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3/mw600/6e421d5fgw1ecmo3g54r4j20b20fymy6.jpg
一
中国古代咏柳的诗,至李商隐已经写尽。李商隐是咏柳诗的集大成者。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李商隐对于柳树真是情有独钟。现存的613首诗中,专门咏柳并以柳命名的诗有:《柳》(为有桥边拂面香);《柳》(曾逐东风拂舞筵);《柳》(柳映江潭底有情);《柳》(动春合限叶);《柳》(江南江北雪初消);《垂柳》(婷婷小苑中);《巴江柳》;《关门柳》;《柳下暗记》;《赠柳》;《谑柳》;《离亭赋得杨柳枝》二首;《柳枝五首》;《江亭席散循柳路吟归官舍》等共19首。其他诗中关涉柳的诗如:《大卤平后移家到永乐县居书怀十韵寄刘韦二前辈二公尝于此县寄居》中云:“依然五柳在,况值百花残”;《三月十日流杯亭》中云:“偷随柳絮到城外,行过水西闻子规”;《曲池》中云:“张盖欲判江滟滟,回头更望柳丝丝”等
41首(除去集中重收他人的诗《垂柳》等),两项合计共有60首,约占李商隐现存诗的近十分之一。柳树成为李商隐诗中描绘最多的树木,使用频率是众多花木之冠,在历代诗人中也属罕见,表明李商隐对柳树有着特殊的感情,这绝非偶然的现象。系统地分析这些诗作,对研究李商隐的思想、心态、人格、审美情趣,李商隐诗的形象、意境、风格等等无疑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域。
二
中国古代咏柳的诗,最初见于《诗经·小雅·小弁》:“菀彼柳斯,鸣蜩嚖嚖。”至汉代,《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这都是一些非常简单的吟咏。这种吟咏是咏春,咏春景的,在以后的许多诗人的作品中,作为一种写景手法所见多有.以后又发展为以柳代春,如唐温庭筠《更漏子》词之二:“兰露重,柳风斜,满庭堆落花。”不说春风,说柳风,以柳代指春,春有了形象的载体。宋欧阳修《玉楼春·题上林后亭》词:“珠帘半下香销印,二月东风催柳信。”“柳信”,指柳树发芽带来春天的消息。对柳的借用,更进了一步。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二·.柳》云:“柳枝弱而垂流,故谓之柳。”“细叶如丝,婀娜可爱。”这是对柳树科学的界定和表述,也是一种形象的描摹。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的《柳赋》就形象地描摹了柳树的这种特性:“柔条婀娜而蛇伸。”历代文人又加以引申,用以形容女子的腰枝,并代指美女。唐韩偓《频访卢秀才》诗云:“药诀棋经思致论,柳腰莲脸本忘情。”宋柳永《玉蝴蝶》词:“见了千花万柳,比并不如伊。”这样的用语比比皆是,如柳夭桃艳、柳娇花媚、柳弱花娇、柳眼梅腮等等。又根据“柳枝弱而垂流”的特征,引申柳为风流,成为歌妓、娼妓、妓院的代名词。如柳巷、柳户花门、柳市花街、柳陌花丝、柳营花阵等等。于是柳树沦落为轻薄的末流。
但是,咏柳还有别的一条路子:以柳为人品高洁的象征。始作俑者是三国魏陈思王曹植,他有一篇《柳颂》,原文已轶,
只剩下一个残缺不全的《序》。从现存的序文看,不是直接写柳,但实质上是以柳喻他的好友杨修的高洁,自己的不得志,有“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之意。这是以柳自喻,喻他的开始。至晋陶渊明作《五柳先生传》,以“宅边有柳树,因以为号焉”以自喻,写五柳先生之“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清高品格。这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所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因此,也成了中国古代文化人不能“兼善天下”而“独善其身”以清高自许的楷模。
李商隐的咏柳诗,正是继承和发展了这些传统,并有所创新,将咏柳诗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推向极致。
三
李商隐的咏柳诗,从内容上看,可分为自喻,喻他(她)和作为春景描写三大类。
关于自喻的诗。
李商隐首先以陶渊明自喻。在《大卤平后移家到永乐县居书怀十韵寄刘韦二前辈二公尝于此县寄居》云:“驱马绕河干,家山照露寒。依然五柳在,况值百花残”
这是在大卤平后移家永乐县所作。关于"大卤”有两种解释:一说指泽潞叛镇,一说指太原之乱。总之是在一场战乱之后,李商隐又回到永乐县故居(在此之前,曾在永乐县寓居)。当时投笔从戎的宏愿已成泡影,鸿鹄一样的远大志向不能实现,“挂冠”简居,鬓白颜衰,虽“脱身离虎口”而得“覆盂安”,但已是壮志消磨,有逸世之想,以“五柳”自喻,学陶渊明隐居山林。写于同一时期的《永乐县所居一草一木无非自栽今春悉已方茂因书即事一章》云:“手种悲陈事,心期玩物华。柳飞彭泽雪,桃散武陵霞”
。
陶渊明曾做彭泽县令,又写过《桃花源记》,桃花源正在武陵地。彭泽之柳,武陵之桃,俱指陶渊明,更是一种退隐林下与世隔绝的遁隐思想。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亦如孟子所言“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们济世修身的最高境界。李商隐曾怀凌云之志,在《初食笋呈座中》说“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又抱回天之愿,在《安定城楼》中云“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这种“凌云”和“回天地”的志向没能实现。“兼善天下”不能,只好“独善其身”,去做隐士,居于世外桃园。这种思想,是李商隐对现实中自身身心的一种精神突围。当然,也是一种消极的反抗。但是,他没有能突出去。他拂去身心的尘埃,抖擞一下疲惫的精神,又上路了。他又在仕途上苦挣。这是一个悲剧,是李商隐的人生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李商隐一生充满了痛苦的矛盾,也是痛苦矛盾的一生。他在痛苦的矛盾中生存,也在痛苦的矛盾中逝去。
因此,李商隐咏柳诗中的“陶喻”,是诗人心灵世界的又一个侧面,而且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侧面。这在他的许多非柳“陶喻”诗中亦有表白。
四
李商隐的《垂柳》诗云:
娉婷小苑中,婀娜曲池东。
朝佩皆垂地,仙衣尽带风。
七贤宁占竹,三品皆饶松。
肠断灵和殿,先皇玉座空。
这也是一首自喻诗。诗中描摹的垂柳何等婀娜多姿,雍容华贵,风雅高洁,仙风道骨!像河内竹林七贤那样清高,像嵩山三品松那样尊贵。竹林七贤指晋嵇康、阮籍、山涛、向秀
、刘伶、阮咸、王戎七人,隐居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竹林,独立特行,不与世俗合流。三品松,指嵩山少林寺有唐武则天敕封的高品阶的松树,像朝中大臣那样有一品,二品,三品之尊。诗人所赞颂的垂柳,比七贤竹,三品松还要清高、尊贵。然而,却只能在小小的“小苑中”或“曲池东”生存,在豪华尊贵的皇宫灵和殿玉座前没有它一席之地。因而,诗人”肠断“,因而朝廷“玉座空”,真是天大的遗憾!暗喻自己进不能像三品松那样显达尊贵,受皇帝封赏;退不能像竹林七贤那样
归隐山林,自得其乐。这首五律诗,中间两联 “朝佩”对“仙衣”,佩为饰玉之带,
“朝佩”,又非一般之佩,指重臣的佩带;“仙衣”为神仙的衣裳。“七贤竹”对“三品松“,七贤竹喻隐士,三品松喻重臣。这里再次表明李商隐在入仕和归隐两难中苦苦挣扎的矛盾心境,但他心理的天平还是向
入仕 倾斜:
为有桥边拂面香,何曾自敢占流光。
后庭玉树承恩泽,不信年华有断肠。
这是李商隐又一首以柳自喻的诗《柳》。“拂面香”,指柳树飘香,轻拂人面,是何等的一棵娇柳!然而,它只能长在桥头
,为路人拂面,不曾独占春天的阳光雨露,更不能长到“后庭”去承受“恩泽”,因而,生“断肠”的哀伤。但是,长在后庭的玉树却不相信风华正茂的柳树会有断肠之悲。这里李商隐暗喻自己像柳那样风华正茂,才气横溢,却只能被冷落在桥头路边,难以登堂入殿,又不被人所理解。
以柳喻自己高洁、尊贵的人格,和风度翩然的才华,是李商隐的一种独特的审美选择和审美创造.
五
李商隐以柳自喻的诗,是一种新创造:诗中的柳和诗人自己完全融为一体,是写柳,也是写诗人自己;写柳的命运,也是写诗人自己的命运。他把自己比作各种各样的柳,而这些柳又是品格高尚,风流倜傥,才华横溢,不同流俗的“才柳”。他从多方面描摹柳:《垂柳》“娉婷
小苑中”写柳姿:婀娜娉婷
,仙衣带风;《柳》“为有桥边拂面香”,写柳味:拂面飘香,流光异彩。而在《巴江柳》诗中,又着重写柳色:
巴江可惜柳,柳色绿侵江。
好向金銮殿,移阴入绮窗.
巴江柳,即蜀柳。《南史》卷三十一《张绪传》载:“张绪少有清望,吐纳风流,每朝见,武帝目送之。刘浚之为益州,献蜀柳数株,枝条甚长,状若丝缕。帝植于太昌灵和殿前,常赏玩咨嗟,曰:‘此柳风流可爱,似张绪当年时。’”自此,蜀柳遂为柳中姣姣者的象征,并以比喻才华出众,卓尔不群,风流可爱,不同流俗的才子。惜者,爱也,怜惜也。多么可爱的美丽的令人怜惜的巴江柳啊!浓绿绮丽的柳色,从江岸掩掩映映,直侵入江水之中,把江水都染绿了!这样翠色浓郁的娇柳,正好为皇宫华美的绮窗遮阴。末两句暗喻自己雄才大智可以做朝廷的栋梁之臣,但需“移阴”,即从巴蜀移向京都。时商隐在四川柳仲郢幕下做节度判官,渴求朝中能有人引荐,入京任要职,以报效朝廷,施展才华。但是,没有人赏识,没有人引荐。诗人无可奈何,对当权者无奈,对自己的命运无奈,只好继续寄人篱下做幕僚,替别人代笔为文,以
“傍吹台”。《柳下暗记》说得何等明白:
无奈巴南柳,千条傍吹台。
更将黄映白,拟作杏花媒。
柳丝嫩黄青绿,柳絮飞白如雪,也是写柳色的。“黄映白”,指柳丝柳絮黄白相映,美丽之极。但不久,艳丽的杏花就要怒放了,春柳好像是红杏的媒人。“黄映白”又可作“俪黄对白”解,指用俪句映对写的骈体文。这里,李商隐暗指自己的骈体文,即幕僚常用文。意谓替人代笔为文,而被代笔者又把李商隐的文章作为晋升的台阶,飞黄腾达。假己之手,替人做嫁衣裳,别人飞黄腾达,红级当时,而自己却仕途淹蹇
,只能在遥远的蜀地做幕僚,“傍吹台”。人世是何等的不平,不公!这是诗人泣血的诉说!然而,这诉说在诗人笔下却变得委婉无奈,读之令人感喟,叹惋,顿生不平之慨。
这两首诗同样写柳色,《巴江柳》写柳色之绿;《柳下暗记》写柳丝嫩黄,柳絮雪白。两首诗创作时间不同,但诗人对自身价值的认识,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由此产生的对社会的不公、不平的愤懑,脉络是清晰可辨的,也是诗人柔弱性格中“抗也无奈,怨也无奈”、“无奈的抗争,抗争也无奈”的最好佐证.
六
李商隐在《关门柳》中又赋于柳树以新品格:
永定河边一行柳,依依常发故年春。
东来西去人情薄,不为清阴减路尘。
这首诗的核心是
“人情薄
”三字。人原是有情之物,但人情却薄,对永定河边的柳树视若无睹,反将路上弥漫的尘埃蒙盖在柳树清阴之上;柳树原来是无情之物,但柳情却厚,无论东来西去的路人如何无视自己的存在,以怨报德,蒙尘柳阴,但柳树为路人遮阴纳凉的情谊却不变,年复一年地萌发扶疏,依然故我。柳树的这种高尚品格是如此的坚贞,与在人间仆仆道途跋涉驱驰的人们是个多么鲜明的对比!李商隐从人性的高度赞美柳
,斥责在人生旅途中碌碌奔波的无情之辈,使人对柳树肃然起敬。这当然也是一种自喻,诗人通过对柳树品格的赞美,暗喻自己人生信念的坚定以及与世无争的平和心境。这种平和心境在李商隐诗中是不多见的。
李商隐还有一首写柳情的诗《柳》
:
柳映江潭底有情,望中频遣客心惊。
巴雷隐隐千山外,更作章台走马声。
“柳映江潭
”化用庾信《枯树赋 》:“
昔年移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凄江潭。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在诗人的另一首《江亭散席循柳路吟归官舍》诗中,也写到“江映柳”:
“已遭江映柳,更被雪藏梅 。”江和柳本是两相无干的事物,但因为
柳在江边,柳色侵江,柳树倒映在江水中,柳和江便成为命运相依亲密无间不可分离的朋友或是情人。《枯树赋》中说的柳树摇落,江潭都为之凄呛!其亲情友情恋情昭昭可见。诗人望着相映成趣而又依依恋恋的江柳,听得千山以外隐隐约约的雷声,灵魂深处因受到强烈刺激而怦然心动,敏感的神经恍惚觉得这巴山之雷,颇似章台走马之声。司马相如《长门赋》云:
“雷隐隐而响起兮,声像君子之车音。”《汉书·张敞传》:“张敞为京兆尹,时罢朝会,过走马章台街。 ”此后,章台走马,
便指在京师做官。李商隐怀念京师的深切之情,希翼北归长安,入仕中枢的强烈愿望跃然纸上。诗人情感世界的心理轨迹,在自己创造的令人心悸的独特而缜密幽邃的意境中得以委婉曲折的展现,而一绝化用三典,炉火纯青,毫无雕凿痕迹,这才是李商隐的诗!
七
李商隐诗中对“章台”的向往,眷恋之情,除了《柳》(柳映江潭底有情)一诗外,在别的有关柳的诗中也屡有表露。如:“柳絮章台街里飞”(《对雪二首》);“柳绵相忆隔章台”(《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章台从掩映”(《赠柳》)等等。这是李商隐的一种“章台情结”。章台街是京师长安的一条街名,章台是京师的象征,在章台街居官,象征官运亨通;章台是诗人家居的象征,曾是诗人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这里曾有他的事业,他的亲朋,他的情人和秘亊,这些人和亊时刻牵挂着诗人敏感的神经,引起诗人美好的回忆。这种对于京师长安故人往事的眷恋之情和美好回忆,在他的另一首《柳》诗里有更深刻更强烈的表述: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据《两京新记》载:汉宣帝乐游庙,一名乐游苑,亦名乐游原,基地最高,四望宽敞。汉唐以来,是长安仕女节日游乐的胜地。这自然是另一个“章台”。诗人记得那正是乐游苑令人柔肠百转的芳春时节,姿态娉婷婀娜的柳枝,被东风袅袅吹起,柔柔地拂抚着轻歌曼舞的欢乐的筵席。以乐游苑的春柳暗喻自己,抒发诗人对青春时期朝气蓬勃充满幻想和信心的怀念。但是,
到了清秋的迟暮日子,枯疏的枝叶映带着斜阳,枝抱残蝉,影低日斜,已非昔日光景,更加上凄切哀鸣的寒蝉!
这是诗人一首著名的自喻诗,以柳自喻,且喻他人,抒发自己的也是人生的悲秋之叹,写进了自己的人生,也写进了一切人的人生:年华易逝,青春不能永驻。这是一首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诗,读之令人怦然心动。
八
如果说李商隐的《巴江柳》描摹了柳色,
《垂柳 》( 娉婷 小苑中 )描摹了柳姿, 《柳 》(为有桥边拂面香)描摹了柳情,那么,
《柳》(江南江北雪初消)则是综合描摹了柳色、柳姿、柳香和柳情的:
江南江北雪初消,
漠漠轻黄惹嫩条。
灞岸已攀行客手,
楚宫先骋舞姬腰。
清明带雨临官道,
晚日含风拂野桥。
如线如丝正牵恨,
王孙规路亦何遥!
首句写时当早春,二句写柳色嫩黄,三四句写柳姿,五六句写柳香(“拂野桥”与“为有桥边拂面香”意同),而每一句又都描摹了柳的柔美多情。七句紧接柳色初生、柳姿正美、柳香益浓,而触景生情、见物心伤,牵动了诗人的思归羁恨,所谓“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然而,归期是何其遥远啊!
李商隐在这里以王孙自此,这在他的许多诗文中屡屡提到:《请卢尚书撰李氏仲姊河东裴氏夫人志文状》云:“先君姑臧公以让弟受封,故子孙代继德礼,蝉联之盛,著于史牒。”姑臧公是东晋西凉武昭王李暠的曾孙李承。唐王朝李姓皇族都是李暠的后代。因此,李商隐也就自认为与唐朝皇帝同族,并把自己的郡望归于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市)。尽管他在诗中常以唐王朝宗室自居,并引以为荣:“我系本王孙”(《哭遂州肖侍郎二十四韵》“阴阳仙李枝”(《戏题枢言草阁三十二韵》,可是,“王孙”的美名并没有给他带来富贵荣华,他的家世早已衰败,祖辈的名字在唐宗室的族谱中无案可查。他的高祖李涉只做过美原县令,曾祖李叔洪二十九岁就死在安阳县尉任上,祖父李俌
,官至邢州录亊参军,父亲李嗣也只在获嘉做过县令。这一切显然跟“王孙”沾不上边。即令如此,李商隐“王孙情结”较重,在这首描摹春柳的诗中又再次提起。但是,“王孙归路亦何遥!”诗人客居他乡,羁旅归途,距家乡是那样的遥远,距“王孙”的名分归程更是遥遥无期啊!
九
李商隐的咏柳诗,除了自喻诗外,还有以柳喻他(她)的诗,最著名的便是组诗《柳枝五首》,第四首云:
柳枝井上蟠,
莲叶浦中干。
锦鳞与绣羽,
水陆有伤残。
这首组诗的背后,有李商隐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诗人在“序”里说:洛阳城里有位柳枝姑娘,年方十五,丰姿卓约,才艺双绝。她从邻人让山那里听到李商隐的《燕台诗》,为诗人的深情和诗才所倾倒,惊问:“谁有此情?谁人为此诗也?”让山是李商隐的堂兄,告诉她是李商隐的诗,帮助她终于和诗人相见。见面时,柳枝打扮得十分俊俏,羞涩地用罗扇遮着面容,含情脉脉地向李商隐乞诗。她爱慕诗人情深意笃
,才华横溢;诗人爱慕她色艺双绝,琴瑟知音。于是一见钟情,柳枝断长带相赠,并约定三日后幽会。不料诗人因亊违约,再未见面。后来听说柳枝嫁人,远走他乡。组诗《柳枝五首》就是写诗人对柳枝的无限眷恋和内心的惆怅幽怨,在诗人别的一些诗中也屡有流露,甚至涉及诗人“江湘之游”的扑朔迷离的千古之谜,至今未曾解开。
这首诗中的蟠,谓蟠屈僵枯;浦,水边。锦鳞喻水中之族,绣羽,谓陆上之类。意谓柳枝在井台上僵萎,莲叶在水中干枯,水族和陆类都一样遭到伤残。据传说,柳枝后来嫁给了“东诸侯”即藩镇,
镇帅荒淫骄纵,转眼就把她弃置空房,使红颜衰老;诗人自己,仕途坎坷,亦憔悴沉沦。诗中的柳枝与莲叶,锦鳞与绣羽,皆分别指柳枝与诗人自己,彼此均遭摧残,“同是天下沦落人”也!不幸的爱恋!不幸的人生!是对不幸遭际的血泪控诉!
《柳枝五首》诗里的“里娘”柳枝,其实不是真姓名。杨柳枝原系曲牌名,也是李商隐常用以比喻美女的。李商隐作诗,凡涉及女性的,一向不喜欢于题中标明,连寄给妻子王氏的诗,也不写“寄内”,而写“寄北”,有时连题目都没有,标以“无题”或取诗中前两字为题,更何况这个“里娘”,为东诸侯所娶,明写姓名,更为不便,因以“柳枝”为题。
李商隐时代,“词”这个文学形式已经兴起,他的好友温庭筠就是词坛高手。这首《柳枝五首》李商隐是以诗歌的面目出现的,虽不是词,其实也是五曲《杨柳枝》,在李商隐诗中是仅有的。只是《杨柳枝》词是七言
,此乃五言。因此,它更像汉乐府,更像《乌夜啼》,更像《子夜吴歌》。李商隐不写词,但他对宋词影响之大却是无与伦比的,这也是文学史上一个谜。
十
李商隐以柳喻她的诗,《柳》(动春何限叶)堪称一绝:
动春何限叶,撼晓几多枝?
解有相思否?应无不舞时。
絮飞藏皓蝶,带弱露黄鹂。
倾国宜通体,谁来独赏眉?
这首五律,首联写柳动春早,柳动春晓,柳树娇嫩的绿叶萌动着春天的到来,婀娜的枝条拂动摇撼着春天的早晨,春柳唤醒沉睡的大自然,撼动人生的春天。接着写,柳树啊,难道你不思念我吗?为什么总是那样翩翩起舞?你应该思我想我念我,而停止你婀娜的舞姿舞步。显然,诗中暗示这棵柳树——春来动叶摇枝,楚楚动人的美女、情人,与诗人曾有一段缠绵很深的恋情,而且该女子“动叶”,“撼枝”,风情万种。“动春”、“撼叶”指欢会,“撼叶”亦指别离。梁刘邈《折杨
柳》诗云:“春来谁不思,相思君自知。”
正是如此。絮,白色的柳花;皓蝶,白色的蝴蝶;带,柳带,指柳条。杜甫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五六句正是写柳絮飞舞中白蝶飞舞,翠绿的柳阴里黄鹂微露。看,这是一幅多么绝妙的春景图画:春天里,柳叶姣绿,柳枝婀娜多姿,白蝶随柳絮飞舞,黄鹂栖柳丛鸣唱,绿、白、黄,色彩绚丽,对比强烈。末联写柳的枝、叶、絮、带通体美丽,倾国倾城,岂有谁独独欣赏那叶眉呢!总括写柳的柔媚可爱。
李商隐是语言大师,遣词造句,特别是在炼字造境上功底深厚,微言大意。诗里的“藏”和“露”,固然有其造境上的微妙之处,但在半遮半掩中透漏出一个信息,在美丽的图画中流露出美丽的遗憾:这个诗人昔日的情人,飞絮中藏着采花的皓蝶,翠阴里,栖息着多情的黄鹂。她也在为他们“动”啊!“撼”啊!“舞”啊!
该诗通篇写柳,字字写柳,却无一“柳”字出现;语语写柳,却语语写人。诗中所隐喻的女子,与诗人曾为恋人,但却沦落为妓。沉沦柳巷的社会地位又决定了她的爱情不能专注,弱质飘荡,迎来送往,蝶去鹂就,笑舞歌唱,诗人为之深深的遗憾!
http://ww4/mw600/6e421d5fgw1ecmo6wucd3j20hs0hxt9v.jpg
十一
李商隐的《赠柳》诗,与《柳》(动春和限叶)一样,也是以柳暗喻她的。她,诗人所属意之美人也,情人也。不同的是,后者直写,而前者是赠给诗人这个“柳”的: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首联“章台”、“郢路”两典故:章台,长安城里一条街,官吏常走之道,植柳树颇多,名章台柳。唐崔国辅《少年行》诗云:“章台折杨柳,春日路旁情。”郢路,楚都郢城。典出《世说新语》:“桓公(温)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峫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攀枝执条,泫然流泪。”郢柳因以高大繁茂闻名于世,郢路,即长有高大繁茂柳树之路。
颔联继首联的柳树“掩映”、“参差”后,又云:旱闻柳树风流名世,来时果然婀娜多姿,正当芳华正茂时。接着腹联写柳情:诗人与“柳”相晤又离别,两情相依,
桥回欲断,堤远意随,真是“相见时难别亦难”!末联写柳絮花飞如雪,随风扑向青楼的酒旗。意谓可惜这样的好女子却沦落风尘,让人何能忍心!
这首赠别“柳”的诗,言简意赅地勾勒出两情向往,相见,依恋又分离的情事,写出诗人对此女子的恋情和惜爱之意。“见说”、“来当”、“欲断”、“相随”,正叙述了这个相见相别的过程和两情依依的情景。也是通篇写柳,无一柳字;字字写柳,却语语写人。
十二
与《赠柳》诗一样,《谑柳》诗也以柳喻女子,但诗人对此女子的态度却不大相同。前者是同情、怜惜,爱其风流婀娜,惜其芳年沦落;而后者,却是戏谑,是玩笑和打趣:
已带黄金缕,仍飞白玉花。
长时须拂马,密处少藏鸦。
眉细从他敛,腰轻莫自斜。
玳梁谁道好,偏拟映卢家。
戏谑的对象,历来说法不一:有说是戏柳枝,有说是戏妓女。其实都不是。柳枝是诗人的初恋人,诗人对柳枝是敬重的,妖冶作态、媚向贵家,不是柳枝之所为,诗人不会戏谑她;青楼女子,迎来送往,本系正常现象,何以与“玳梁”“卢家”相比较?因此,
该女子应是诗人的女友,熟人,或朋友的妻子,熟不拘礼,可以开开玩笑。“黄金缕”、“白玉花”、“媚细”、“腰轻”,一位绝色的女子也。如今,虽风韵犹存,却已徐娘半老,却仍忸怩作态,妖冶动人,向权贵献媚。你看,开头两句的“已”“仍”可知是说和从前一样,“黄金缕”已非姣柳嫩枝,“白玉花”飞,而且“仍然”,可见此女子已过去二八佳丽之年,但仍时时轻拂士子骑过的马,偶而也藏藏寻欢作乐的乌鸦,均系开玩笑的话。五六句更是调笑之语:根据他人的好恶描摹你的细眉,好向他频递秋波,可不要妖冶作态摆动你轻软的腰肢投向他的怀抱。末两句:谁说玳梁之家好啊,你偏偏投向卢家!
诗题《谑柳》,是戏柳之语,以柳喻此女子,开个玩笑。虽系玩笑,却谑而不狎,雅而不俗,这在李商隐诗歌中是另类,但也是李诗的一个重要侧面。此类戏谑诗,在李诗中尚有《嘲桃》、《嘲樱桃》、《戏题友人壁》、《戏赠张书记》、《俳偕》等二十余篇,当有另文论及,此不赘。
十三
暂凭尊酒送无寥,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唯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
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
这两首《离亭赋得折杨柳》是李商隐的名诗,也是李诗中典型的喻人、喻情之作。“愁眉与细腰”,写柳叶、柳枝,显系喻女子,喻美女。诗中描摹之柳,象征所别之人,亦取伤别之意。首章,行者劝送者莫因伤别而损愁眉细腰。诗题“折杨柳”,折柳送别,原是唐代人的风俗,但要折下柳枝柳叶,势必伤柳,即损了愁眉细腰。这里,既写出柳的惜别之情,又写出柳为了送别,不惜让人折下
“长条”以作记念,宁可以身殉情。“人世死前唯有别”一句,惊心动魄,一字千钧。所谓死别是人生最大的悲哀,而生离亦是人生大悲哀也。正因如此,就不惜攀折长条柳枝,以送别亲人、情人、恋人。以柳喻女,喻情,两相交融,几不可分,并引申出人类生死的大层面,使短短的二十八字具有人生哲理的大境界。
第二章写柳树“含烟惹雾”,“万绪千条”,在落日的余辉中依依惜别,是写柳,亦写人,亦写人离别之情。末二句又联系首章的不惜折长条,诫劝虽然不惜攀折,但也不要折尽,折下一半为相送,留下一半为迎接行人的归来。依然是惜别眷恋之情。
这两首诗写情爱中男女二人依依惜别之情,也可扩而大之,视为二友相别,更可视之为隐喻整个人生人世,“人世死前唯有别”,成为千古名句。《古乐府》中的《折杨柳》原为一首,这里李商隐将两首连在一起,宛转相生,情韵深美,是《乐府》诗《折杨柳》曲的发展和翻新,是李商隐的独创。
十四
李商隐除了十九首专门咏柳的诗外,诗集中还有四十余首写到柳。如:“
诸生个个王恭柳,从亊人人庾杲莲”(《行至金牛驿寄兴元渤海尚书》)“芙蓉王俭府,杨柳亚夫营”(《五言述德抒情诗一首四十韵献上林七兄仆射相公》)“灞陵柳色无离恨,莫枉长条赠所思”(《及第东归次灞上却寄同年》)“
花情羞脉脉,柳意怅微微。”(《向晚》)“花絮柳眼个无赖”(《二月二日》)等等。为什么诗人对柳树这样情有独钟?这是人们在读了诗人大量的咏柳诗后必然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原因首先是诗人的个性和柳树的属性在诗人心灵上产生的共鸣。
中国诗歌,从总体上讲,分阳刚与阴柔二体,李商隐的诗属于阴柔型,他的凄美委婉的诗风是中国古典诗歌阴柔型的代表。诗人柔弱多情,怀才不遇,压抑感伤,性格属于柔弱型。而柳树的属性,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定为“柳枝柔弱而垂流”“细叶如丝,婀娜可爱。”三国魏曹丕《柳赋》更形象地描摹它“柔条婀娜而蛇伸。”显然,诗人的性格和柳树的属性属于同一类型。所以他在诗中喻自己像柳一样清高,不同流俗,似陶渊明;喻自己像柳一样高洁尊贵,风流倜傥,如七贤竹;喻自己风华正茂,才气横溢,却像为有桥边的柳树,被冷落在路边桥头,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喻自己卓尔不群,雄才大智,是朝廷的栋梁之材,却又像巴南柳那样只能在边远的蜀地寂寞地染绿江水;喻自己像巴南柳那样无奈,只能“千条傍吹台”,只能“作杏花媒”;喻自己像永定河边的一行柳,品格高尚无私,为路人遮阴纳凉,但人情太薄,好心不得好报,不被理解,反被行人给自己蒙尘而遭到污蔑和诽谤......这些以柳自喻的诗,诗人和柳完全融为一体,分不出是写柳,还是写诗人自己,柳完全成了诗人的化身,使柳我化,诗化,呈现一种柳我不分,心灵化,诗化的绝妙状态。
同样,李商隐咏柳诗中以柳喻他(她)的诗,也是柳等同于诗人要比喻的对象,使柳他化,她化、诗化,从来不把柳看作一种非人的物,而看作他或她:有自己的友人、同年、同年,有昔日恋人“洛中里娘”,有沦落为妓的昔日情人,有曾经热恋过的青楼女子,也有他可以开开玩笑的友人的妻子,而《离亭赋得折杨柳》中的柳,可以看作他的恋人、情人,也可以看作他的友人,甚至于扩而大之,泛指人生的生离死别......
李商隐咏柳诗中自喻,喻他(她),全都是喻人,便是散见于其他诗中关于柳的诗句,诗人也赋柳以人的品格,如“诸生个个王恭柳”,“花情羞脉脉,柳意怅微微”,“柳带谁能结”、“花絮柳眼各无赖”,“风长奈柳何”等等。
李商隐咏柳诗的吟唱,是诗人个性和柳的属性的碰撞、激荡在心灵上产生的共鸣和迸发的火花,这是诗人所独有的,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仅有的现象。
十五
李商隐以柳自喻,隐喻自己的人生遭际,寄托自己的难言之隐和对社会不平的抗争。
对李商隐的咏柳诗加以缕析,我们可以有趣地发现诗人的人生轨迹,他的思想脉络,他的感情生活。
唐文宗开成四年(公元839年),几经周折后,他终于通过吏部试,入秘书省,任校书郎。这虽然是个九品小官,但不少人都是顺着这条路升迁从而飞黄腾达的,可是,他只干了几个月,这在他的一生中却至关重要。“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正描绘了那段日子的欢乐情景。以后又屡屡回忆起这段经历:“章台街里芳菲伴”,“章台从掩映”、“柳絮章台街里飞”“更作章台走马声”等等,表现出李诗中强烈的“章台情结”,也是关于这一段生活的美好回忆。但这光景只是昙花一现,瞬间即逝。摆在他面前的是坎坷仕途之路,是永远不被理解、不被重用的人生悲剧:是不被皇帝重用的“断肠”之悲(《垂柳》)
,不被理解的痛苦挣扎 (《柳》“为有桥边拂面香”),
流落边远幕府为人作嫁衣的无奈(《巴江柳》《柳下暗记》),遭逢轻侮而蒙受屈辱的悲愤(《关门柳》)......他的思想是何等痛苦!李商隐的爱情也是个悲剧。《柳枝五首》就写出他青年时代的一次爱情悲剧,而且是他唯一一首有长篇序言的诗,以表明心迹。这也是他形成“柳树情结”的一个重要原因,并在以后的咏柳诗中隐隐约约,含含蓄蓄,闪闪烁烁,婉婉曲曲地若有所指,屡屡出现。因此,也可以说,咏柳诗也是李商隐心灵的轨迹,可以窥见诗人借柳寓人抒发自己思想感情的良苦用心。
十六
每一个作家的创作活动,在题材的选择上,都有他一以贯之的倾向和习惯,这种倾向和习惯是作家的审美趣味所决定的审美选择,这种审美趣味和审美选择又决定了作家的创作风格。
李商隐诗歌中咏柳诗比例如此之大,正是他的审美趣味所决定的审美选择。如前所述,诗人的个性和柳的属性,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柳树的遭际在诗人的心灵上碰撞、激荡,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种共鸣便是诗人对柳树的特殊兴趣,执著的爱恋,并且非常自然地把柳树主观化,心灵化,诗化,从而使自己和柳树融为一体,柳树变成了诗人的化身,诗人也变成了赋有人性的柳树,使诗歌中的柳树形象呈现出物我不分的状态和特殊的审美境界。我们现在读李商隐的咏柳诗,诗中所抒写的
柳,已不完全是纯粹自然界的柳,而是李商隐心目中的柳,是柳树中的“这一个”,是融合了李商隐的性格、经历、生活感受和心理轨迹的柳树,是李商隐化了的柳树,这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是仅有的现象,是超越古人的系列绝唱。
十七
李商隐的咏柳诗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
1、象征化和拟人手法
李商隐的咏柳诗,多采用象征和拟人手法,但象征和拟人又是不同的。李商隐的象征是柳的主观化,我化,心灵化,诗化。这种象征是总体性的,“我”化了的;拟人手法则是局部的,片段的,零星的。这在李诗中往往同时存在,难以分开。如《柳》(“为有桥边拂面香”),通篇写柳,也是写诗人自己,以柳的被冷落象征自己的怀才不遇,但用“自敢占流光”把柳拟人化,好像柳树也有胆量大小,敢与不敢之分。“后庭玉树”
也拟人化,它会“承恩泽”,而且会“不信”。全诗四句二十八字,象征和拟人完全融在一起,柳树和诗人完全融在一起,诗人的经历、感情完全融入柳的血脉中,是李商隐化了的柳。
2、绮丽意象的创造和纯美意境的构成
李商隐笔下的柳,都是异常美丽的。可以说,每一首咏柳诗,都有一个以上的绮丽的柳的形象,是经过诗人刻意加工创造的意象,并由此构成了纯美的意境。
李商隐咏柳诗中柳的种种意象是色彩缤纷的,动态的,感情化
了的 。色彩
有黄的,白的,绿的,有轻黄,金黄,有雪白,玉白等等;动态有娉婷,婀娜,风流,垂地,带风,带雨,含风,动春,撼晓,絮飞,拂面,占竹,饶松,含烟惹雾,眉细腰轻......感情化的如愁眉,牵恨,无奈,怅微微......诗人用这些色彩缤纷,情态万端的意象,造成了一个个精美绮丽却又颇具感伤意味的意境,给读者强烈的刺激和震撼,从而欣赏并同情柳的遭遇,使人久久难以释怀。
3、字字玑珠的语言
李商隐善于造象和造境,也善于炼意和炼字,使这些咏柳诗精纯凄清,感伤柔婉,完全没有晦涩朦胧的痕迹。如《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曾”字,
表现时序是从前的,“筵”是舞筵,饮酒作乐,又歌又舞,“逐东风”,实乃东风逐的倒装,诗中没有柳字,是柳被东风逐着拂抚着舞筵,舞筵而可以拂,这意境是如何的美!一个“拂”
字,可足千古!乐游苑是地点,而加一“春”字,既表明时令,又暗喻春天气息;“天”,是春天,是令人断肠的春天!将“春天”二字拆开,加“苑”,是春苑,加“断肠”,是断肠天。天何以断肠?当然是诗人回忆当时那种回肠荡气令人销魂神往的日子啊!显然是诗人主观化,情绪化了的语言。炼字何等讲究,节俭!末尾以“蝉”象征“秋”,以“斜阳”象征“日幕”,使语言更形象化,而“清秋日”三字,又规定这蝉是秋蝉,斜阳是秋天的落日,又是何等的精确切当,精绝凄清!而“斜阳”相对于二句的“断肠天”,“带蝉”相对于首句的“拂舞筵”,从前(春天)风流,而今(清秋日)萧条,柳树啊,你的命运是如何的令人伤感叹惋!
当然,李商隐咏柳诗的语言,也有一些艳丽华美,曲折委婉的,如《柳枝五首》,《柳》(动春何限叶)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