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证券货币政策流动性通货膨胀偏离 |
以控制通货膨胀为重要目标的从紧货币政策,经过了一段措施持续加强的时期。这无疑是必要的。但笔者认为,现行具体措施在技术层面或针对性方面或存在偏离,因而影响了预期效果的实现。
一、与我国通货膨胀的特点不相适应。目前我国潜在的通货膨胀趋势存在明显的成本推进型和输入型特点,而非需求拉上型。一方面,西方为解决次级债问题防止经济紧缩而投入的巨大流动性频频向国内输入,阻断措施收效甚微;另一方面,从生产资料到粮食、肉类等基本生活必须品,从能源到生产成本的各个环节,产业链条各环节的成本产生了系统性的提高;第三方面,粮食和能源短缺及价格上涨成为全球性问题。在经历一段加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组合措施之后,近阶段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为主要手段的流动性控制措施,能够调控国内消费和生产投资规模,却难以解决国际范围内成本提升问题和国际热钱的源源进入。从紧货币政策对投资的控制效果明显,但对控制物价上涨的作用难以实现。我们可以看到:电价面对煤价上涨,航油面对油价上涨,正面临巨大的价格上涨压力。
二、对生产与消费的调控方向有所偏离。以货币流动性调控对控制价格上涨的功能角度,能够从抑制消费和加大供应两个方面产生效果。因为并非需求拉上型,近段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为主要手段的流动性控制措施,并不能控制居民和企业存款的支取,难以有效降低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相反,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直接而且现实地控制的,是金融部门的信贷投放,而这部分信贷资金恰恰大多是用于生产、加大产品供给的资金,抑制了产品供应,而在热钱不断涌入,流动性难以有效降低的情况下,加剧价格上涨。事实上,信贷投向的结构调整在短时间内难以见效,在技术上也难以操作和落实。
三、对整体流动性的控制存在局限。加息也是把双刃剑,近来,央行对加息的审慎态度有所表现。问题是,加息也好,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也好,能够有效控制的主要是国内货币资金流动性。而人民币升值和加息等国内资金价格的推高趋势将引致国际热钱的涌入,使得国内从紧货币政策的效果被消化,亦会使国内受抑制的资金失去增殖机会,而被热钱取得。从紧货币政策的具体操作,面临流动性因素国际化的严峻考验。
我们注意到,央行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曾经提出促进内需、视情况微调从紧货币政策的呼吁。在抗通涨与促内需、防过热与防萎缩、生产与消费、国内与国际的多个方面,货币政策仍需要审慎和深入的研究,以更加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