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市公司粉饰会计报表的五类手法

(2006-10-16 21:32:52)
分类: 期市丝宇

中国证券市场会计信息质量不高,已被业界公认。至于原因,则众说纷纭,争论不止。目前流行的说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 国内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

  支持的主要论据是A、B股审计结果的巨大差异。确实好笑,会计本来就是一门国际通用商业语言,公司的业绩竟有几种不同的计算结果,而业绩的事实只能是唯一,作为非会计人士,实在难以理解。专业人士即使费劲解释会计假设、会计制度的差异,那不同的计算结果听谁的?财政部说,以低的为准。那高的就错了?A股的审计师未必就服气?说实话,不要说社会公众一头雾水,就是专业人士,也未必能解释清楚这其中的奥秘。好在主管部门及时制定政策,把会计的财政、税收政策职能分开,连续发布了与国际惯例相近的会计准则。根据权威机构的调研报告,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准则的差异,位列53个主要国家(地区)的第22位,排在香港、台湾和美国的前面。应该说,《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国内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在上市公司中逐步缩小。

  二、剥离与模拟的会计创新

  剥离与模拟是与国有企业改制上市相伴产生的。早期上市公司中,为了满足额度和指标的要求,允许将一部分经营业务和经营性资产剥离,或者进行局部改制,将原本不具有独立面向市场能力的生产线、车间和若干业务拼凑成一个上市公司, 或者剥离因承担社会职能而形成大量的非经营性资产。行业人士都知道,很多濒临倒闭或者经营不善的企业,由于有了额度,摇身一变,一下子成了上市公司,捞回来以亿为单位计算的硬通货,所谓的包装上市就源于此。从会计核算上讲,根本就不可能把本属于一个会计主体的帐簿分拆成几个会计主体,分拆后的收入、成本、费用还能符合配比原则。这种所谓的"会计创新"是对会计核算四大基本前提中的最重要的两大前提"会计主体"和"持续经营"的粗暴破坏,严重侵蚀着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根基。造成的后果就是招股说明书上三年业绩良好的公司,一年赢利、二年亏损,三年就ST了。

  如果说上述创新,是为了推动国企改革,股市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还情有可原。那么面对包装上市蔚然成风的中国股市,改审批制为核准制,监管部门还推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申报财务报表剥离调整指导意见》,就不知道为了什么。剥离调整后会计报表,是不是还符合会计准则,还没有看到哪一个会计学家为此背书。

  三、利用关联交易、资产重组,粉饰会计报表

  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来调节利润已不是秘密。几乎所有的上市公司在关联方之间均存在着密切的购销、资产重组、融资往来以及担保、租赁等事项。据有关资料介绍,截止到2001年4月21日,沪深两市共有1018家A股上市公司公布年报。其中,发生各类关联交易行为的有949家,占样本总数的93.2%。在943家发生各类关联交易的上市公司中,有214家公司在资本经营活动中发生关联交易,这其中又有208家公司同时在产品经营活动中也发生了关联交易,占22.7%;在产品经营活动中发生关联交易的公司总数达937家,占98.7%。在1018家上市公司中,有29家公司通过关联交易实现为数不菲的一次性转让收益,公司的净利润指标由此得到大大改观。

  通过关联交易、资产重组,企业帐面上的报表好看了,但实际效果呢,大部分是短期行为,昙花一现,企业业绩没有得到根本的、长期的改善,不过是一次抄作的题材而已。更有甚者,利用关联交易、资产重组,淘空上市公司,不过这已是犯罪,有待司法部门的严惩。

  四、上市公司作假,中介机构未勤勉尽职

  在中国的证券市场上,大案要案层出不穷。如"琼民源"虚构利润5.66亿,虚构资本公积6.57亿,董事长和会计被判刑,相关中介机构被吊销资格;"郑百文"虚增利润1.4亿元,出具审计报告的注册会计师分别被罚款,并暂停证券从业资格,涉案人员已被移交司法机关处理;"银广夏"虚构巨额利润7.45亿元,其相关会计师事务所拟被吊销资格,涉案人员已被移交司法机关处理;"麦科特"虚构固定资产0.9亿港元;虚构收入3亿港元,虚构利润0.9亿港元,涉案人员已被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会计信息失真,上市公司无疑是造假的主体,但相关中介机构未勤勉尽责,审计责任不可推卸。

  五、规避会计制度模糊地带

  现行会计制度模糊地带,典型莫过于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包括应收款项、短期投资、存货、长期投资、委托贷款、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

  早期的上市公司会计报表中根本就没有资产减值准备项目,随着会计制度的改革,从开始的单项计提应收帐款坏帐准备,扩展到计提四项准备,直到现在的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比例也由0.3%修改为根据实际情况预计。

  既然是预计,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如果再考虑调节业绩的需要,则就更加不可控制。

  上市公司会计报表中出现资产减值准备不足,增加利润,或者一次提足,亏损个够,到下年度再冲回增加利润的现象就见怪不怪了。后来,财政部调整政策,进行追溯调整法,遏制了这股风气,但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调节业绩的手法不可能得到根除。

  其他利用会计制度,如改变折旧方法,通过预提、待摊费用科目调节利润等,也时有发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