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徐显卿宦迹图》之明代服饰

(2018-08-04 17:36:08)
分类: 大明史事

         《徐显卿宦迹图》,册页,绢本设色,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现存二十六开,每开右侧为图画,绘图者为余士和吴钺,左侧为徐显卿亲笔所书诗文。该册页描绘了徐显卿人生中二十六个重要时刻或难忘记忆,概括了他从十二岁到五十一岁的人生历程。徐显卿(1537---1602)字公望,号检庵,南直隶苏州府长洲人,隆庆二年进士,累官至吏部右侍郎。万历十七年,致仕。三十年,卒于家。有《天远楼集》二十七卷,《四库总目》王穉登为之序。于《明史》无传,其事迹多失载,有余士、吴钺共绘之《徐显卿宦迹图》诗序传世。

         该册页创作于万历十六年(1588)。上世纪二十年代,曾落入时任驻天津总领事的日本近代政治家吉田茂之手,后为著名藏书家陶湘之弟陶镕重金购得,并书写题记。陶镕认为其“详观画笔,衣褶精细,意境宏博,烟云烘染,设色古艳,洵不愧名作。至衣冠肃穆,羽卫森严,汉官威仪,恍如重现”、“明代官服、讲幄制度废弃已久,此册存其概略,亦足征崇学重士之盛,帝王佳绩迹有如是也”。《徐显卿宦迹图》所绘人物众多,上至皇帝下到僮仆,画中人物衣着和场景建筑非常真实细致,是研究明代服饰与社会风俗的重要资料

《徐显卿宦迹图》之明代服饰

孺慕闻声

《徐显卿宦迹图》之明代服饰
孺慕闻声(局部一)

《徐显卿宦迹图》之明代服饰孺慕闻声(局部二)

         嘉靖二十七年(1548),母亲林氏去世,十二岁的徐显卿晚上与父亲同睡。一天夜半,他听到隔壁有人走动并穿过门隙入房,父亲在睡梦中大吼,徐显卿询问得知母亲亡魂归来。画中徐显卿头发除顶部之外全部剃去,顶发扎成小发鬏,反映了古代儿童剃发的习俗。床下有徐显卿父子的两双鞋,都没有后跟,此即“靸鞋”,是日常用的便履,穿脱非常方便,有如今人之拖鞋。徐显卿母亲林氏头扎包头,身穿直领大襟衫袄,下着马面裙,裙不曳地,露出膝裤和鞋。顾炎武《日知录》云:“弘治间,妇女衣衫仅掩裙腰,富者用罗缎纱绢织金彩通袖,裙用金彩膝襕 ……正徳间,衣衫渐大,裙褶渐多,衫唯用金彩补子,髻渐高。嘉靖初,衣衫大至膝,裙短,褶少”。林氏逝于嘉靖二十七年,图中所画应是徐显卿记忆中母亲的样子,和《日知录》提到的嘉靖时女装特点颇为吻合。

《徐显卿宦迹图》之明代服饰

神占启户

《徐显卿宦迹图》之明代服饰
神占启户(局部一)

         两个家僮除顶发在头顶或脑后扎成发髻外,周围生长中的半长发自然披散,形成所谓的“刘海”,是少男少女的典型特征。《红楼梦》写少年贾宝玉“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贾宝玉刚刚留发,用红丝将周围的短发扎成许多小辫,再以红丝作为短发的延伸,与顶中胎发合编成大辫,这样做可避免“刘海”造成的散乱感。

《徐显卿宦迹图》之明代服饰
神占启户(局部二)

         嘉靖三十三年(1554),十八岁的徐显卿将参加童子试,二月十四日半夜,徐显卿和兄长往江东庙求签,此时殿内无人,灯烛将尽,正在焦急时,殿门却自动打开,仿佛有神明暗中相助。徐显卿和兄长皆头戴唐巾,身穿道袍,足蹑云履。唐巾模仿自唐代男子的幞头,宋元时已出现,明代唐巾多用漆纱制作,外形与乌纱帽相似,巾后缀有巾环,并垂软脚(翅)一对,故又叫软翅纱巾。唐巾样式俊雅飘逸,颇受士人儒生的喜爱。道袍又称褶子、海青,衣身两侧开衩处缀有内摆,在明代中后期非常流行。《阅世编》记载:“服各色花素绸纱绫缎道袍,其华而雅重者,用大绒茧绸,夏用细葛,庶民莫敢效也;其朴素者,冬用紫花细布或白布为袍,隶人不敢拟也 ……予幼见前辈长垂及履,袖小不过尺许,其后衣渐短而袖渐大,短才过膝,裙拖袍外,袖至三尺,拱手而袖底及靴,揖则堆于靴上,表里皆然”。画中徐显卿与兄长的道袍正符合“长垂及履,袖小不过尺许”的描述。

《徐显卿宦迹图》之明代服饰

郡尊折节

《徐显卿宦迹图》之明代服饰
郡尊折节(局部)

         嘉靖四十年(1561),二十五岁的徐显卿准备参加应天府乡试,受到苏州知府王道行与同知徐公的器重。这年闰五月七日,父亲徐骐突然病逝。次日天明,王徐二公前来吊唁,拜祭于灵前。画中徐显卿身穿衰服,跪伏在地,王徐二公皆着吊服。徐显卿身穿衰(cuī)服,跪伏在地。传统的衰服共有五等(五服)即:斩衰、齐(zī)衰、大功、小功、缌麻,需严格按照与逝者的亲疏关系来穿着,父母去世,应服最重一等的斩衰。斩衰用极粗的苴麻制作,衣边不缉(不缝边),对冠、首绖(dié)、衣、裳、腰絰、绞带、菅屦(jù)、杖的形制都有详细规定。由于五等丧服的制作、使用过于繁琐,在实际生活中不能得到严格执行,于是出现了一些变化,王夫之《识小录》记载:“后世冠服,日与古异。唯朝服、祭服、公服略存古制 ……丧衰亦近古。斩衰之冠,以双绞草绖为武,中以一寸许大麻布从额至项缀于绖上,则是免(絻)也。两旁缀木棉球以代充耳,翦数寸布缀绖下当额,仿佛如纩延,皆通古义。衰肩有负版、削衽、侈袂,两襟皆上方下锐,腰绖以草,皆古也。期功以下皆有所谓一梁冠者,其实免(絻)耳。若以数尺布覆首,垂后至腰,谓之拖头,则野人之为,士类不闻有此”。徐显卿穿的就是简化后的斩衰,可看到冠为一梁,两侧垂有木棉球,头上不绾发髻,只在脑后结辫,以示披发之意,衣袖较短,腰间扎着麻绳制成的腰絰,手中握有苴杖。前来吊唁的王徐二公身穿白色吊服,《识小录》云:“吊服三不易,官帽、镶带、靴也。服如袍制,以白绢为之。”所谓三不易,是指官员穿吊服时,只将圆领易为白袍,乌纱帽、革带、皁靴均和常服相同,不需要更换。

《徐显卿宦迹图》之明代服饰

鹿鸣彻歌(局部)

         隆庆元年(1567),三十一岁的徐显卿参加应天府乡试。明代科举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乡试是南、北直隶及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每三年一次,由监生与生员参加,考中者称举人,第一名为“解元”。考试按四书五经、策问和诗赋,分三场进行考试,每场考三天,因通常安排在八月举行,所以也叫“秋试”、“秋闱”。“彻歌”出自《周礼 · 春官·小师》:“大祭祀,登歌击拊,下管击应鼓,彻歌,大飨亦如之”。是为祭祀而歌。依科举惯例乡试放榜后,地方官宴请新科举人及考官,宴中歌《鹿鸣》之诗,故称“鹿鸣宴”。徐显卿在发榜后前往南京,错过了鹿鸣宴。徐显卿头戴大帽,身穿青黑圆领,骑着白马,意气风发,应是中举之后再次前往南京的情景。明代举人、贡士、监生可戴大帽。《三才图会》:“国初高皇幸学,见诸生班烈日中,因赐遮荫帽,此其制也,今起家科贡者则用之”。大帽外形上为圆而高的帽筒,底部有一圈帽檐,下缀蓝色系带,打结后虚悬于颔下。圆领为青色或黑色,称作“青袍”,有别于生员的襕衫(蓝衫),故中举有“青袍易蓝”之说。《阅世编》云:“其举人、贡、监、生员则俱服黑镶蓝袍(指襕衫),其后,举、贡服黑花缎袍(指圆领),监生服黑邓绢袍,皆不镶,惟生员照旧式 ……闻举人前辈俱带圆帽如笠而小(指大帽),亦以乌纱添里为之 ……举、贡而下,腰束俱蓝丝绵绦。皂靴与职官同”。

《徐显卿宦迹图》之明代服饰

琼林登第(局部)

         隆庆二年(1568),三十二岁的徐显卿考中进士。乡试第二年,各省举人到京师参加礼部主持的会试,考中者称贡士,贡士可参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试,殿试录取分三甲,考中者通称进士,其中第一甲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皆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徐显卿头戴进士巾,身穿蓝罗袍,在众人簇拥下前往礼部赴琼林宴(琼林宴始于宋代,是皇帝宴请新科进士的宴会,因最初在琼林苑举办而得名。明清时称“恩荣宴”,但仍常习称琼林宴)。明代规定,殿试榜下之后,进士们到国子监领取进士巾袍,在传胪日穿上,上表谢恩及谒先师行释菜礼毕,更换常服,所领进士巾袍仍送国子监交收。进士巾的造型和乌纱帽相似,但顶部微平,巾后缀展翅一对,宽寸余,长五寸许,两端系有皁纱制成的垂带。礼部赐宴时,状元、进士及相关官员都要簪花,进士用翠叶绒花,上有铜牌,钑“恩荣宴”三字;状元为银质花叶,饰以翠羽,用抹金银牌,钑字相同。所穿袍为深蓝色,圆领,大袖敞口,领、袖、衣襟都用青罗缘边。腰带带鞓为青色,缀黑角带銙,垂挞尾于身后。所持笏用槐木制作。

《徐显卿宦迹图》之明代服饰

中秘读书(局部)

         隆庆三年(1569)馆选后的第二年,三十三岁的徐显卿在文渊阁阅读内府藏书。《穆宗实录》:“(隆庆二年六月)选进士徐显卿、陈于陛、张一桂、沈一贯 ……三十人为翰林院庶吉士,命管詹事府事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殷士儋、赵贞吉管教习”。殿试结束后,进士们被分派到各部曹观政(实习政事),所穿冠服为乌纱帽、青黑色圆领袍,束乌角带,翰林院庶吉士亦然,他们刚刚入仕,排在品官之末,没有官阶、俸禄,只穿官员的素服。

《徐显卿宦迹图》之明代服饰
《徐显卿宦迹图》之明代服饰

皇极侍班(局部)

         隆庆四年(1570)三月,三十四岁的徐显卿授翰林院编修,后迁修撰,万历五年八月,迁侍读。在这期间,每遇皇极殿举行大朝,徐显卿便侍列于东班。“自隆庆庚午至万历丁丑,余以编修、修撰、侍读,凡遇升殿,轮侍东班,盖天颜咫尺云”。在皇极殿(清代改称太和殿)前,锦衣卫、将军等分立于殿门内外和丹陛上下,皇极殿前御路两旁摆放着品级山,文武百官分东西两班,重行序立。《大明会典》规定:“凡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及颁降开读诏赦、进表、传制,则文武官各服朝服。其武官应直守卫者,不拘此服”。除身披甲胄的侍卫、将军外,其他官员都戴梁冠穿朝服,远远看去,绛衣成阵,映如云霞,冠帻交辉,灿若金星,场面极为壮观。明代官员以梁冠上的梁数区别品秩高低,梁数的等级,公冠八梁,侯、伯七梁,一品七梁,二品六梁,三品五梁,四品四梁,五品三梁,六品、七品二梁,八品、九品一梁。一至五品的官员还要手持象牙笏,六品至九品则用槐木笏。在明代,每逢正旦、冬至、万寿圣节要举行大朝,每月初一(朔)、十五(望)为朔望朝,以及每日举行的御门听政,称为常朝。

《徐显卿宦迹图》之明代服饰

司礼授书

《徐显卿宦迹图》之明代服饰司礼授书(局部)
         隆庆六年(1572)、万历元年(1573)、二年、四年,徐显卿与成监吾、王忠铭、王对南、陈玉垒五人轮流在内书堂为司礼监宦官施教。徐显卿戴乌纱帽,穿大红圆领,胸前缀鹭鸶方补,徐显卿此时为翰林院修撰。听课的大小宦官有的戴官帽,有的梳髻,体现出年龄的不同,身上都穿青素直身,腰间悬挂牙牌。宦官的官帽用竹丝编为帽胎,蒙以真青绉纱,帽的后山为两端尖锐中间略凹的形状,与宋元武将等所戴三山帽非常相似,所以也叫做三山帽,又因后山形如钢叉,还被称作“钢叉帽(刚叉帽)”。直身与道袍相似,直领,大襟右衽,大袖收口,但衣身两侧开衩处接有双摆在外(图中宦官背面可看到露出里色的双摆),《酌中志》记载:“直身,制与道袍相同,惟有摆在外”。内臣牙牌与官员牙牌形制不同,缀红线牌穗。
    
《徐显卿宦迹图》之明代服饰金台捧敕(局部)
         万历五年(1577)到七年,徐显卿时年四十一岁,任常朝时的捧敕官。明神宗头戴乌纱翼善冠,身穿黄色云龙纹云肩通袖膝襕袍,腰束玉带,坐在黄幄之中。皇帝御座之西(西陛)站立的是锦衣卫堂上官,戴乌纱帽、穿大红狮子补直身。御座之东(东陛)站立三位内阁官,都戴乌纱帽、穿本等补子圆领。内阁官身后站在金台栏杆旁的是锦衣卫大汉将军,头戴凤翅盔、身穿金锁子甲。御幄周围是司礼监官,戴官帽,穿本等补子直身或圆领。皇帝常朝应穿常服《大明会典》载:“(常服)袍:黄色,盘领窄袖,前及两肩各金织盘龙一”。即四团龙圆领袍,装饰云肩通袖膝襕纹样的衣服通常用作吉服,但明代皇帝的吉服尚未形成专门分类,很多时候可当做常服使用。锦衣卫堂上官和司礼监官穿的缀补直身(也叫直领)具有常服性质,而大红色的直身、圆领可作为吉服,所以《万历野获编》里说:“锦衣官侍朝,俱乌帽、吉服,以便拿人”。
《徐显卿宦迹图》之明代服饰金台捧敕(局部)
         参加常朝的文武官分作两班站立在皇极门丹陛之下,领敕官员跪于御路正中,徐显卿在御前躬领承旨,自金台崇阶下来,从东(左陛)转上丹墀中道,直趋而下,准备授予领敕官。徐显卿及其他官员均穿常服。明代官员常服包括:乌纱帽、圆领、束带(革带)、皁靴。乌纱帽以竹丝、漆藤丝或麻布为里,外敷黑绉纱,用铁线、黑纱制成宽阔平直的展脚(帽翅),多为方形或椭圆形。圆领以领式为名,大襟右衽,宽袖收口,胸背处各缀方形补子,图案随品级,身后腰部两侧钉有带襻一对,用来悬挂束带。束带又叫革带,多以皮革制成带身,外裱青绮,施五道描金线,上缀二十枚带銙,材质各从品级。在京官员还在束带上悬挂牙牌和印绶,牙牌是出入宫禁等重要场所的凭证,牌上缀青色牌穗,印绶形如流苏,可用一绶或二绶。皁靴即黑色皮靴,粉白靴底,常称作“粉底皁靴”。常服圆领无颜色规定,由官员自己制作,所以画里的官员身穿各色圆领,补子既有彩绣(织)也有金绣(织),并不完全统一。
《徐显卿宦迹图》之明代服饰
楚藩持节(局部)

         万历七年四月,神宗遣永康侯徐乔松等为正使、侍读徐显卿等为副使,持节册封荆府世子朱常泴等为荆王等王及封封丘王妃陈氏等妃。徐显卿时年四十三岁,抱病领命前往湖北。画中徐显卿随册宝亭从午门东门出来,他和随行官员都身穿朝服。此图难得之处在于描绘了四位官员的侧面与背面,能清楚地看到明代朝服的玉佩和大绶。文武官员穿朝服、祭服时,在身后佩挂大绶。大绶以织锦制成,按品级织成不同花样,并有小绶编结悬挂带环二枚:公侯驸马伯及一品用绿、黄、赤、紫四色云鹤花锦,玉环二;二品纹样与一品相同,但绶环用犀环二;三品四品用黄、绿、赤、紫四色锦鸡花锦,金环二;五品用黄、绿、赤、紫四色盘雕花锦,银镀金环二;六品七品用黄、绿、赤三色练鹊花锦,银环二;八品九品用黄、绿二色鸂鶒花锦,铜环二。大绶底部结有青色丝网并垂青丝穗。
《徐显卿宦迹图》之明代服饰
经筵进讲

         徐显卿从神宗登极初开经筵便充任展书官,历经十年才升任经筵讲官。经筵时皇帝官员皆穿吉服,图中明神宗戴乌纱翼善冠,穿黄色云龙纹云肩通袖膝襕袍,束玉带,大红带鞓;徐显卿和其他官员都是乌纱帽、大红圆领;司礼监宦官穿大红圆领、直身或云肩通袖膝襕袍;大汉将军明盔甲胄,腰间佩刀,手执金瓜,于文华殿东西两侧侍卫。

《徐显卿宦迹图》之明代服饰国师正席(局部)

         万历十二年十一月,吏部推四十八岁的徐显卿补国子监祭酒(从四品),十二月初二日到任。此开《纪遇诗》云:“既称太学师,高坐独正色 ……青槐夹桥门,冠带绕经席”。画中徐显卿身穿常服,坐在国子监彝伦堂祭酒公座上,面南,左手为司业座位,面西,其他官员分列两旁,均穿着常服。国子监的监生们列队站立在院庭中,都头戴儒巾、身穿襕衫。《明史》载:“帝(太祖)以学校为国储材,而士子巾服无异胥吏,宜更易之,命逵(秦逵)制式以进。凡三易,其制始定。赐监生蓝衫、绦各一,以为天下先。明代士子衣冠,盖创自逵云”。儒巾外形呈前低后高状,巾顶部形成斜面,巾后垂有软带一对。襕衫为蓝色或青色,圆领,宽袖,衣身两侧开衩并接双摆,领、袖、衣襟侧边、底边、双摆等处都镶有深青或黑色缘边。腰部扎蓝丝绦,为两根绦带分别对折,以折端互相套连,形成一个宽松的花结,再将两根绦带的末端在身后打结固定。

《徐显卿宦迹图》之明代服饰
步祷道行

《徐显卿宦迹图》之明代服饰
步祷道行(局部)

《徐显卿宦迹图》之明代服饰                                                     步祷道行(局部)

         万历十三年四月十六日,神宗步行至天坛祈雨的场景,四十九岁的徐显卿以国子监祭酒身份与百官导驾前驱。画中明神宗身着青服,文武官员皆穿素服。青服又称青袍,即深青色圆领,素而无纹,不饰团龙补子等,皇帝在帝后忌辰、丧礼期间或谒陵、祭祀等场合穿着。素服也叫青素服、青衣,亦为深青色或黑色圆领,不缀补,文武官员在帝后忌辰、丧礼期间以及灾异修省时穿着。沿途护卫的锦衣卫校尉,都戴帽儿盔,穿紫花布长身大甲。紫花布用紫木棉织成,色似赭黄但较为浅淡,因赭黄是御用色,故一度不许民间使用紫花布,如正德十六年,曾严禁军民穿紫花罩甲。
   
《徐显卿宦迹图》之明代服饰幽陇沾恩(局部)

《徐显卿宦迹图》之明代服饰幽陇沾恩(局部)

         万历十五年二月,《大明会典》编纂完成,负责修书的官员获得皇帝升赏。时任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的徐显卿(五十一岁)以会典副总裁官加恩,升俸一级,并得以追赠祖父、父亲和祖母、母亲。徐显卿祖父徐庭兰和父亲徐骐俱赠通议大夫、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祖母和母亲都赠为太淑人。画中正是徐显卿在皇极门领取诰命后的情景,徐头戴梁冠,身穿朝服,手中持笏,怀捧数道诰命,正步向午门,身后另两位获赏官员也穿着朝服,跪在地上接受诰命,承制官及其他官员均着常服。明代朝服梁冠即进贤冠,源于古代缁布冠,秦汉时为儒者所戴,后成为朝服之冠,自东汉形成制度,直至明末,延续了一千八百余年。梁冠以梁的数量区分品级,一品七梁、二品六梁、三品五梁、四品四梁、五品三梁、六品七品二梁、八品九品一梁。冠上有簪,冠下缀青组缨,自耳后垂于颔下打结虚悬。朝服上衣为直领,大襟右衽,大袖,以赤色罗制作,质地轻薄,衣缘用青罗。下裳也用赤罗制作,裁成七幅拼缝,前三幅、后四幅,每幅上作三襞积,连属如帷,施青罗缘边。中单用白纱或白罗制作,青缘。履用绿镶边红缎云头鞋。此外还有大带和革带,大带表里皆素,两耳及下垂部分缘以绿色,系青组;革带为青鞓,按品级使用不同材质的带銙,革带前系蔽膝,后缀大绶,左右悬挂两串玉组佩(后又在玉佩外加红纱佩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