字
凭心而论,金鹏城这个品牌名实在没什么可圈点的。用产地名作为酒的品牌名,这是酒类品牌的一大传统,比如白酒的茅台、泸州老窖、衡水老白干,啤酒的青岛、哈尔滨、拉萨等等。金鹏城其实也是这个思路,但情况不一样的是,“鹏城”处于被遗忘的边缘,实在不具备品牌价值了。鹏城,是深圳的旧称,现在有点当别称来用了。深圳有个网络聊天室就叫“鹏城聊天室”,简称“鹏聊”。但大家不要误会这个“鹏城”的应用够广泛,恰恰相反,“鹏城”的使用率是越来越低了,别说外地人几乎不知道这个“别称”,甚至本地人也很少提到。这和济南的“泉城”、昆明的“春城”显然不是一个档次。这样的一个过气的名字用来作为品牌名,本身就很不策略。当然,这是历史原因,当年这个牌子初定的时候,深圳还没有完全替代鹏城,鹏城作为地方特色的名字,还是有一定价值的。事过境迁,现在来看,这个名字只能给知道的人以老气横秋的感觉,给不知道的人以莫名其妙的感觉。预期中的亲切感、亲和力是可以忽略的了。
再说“金”字。这个看起来金碧辉煌的字,其实不仅俗不可耐,而且档次极低。酒行业的朋友都知道,这个“金”字其实是多被用来做副品牌的,如茅台可以生产“金茅台”、汾酒可以生产“金汾酒”,但这一个字一旦加上,那新品牌不仅不会加大含“金”量,反而是低档品牌了。这和很多品牌的前缀或后缀字的功能是一样的,类似的还有“王”、“神”之类,穿金戴银、装神弄鬼、称王称霸等等都属于一种品牌命名的俗套,并且,一旦这样做了,必然是用来降价的,或者是推出低档品牌的。像“茅台王子酒”肯定不会有茅台酒价格高,五粮神也肯定不如五粮液来得高档。这是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凡是低档的东西,必然用些看起来吓人的字眼。
“鹏城”已经失策,“金鹏城”更加落俗。这样一个品牌名,据说是要推出中高档白酒的,并且要代表现代化大都市深圳形象的,要用来做“深圳名片”的,可是,市场答应吗?而“剑指高端”的理想显然与品牌名所体现出来的品位大不相符。
谁说你是深圳本地酒?
金鹏城一个大的卖点就是“深圳本地酒”,网上消息说,还为这个概念开发了礼品装,让大家当作深圳特产来带走。其实这是个很搞笑的事情。深圳产酒吗?不产。金鹏城为了表示自己酒的品质,这是个回避不了的问题。深圳的气候、水质等酿酒条件基本是不适合白酒的,这样,要保证白酒质量必然要用白酒传统产地的原酒。金鹏城复出后很明确地说用的都是四川宜宾的原酒。喝酒的、卖酒的、造酒的都很清楚,其实就是外采原酒、本地勾兑灌装。这不禁让人想起当年鲁酒全面遭遇滑铁卢,其原因就是鲁酒外采川酒勾兑的传说。宜宾产的白酒,贴上“金鹏城”就是深圳本地酒了吗?
白酒的产地自然是个重要的卖点,人们喜欢某种酒,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看中了产地。这也是白酒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的原因。金鹏城自然希望把自己塑造成地方特色浓郁的白酒品牌,然而,即便把茅台拉到深圳来灌装,人们也不会喝出深圳风味。这问题大了。如果你的酒喝不出当地风味,怎么叫当地酒呢?
当地酒,一般概念就是指酒的产地,并且是酒水的产地,而不是包装,也不是包装上的字样,更不是商标持有人所在地。如果,金鹏城的酒体里没有足够的深圳元素,就硬说是深圳酒,恐怕连本地人也不认可的。
而金鹏城的实质是什么呢?其实是在深圳这个地方勾兑灌装的川酒。如果这样就可以称为深圳本地酒的话,那全国各地都可以有本地白酒了。其实,金鹏城只是注册地在深圳的白酒商标。接近贴牌生产的产品,尤其是白酒,确实缺乏足够的说服力。这就像一个河北人刚办了一个深圳户口,连他自己说自己是深圳人都觉得没底气。人们要喝川酒,恐怕有更多可以选择的地道川酒,为什么要选择拐了这么大个弯儿的不真也不假的川酒呢?
金鹏城的新主人是在05年接手这个品牌的,迟迟没有上市,按他们的解释是在下诸多方面功夫,其中就包括酒体。他们请酒业专家来品尝,做出评语,说是“无色透明、窖香浓郁、幽雅、绵甜甘冽、香味协调、酒体丰满细腻、回味悠长、浓香多粮、风格突出”,这些溢美之词对金鹏城的销售并没有太大促进,与其说是在评价金鹏城,还不如说是在为川酒打广告。所谓的“风格突出”,也只是川酒的风格吧!
当金鹏城视为重要特色的“本地牌”打不出手的话,金鹏城还有什么牌可打?如果没有本地牌可打,金鹏城与其他川酒的竞争就会在一个起跑线上,在深圳这个地方,竞争态势其实再明显不过了。
销售能力,不足以成就一款酒
同时金鹏城下功夫的是包装设计。这是新入驻者的惯常做法,因为包装最直观,最容易产生“新形象”。然而,一个产品的形象,最终决定于产品的内涵,如同一个人,你就是打扮得再正统,可老是做些鸡鸣狗盗的事情,那你的形象也不会好。在金鹏城内涵严重缺乏的时候,在外在的视觉因素上寻求突破就显得顺理成章了。但这毕竟只是表面文章,不是决定一款酒命运的根本因素。
金鹏城对新产品在各个方面都有着力,但在包装上的侧重是明显的。这和新老板的经历有关系。这位新当家人,过去是做酒经销的,对深圳酒市场有直接的了解,这将成为金鹏城销售上的一大优势。但同时,也和经销商经历有关,新老板在企业管理、生产管理和品牌运作上不是很内行,甚至不是很关注。作为经销商是优秀的,但如果做企业也用经销商的思路就必然走偏。
我相信,这家新企业真正押宝的,还是对自己的销售能力的高度自信。
具有一定企业管理常识的人都知道,销售和营销是两个概念。销售是把现成的产品卖出去,而营销则是针对市场和自身条件来设计、开发产品以适应市场需求。很显然,卖酒的思路是不可以用来做酒的,而金鹏城现在需要解决的恰恰是营销问题。如果产品自身存在缺陷,销售力强大的优势也不可能发挥出来。
其实,我很敬佩这位新老板,他有挽救深圳品牌的初衷,也有挑战自我的勇气。说到底,从卖酒到做酒,其实他是换了个行业。依照稳妥的方法,直接代理几家新品牌、稳固几家老品牌,专心做销售、建渠道,恐怕更能发挥他的优势。
销售只是营销的一个环节,远远不是全部。营销的各个环节都容不得出现失误,甚至,再扩大范围,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上,也必须谨小慎微。对于一个新品牌是这样,对于金鹏城这样一个不具备品牌优势也缺乏市场基础并且还有“前科”的老品牌来说,更是如此。
对于卖酒出身的老板来说,我们更有必要提示的是:销售能力,不足以成就一款酒。
深圳酒,其实不是没牌可打
我说的是深圳酒,而不是金鹏城。但金鹏城确实是唯一的深圳白酒本地品牌,所以以下建议最好是提给金鹏城,否则就缺少了依托。
深圳不是个酿酒的好地方,这一点不可改变,但这并不等于说深圳就不能够产生深圳特色的白酒。金鹏城其实在追求深圳特色,他们也知道缺乏这一点就基本谈不上深圳酒了。但深圳特色文化到底是什么?这些特色文化怎么表现在白酒上?前一个问题都未必搞得掂,后一个问题就更不必谈。其实,金鹏城除了名字有点深圳味道,其他的实在也谈不上。也正因为这两个问题没有考虑透,才出现了这个局面,结果厂家只好避重就轻,在酒体上反而轻描淡写,而在包装、销售上大做文章。然而,对于一款酒来说,如果酒体上有缺陷,还能说不是致命的吗?
其实,金鹏城可打的也只有文化这一张牌,但截止目前我得到的信息,在这一点上,恰恰是金鹏城的软肋。有人说,深圳是个年轻的城市,本来就没什么“文化”,哪里还有什么文化牌可打?其实,任何组织从成立那一天就开始形成着它的文化了。深圳的文化是什么,我觉得核心还是个“包容性”。正因为这里没有“文化”,这里才有着各地文化的冲撞和融合,才有着各种观点的撞击和升华,深圳文化的“多样和共存”是其他城市所不具备的。
多样和共存,其实可以成就一款独具特色的白酒。深圳自己并没有明显的餐饮特色,但全国各地的餐饮都在这里发展并被接受,最终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餐饮特色”。我想,能够随意就品尝到全国各地的菜肴口味,恐怕找不出深圳之外的第二个城市了。深圳白酒可以借鉴“深圳餐饮”的思路。如果能够在一盅酒里,品尝到各种名酒产地的酒的风味,这酒不是深圳酒又是哪里的酒呢?这里面隐藏着一个即将产生的专利。这就是从文化角度来寻找酒体的特色。金鹏城在这一文化的引领下,需要的不是酿酒专家,而是勾兑工艺专家。
酒体问题解决了,再说品牌。“金鹏城”显然是不符合时代特色的,也不符合高端酒的品牌要求。我们唯一要做的是顺应这一特点,而不是去改变它,其实也改变不了。真正能够体现深圳特色的酒品牌应该是怎样的设计原则呢?真正能够体现深圳特色、适应深圳市场的营销方法又该是什么呢?
我刚刚接受《华夏酒报》的专访,谈的重点就是酒文化如何形成企业竞争力、市场销售力的问题。我相信,文化可以解决一切。当企业文化与深圳文化相吻合的时候,深圳酒就会按深圳特有的方式来成长。由于我对金鹏城的了解仅限于媒体报道的信息,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还需要大量信息的支撑,有待以后的观察和研究了。
还有一点,金鹏城的销售思路肯定是以深圳为重点、辐射周边之类。对于外地市场,心有余而智力不足,所以只好安排为下一步骤了。其实这只是托词,深圳特色在什么地方最能显示其独特魅力?当然是深圳以外的地方!这么大的一个商机,卡就卡在文化上了。
把金鹏城局限在空泛的深圳概念上,把重点放在包装的“深圳特色”设计上,押宝在过去的销售经验上,这一切思路所反映的都是一个酒类经销商的思维局限。而不能设计出真正符合深圳特点的酒品牌,只把深圳酒作为一般地方酒,反映的也是经销商的胸怀。金鹏城目前真正需要改进的、下大功夫的,不是包装,不是销售,甚至也不是酒体,真正需要的是做酒的理念,说到底,还是这个新企业、新品牌的文化。这个问题一旦解决,许多困扰的问题就变得明晰可辨。可以说,深圳酒能做多大,就取决于这个问题能解决多少。
前一篇:马千里《论语的管理智慧》目录
后一篇:马千里:看易中天如何笑贬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