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地点:河北·迁西县
设备:Canon
1Ds3+1DIV
摄影:北京老夏
背景音乐:《我们会赢》

【图1】
喜峰口长城位于河北省迁西县潘家口水库库区内,因历史久远但从未进行人工修复保存完好而闻名。其主体已淹没水下,水下部分墙体隐约可见,是万里长城独有的一处景观。喜峰口依山傍水位置险要,易守难攻,是长城的重要关口之一,历史上为兵家必争之地,近代最著名的有抗日战争时期的喜峰口战役。
古老蜿蜒的长城见证了中华民族无数次抵御侵略的历史,“九·一八”事变后,长城眼睁睁看着侵略者的铁蹄又一次踏过了自己的身躯。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无论是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的十九路军,还是在1933年初长城喜峰口抗战的大刀队,军备落后的中国军人用血肉之躯筑成了保卫国家的新的长城。
1933年,为保卫北平战死卢沟桥的第29军132师师长赵登禹率部参加了长城喜峰口抗战,毙敌五千余,旋因战功升任第132师师长。“七·七事变”后,赵登禹率军守卫北平南苑。1937年7月28日,日军向北平郊区发动进攻,与中国守军展开激战,赵登禹右臂中弹负伤。在率部向城南大红门转移时被日军包围,赵登禹被日军伏兵击中胸部,壮烈殉国,时年39岁。为纪念他,在北京西城区就有赵登禹路。
正月里,天气寒冷,在当地老乡马大爷、80后保护长城志愿者小梁的指引下,我们绕道进山,喜峰口终于在一片冰河中出现在面前。当年交通要道已被一湾碧水淹没,昔日雄关关城犹如灯塔般浮出水面,水下长城蜿蜒出水与山坡上长城相接。我们感受长城,感受那不能忘怀的历史。
(本组图片均使用CBLLENS自定义色彩白平衡)

【图2】

【图3】已成残桓的董家口城门

【图4】

【图5】曾经屯兵的营房

【图6】

【图7】80后保护长城志愿者小梁

【图8】

【图9】

【图10】80多岁的回族老人马大爷给我们讲述大刀的故事

【图11】二十九军曾使用过的大刀

【图12】锈迹斑斑的大刀记录着历史

【图13】马大爷的老伴在包饺子

【图14】朴实的摆设

【图15】七九河开

【图16】

【图17】遥望喜峰口长城

【图18】

【图19】

【图20】

【图21】

【图22】

【图23】

【图24】

【图25】

【图26】

【图27】

【图28】

【图29】

【图30】

【图31】

【图32】

【图33】

【图34】

【图35】

【图36】

【图37】大洋地壳

【图38】

【图39】

【图40】
走进《北京老夏》微博共享精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