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进两座秦腔博物馆
标签:
文化杂谈 |
二进两座秦腔博物馆
2023年2月21日,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和七嫂康翠霞、增辉的母亲艾小琪、妹淑倩、四哥的大女儿晓玫相约聚。女同胞们在一起闲聊家常,有说不完的话题。不知不觉说道了前几日我给她们发的秦腔《三滴血》的经典唱段,不约而同地唱了起来。年轻时都爱看戏,《三滴血》被拍成电影后,里面的戏词更是广为流传。看到大家谈起秦腔兴致勃勃,我突然想到陪同她们去参观易俗社百年博物馆和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
中午我们一起品尝了西安美食“葫芦头”,然后走过柏树林大街,向东往钟楼走,因为钟楼附近在大兴土木,过马路从地铁通道穿行,费了一番功夫。
易俗社百年博物馆位于易俗社剧场西侧的小院里,“在曾经的二层办公楼内,分布着不同主题的展厅,包括序篇、历史篇、人物篇、剧本篇、经典传承篇等八个部分。通过生动的故事和人物的事迹,讲述了易俗社的百年风雨历程,以及重要艺术成就和精神传承。1912年,李桐轩、孙仁玉等一大批知识分子以“移风易俗、启迪民智、辅助教育、推陈出新”为宗旨,发起成立了我国第一个集编、导、演和艺术教育为一体的新型秦腔艺术团体——易俗社。1924年7月14日,鲁迅来到西安讲学,先后三次在易俗社看戏,并且题写“古调独弹”匾额相赠。”
其实这个博物馆,我已是第二次来了。2022年11月,曾和老同学安彩贤来过。那时就感到,如果你是一个秦腔爱好者,就一定要来此参观,感受这百年的艺术魅力。博物馆内戏曲人物腊像,是一比一的比例 ,每个都塑造的栩栩如生。当看到了熟悉的曲目和人物,大家不约而同,情不自禁的哼唱起来。这次发现七嫂的记忆力也真不错,许多戏词都还记得,这可能是因为她从小也喜欢看戏吧。妹淑倩虽然在湖南生活了50多年,开口唱起秦腔来仍然铿锵有力。
参观完易俗社百年博物馆,我们又一起参观了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位于易俗社文化街区。“作为秦腔文化和秦腔艺术为核心的陕西戏曲集结地,是以弘扬和传承古老秦腔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馆区建筑面积约3300m²,共分为三层,馆内藏品上至新石器时代,下至明清民国时期,时间跨度长达5000年。秦腔艺术博物馆以《中国大百科全书-秦腔篇》为准则,以保护、弘扬秦腔艺术为宗旨,以收藏、保护、陈列、宣传为主要工作内容,以翔实珍贵的戏曲文献、文物、图片和音像资料,动静结合、视听结合、古今结合,向世人展示作为梆子戏鼻祖—秦腔艺术深厚的历史底蕴及其具有的极高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高科技手段的运用,也是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内的一大特色,将数字手段与秦腔展品相结合,让参观者通过互动音视频,欣赏秦腔名家名段。拿起耳机,沉浸在浑厚的声音、粗犷的呐喊、震撼人心的气势中,深受触动,声临其境。另外,馆内互动式的装置让人爱不释手,趣味十足,可以沉浸式地感受秦腔文化!秦腔,声振林术,响遏行云,唱得是古今故事,吼得是三秦大地真性情,提袖吼唱一两句,便是无拘无束之姿,有秦腔的地方一定有秦人,有秦人的地方就不能没有秦腔。”将网上这一介绍和评论摘录在此,也就详细了解了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
倘佯在中国秦腔艺术博物内,又看到了许多小时候曾看过的戏曲,回顾了往昔的快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