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圣迹图》原图为册页,硬质封面、封底,木芯装裱红色花纹宋锦,紫檀边框。封面题签,竖排双行正楷“仇十洲画”,“文征明书”,大字“圣绩图”。分为上、下两函。版心绢质纸托绫裱,以硬纸对褶成幅,连缀样式,右为图画,左为诗堂。封面、封底与版心脱离,护页残损,上卷存画十九幅,前后护页各一,下卷存画二十幅,跋文一幅,前后护页各一,按宋以后规制,应为二十四幅册页。
《孔子圣迹图》表现内容依次为:一祷尼山图;二无题款,补名“麒麟玉书图”;三二龙五老图;四空中奏乐图;五为儿戏图;六为委吏图;七昭公赐鲤图;八为乘田吏图;九问礼老聃图;十在齐闻韶图;十一学琴师襄图;十二晏婴阻封图;十三退修琴书图;十四铭金人图;十五途遇图;十六齐鲁会夹谷图;十七齐人归女乐图;十八堕三都图;十九去鲁图;二十围匡图;二十一击磬图;二十二子见南子图;二十三同车次乘图;二十四习礼树下图;二十五累累说圣图;二十六临河而返图;二十七灵公问陈图;二十八问津图;二十九楚王使聘图;三十在陈绝粮图;三十一接舆狂歌图;三十二子西阻封图;三十三删述六经图;三十四天降赤虹图;三十五西狩获麟图;三十六问疾图;三十七赐药图;三十八梦奠两楹图;三十九子贡庐墓图。最后一图末尾有“实父仇英制”文字题款。
印章一方,葫芦形边框,篆书阳文“十洲”和“嘉靖戊戌春二月书于停云馆,长洲文征明”文字题款,方形印章两枚,篆书阳文“征”、“明”。最后一幅则为款署“征明”和庚子春高阳“许初”的跋文两篇,共计图三十九幅,文字一幅。
《孔子圣迹图》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取材得当。各种版本的圣迹图,均依据《论语》、《史记
· 孔子世家》等古籍,截取孔子生平主要事迹绘制而成。仇英、文征明版《孔子圣迹图》,从祷尼山图起,到子贡庐墓图止,比较明代各版,删除了“诛少正卯”、“归田谢过”诸图,而代之以“铭金人图”、“途遇图”、“堕三都图”、“楚王使聘图”等图。尤其是删除了后面的“汉高祀鲁”、“真宗祀鲁”图,使故事更加完整、集中和简练。增加的几幅图中,“问疾图”、“赐药图”描绘鲁哀公对孔子的尊重,也间接表达了画作者对孔子的评价和崇敬。特别是增加了明代彩绘本缺少的“累累说圣图”,突出表现孔子身处逆境毫不气馁的豁达乐观精神,显示了作者在内容取材上的境界、眼光和文化素质。二是画艺纯熟高超。《孔子圣迹图》是中国传统工笔重彩画中的青绛人物画。三十九幅作品,每幅在构图上都十分考究,充分运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散点透视方法,人物、景物的安排,均衡和谐,主次分明,相互呼应,疏密有致。人物造型上,与传统人物画为突出主题,故意将主要人物加高加大不同,而是将人物依身份、年龄等因素而定,高矮一致,大小匀称,用前后顺序,所处位置,来突出主要人物。在技法运用上,线条流畅圆润,人物眉目清楚,细致入微,画面干净,工整精致,在深色衬地上,人物设色以浅淡为主,周围山石、树木则青碧浓重,与同类画种人物、景物全施以重彩绝然不同,形成明显的对比和反差,也凸显了人物形象。整体观之,绘画精致不苟,人物神态传真,淡雅妩媚中又不失艳丽端庄,题字小楷,位置经营得体,笔墨颇具功力,与绘画相得益彰,代表了当时人物绘画水平的精品杰作。
祷尼山图
麒麟玉书图
二龙五老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