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关于绘本《躲猫猫大王》(收集于网络)

(2011-04-20 15:28:12)
标签:

转载

分类: 它山之石

打开土黄色好像牛皮纸一般的封面,就发现正本书都是这个颜色的,一种怀旧的感觉铺面而来,一个70年代的乡村,故事开始了:

http://s8/middle/6001fdf7ha0653515f147&690

  小勇是我小时候最好的朋友,那时他就住在我家隔壁。

  他家里就他和爷爷两个人。他爷爷每天都会出去卖鱼,晚上很晚才回来。小勇经常坐在门口等。天黑了,仍在等。

  小勇最喜欢跟我们一起躲猫猫,可是,他总是第一个被找到,因为他只会躲两个地方——灶台后面和大门后面。


http://s7/middle/6001fdf7ha065360d8146&690


  有天晚上,我对小勇说:“你明天跟着我一起躲,保证他们找不到你。”

  第二天,我们出手心手背,我跟小勇约好每次都出手心,这样我俩就不会落单了。

  开始躲猫猫了,小勇第一个冲向灶台后面。我指指柴堆,可他只是茫然地笑着,看着我。

  我急了,推着他的屁股,把他硬塞进了柴堆里。

http://s14/middle/6001fdf7ha06536bf55ad&690

http://s9/middle/6001fdf7ha065378aed68&690

  才弄好,我就被小新抓到了。他兴奋地抓住我的胳膊,一眼都没看那个柴堆。

  小新找了好久,他在床底下找到了小三,在桌子底下找到毛头,在水缸边找到丁丁,在芦席后面找到小红……可见是找不到小勇。

  小新只好说:“小勇,你出来吧,算你赢了。”

  小勇马上从柴堆里跳了出来,抓着我的胳膊乱摇,笑得特别大声:“我——赢——了!”

http://s4/middle/6001fdf7ha06538894ba3&690

http://s15/middle/6001fdf7ha06539d5c99e&690

  第二次,小勇又往灶台后面跑,我赶紧把他拉到大门后面指指门闩,让他爬上去。

  小勇爬得特别快,几下就骑到了门头上。

  我朝小勇挤挤眼,才转身就又被小新抓到了。

  小新在窗子后面找到小红,在菜园里找到小三,在水缸后面找到毛头,在场院里找到丁丁……可仍然没找到小勇。

  最后,小新又只好说:“小勇,你出来吧,算你赢了。”

  门头上传来了笑声,大家一齐往上看——小勇正吐着舌头做鬼脸,他扭着腰,挥舞着双手,瘦瘦的脸高兴得通红。

  我们说:“小勇,下来吧!”

  小勇应了一声往下爬,不小心一脚踩空,“嘭!”一屁股坐在地上。

  大家哄地笑了,说:“小勇,屁股跌成两瓣了吧。”

  小勇跟着我们一起笑,他伸出手去摸摸屁股,很惊奇地说:“咦,真的是两瓣!”

  那天,大家用草和树枝编了一个环,给小勇套在头上,叫他“躲猫猫大王”。

  晚上,小勇给我看一只他在柴堆里捉到的甲虫。

  我们在油灯下面玩了很久,让它在桌上爬了一圈又一圈。

  可是,这个“躲猫猫大王”只是风光了一天。后来就再也没有赢过。除了一次又一次地钻进柴堆,爬上门斗,他偶尔也会冒出些新点子。可不管他躲在什么地方,装成什么模样,都很容易地被找到了。

  渐渐地,我们一个一个都上学了。不知道为什么,小勇没有上学。他的爷爷试着带他去卖鱼,可他分不清一块钱和十块钱,爷爷只好把他留在家里。

http://s7/middle/6001fdf7ha0653c887586&690

http://s15/middle/6001fdf7ha0653cb6227e&690

http://s5/middle/6001fdf7ha0653cf34474&690

  读到这里我们才知道原来小勇的智力有问题,怪不得躲猫猫的时候总是被找到。

  放学回来,我在院子里读书,小勇就坐在一旁安安静静地看著。

  一天,我看见小勇家门前搭起了一个凉棚,门上垂着白布,上面还写了一些字。从门里传来高高低低的哭声,我从人群中挤进去,看见小勇低头坐在床边,打扮得很奇怪。旁边有人说:“这孩子是傻的,爷爷死了,连哭都不会。”很多人围在门口看。

  读到这里我们又回头读了一下第一页,小勇和他的爷爷住在一起……

  几天后的一个中午,一个男人来到我家,他说他是小勇的爸爸,本来准备今天带小勇走,可是小勇一大早就不见了。

  我马上去隔壁找,灶台后面的柴火都搬空了。小勇不在那里。我又转到门后,还看了看上面,也没有人。

  我跑出门,沿着村里的小路继续找,一边找一边喊:“小勇——小勇——”伙伴们都听见了,一起跑出来,大声叫着:“小勇——小勇——”

  大家找了很久,都找得没力气了。

  小新忽然想到什么,说:“我们一齐这么喊吧——小勇,你出来吧,算你赢了。”
  于是,大家一齐喊:“小勇,你出来吧,算你赢了——”

  一连喊了好几遍。

  慢慢地,从油菜花地里走出来一个瘦瘦的人,后面拖着一样瘦瘦的影子。是小勇,他的眼睛肿得厉害,在阳光下之能眯缝着。

  小勇的爸爸走了过来,把手轻轻搭在小勇的肩膀上。小勇什么都没有说,跟着他走了。

  我追了几步,大声喊:“小勇,你真厉害,你是躲猫猫大王!”“对,躲猫猫大王!”“躲猫猫大王!”

  小勇回头冲我们笑了笑,阳光照在他的牙齿上,照在他的鼻尖上,照得他整个人都很明亮。

   第一次把一个绘本完整地打入电脑,虽然觉得挺费事,但是在网络中找了半天也没找到,那就让我干这个活吧。毕竟中国这么好的绘本我是第一次看到。

   下面是书后的评论

   一群的诗 一个童年 (梅子涵(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教授) )
读完了这个男孩子的故事。
其实我们应当明白,这个故事真正写的是一个女孩子。
就是那个教小勇躲猫猫的小姑娘。
她的小辫子往上翘着。
她使小勇成为躲猫猫大王。
躲猫猫的时候,她总是在帮助小勇躲,她要让小勇躲得不被抓到,她不在乎自己躲猫猫了,她的躲猫猫就是帮助和掩护小勇躲猫猫。
她被抓到时,都是笑的。
她笑容里的心情很简单、很丰富、很天真、很完美;是很少的一点点,是很多的溢满了。她的笑容里有一句话:小勇不会被抓到了!
不要不读她的笑容!
这个故事还写了那一群的孩子。
他们愿意和小勇一起躲猫猫。
他们是那么由衷和鼓励地说:“小勇,你出来吧!算你赢了!”
躲猫猫大王的花环也是他们一起编的。
没有这样的一群,那么,即使女孩子让小勇躲藏得再出人意料,又有谁会寻找呢?
真正的童年都是需要一群的——一群的善良、一群的沸腾,记忆里才会有一个太阳,有很大的温暖。
我们一定能够读出来,这个叫小勇的孩子,是一个不具备通常智力的孩子。作者善良地不这样写出。作者含蓄着表达了尊重。作者这样的含蓄和尊重是一种叙事的教养。作者有这样的教养,她的人物,她的故事里的童年一群也就有教养。爱护一个故事里的人,是因为爱护故事外的人。有教养地叙述一个故事,是让教养能够展现在故事之外的四处。
小勇是不愿意离开他的一群的。他这回是真的躲得让大家找不到了。这最后一次的“躲猫猫”没有人教他,没有技巧,很深很深的情感把他藏起来。
很深很深的情感和友谊是比油菜花更烂漫的。
小勇,你为什么这样地哭啊?
是因为爷爷离开了?
是因为爷爷离开了,所以你也要离开这儿了?
小勇跟着爸爸走了。
小勇身后送别的声音竟然是这样的:“小勇,你是躲猫猫大王!”
谁会用这样的喊声来送行呢?
文学和童话会用这样的喊声来送行。
这不是一句诗。
可是这是一句多么真实和纯粹的诗。
我们感激作者能够写出来。我们也感激读着的时候,自己的眼睛有些湿润。
故事的最后是一座不宽的桥,那是通到小勇后来的路上的。
后来路上的小勇应该记得住自己是一个躲猫猫大王的。
后来的小勇还能遇上一个这样的女孩吗?还能遇上这样的一群吗?
能够遇上。
因为我们相信童话。


走回童年 (潘坚(画家) )
刚拿到文稿,我就喜欢上了这个故事。那一阵子,我的思绪都回到了儿时。
每年一到假期,我和妹妹就会去太太家。我们和村里的孩子们一起,穿过一条细细的田埂,走过窄窄的水泥桥,衣角被一片片油菜花染上黄灿灿的花斑。我们遇到麦穗,就揪一株搓搓,吹去麦芒,嚼几粒麦子;看到胡萝卜,也顺手拨一根,用河水洗洗就啃;碰到刚结了籽的油菜花,也要扯来尝尝。我们在房前屋后、草垛堆里、桥洞下躲猫猫,做游戏,一直玩到天黑。这时,劳动了一天的大人们都在灶间忙碌,一人煮饭炒菜,一人添柴烧火——呼啦呼啦地拉着风箱,火舌在灶膛口闪进闪出,忙里还要抽身到门口大声招呼孩子们回来吃饭。天气好的时候,家里会在门口搭个小桌,一家人有说有笑地吃着晚饭,一只只小山芋被闷得红红亮亮,冒着热气,咬一口,香甜的味道立刻滑进了肚子里。一天的快乐和忙碌也被幸福地消化了。那份乐趣和滋味多得让我今天回想起来都觉得满满的。
我好想在这本书中,借助小勇和他的朋友们玩躲猫猫的游戏,放进我的童年生活,画出那种充满浓浓友爱的感觉,与小读者们分享。


纪念一段永恒的阳光 (张晓玲(本书作者) )
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想,小勇会去哪里,他现在生活得好不好。他长大成人之后,会是什么模样。
我很怕有人用优越而怜悯的眼光看他。我很怕有人说:“来,让我们伸出友爱之手,来帮帮像小勇那样的孩子吧!”一旦我们说出这样的语言,我们就已经预设自己是高于对方的,我们要伸出双手,拉他一把。因为他在下面。
如今当我回头的时候,我看到苦难、贫穷和无奈,看到生离死别,看到我们小小的混沌世界是如何被大人和成长本身所摧毁,一去无踪——即便是小勇的回头一笑也化解不了这样沉重的摧毁。
但当时的感受却并不如此。在那个年月之中,我们简单地享受躲猫猫的乐趣,享受吹拂过油菜花的春风,我们简单地欢喜、悲伤,并且,简单地承受离别。我们总是在哈哈大笑或者号啕大哭,不知道那些复杂的烦恼。我看到永恒的阳光就照在那一段年月之上,将它照得犹如小勇的笑容一样无比灿烂。孩子的可贵,在于他们尚未体会到自己跟他人的不同,而小勇懵懂的快乐,也正来自于此。他和其他的孩子一样,输了,接受惩罚,赢了,享受荣誉,没有被区别对待,没有被高级的怜悯包围。
我甚至觉得,小勇是幸福的,因为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不幸。
我想要说的是,我羡慕这些永恒地留在了书里、留在了阳光里的孩子。
我还想说的是,离开的不只是小勇,还有我们。我们没有道别,一样也离开了自己的童年。这大概是我拿起笔一遍遍复习甚至重塑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的最大原因。我想为自己打通一条连接过去的道路,可以时时回望和想念。

作者简介:
张晓玲,文学硕士,现为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曾在《少年文艺》等杂志主持专栏,发表过大量小说、诗歌、童话、评论……
延续童心--张晓玲
曾经有人问我,你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故事?每次听到这样的问题,我都会觉得有些茫然,不知道该怎样回答这个问题。我只是突然想到我的童年,想到那些在阳光下奔跑的无忧无虑的岁月。
    “躲猫猫”在我们家乡的方言里,叫做“躲野猫”,“野猫”是什么东西呢?“野猫”就是野兽。小时候,晚上不肯睡觉,妈妈就会用手抓挠床边,嘴里说着:“野猫来了,快睡快睡,野猫不吃睡着的小孩。”我就赶紧闭上眼睛,把可怕的野猫关在我的眼皮之外,在妈妈的保护之下沉沉睡去。
    所以,“躲猫猫”在我们的家乡话中,就是躲起来不让野兽找到的意思,大概这是远古人类的生存本能,慢慢演化着就成了游戏。而且,这是每个孩子几乎天生就会的、最不花钱的游戏。那个年代的农村孩子普遍是没有玩具的。没有芭比娃娃、泰迪熊,没有可以上发条的小汽车……什么都没有。
    我出生在文革结束后的第二年,1977年。我的家乡位于长江和黄海交界的地方,与上海隔江相望,盛产玉米和红薯。那时候计划生育刚刚开始,所以我没有亲兄弟姐妹,是第一代“独生子女”,我父母每年可以领到十三块钱的“独生子女费”,以作为奖励。在那时,这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但我的上一代,也就是我的父亲和母亲的那一代,他们有许许多多的兄弟姐妹,所以虽然我是独生女儿,却有一大堆的堂兄堂姐堂弟表哥表姐姨兄姨姐,还有村子里同年代出生的小伙伴。我现在回忆童年,来来去去都是一张张被江风和海风吹得黝黑的发亮的孩子的脸,尖利而明亮的童声,以及在尘土四起的小土路上扑踏来去的无数光着的小脚板。
    小勇就是其中的一个。小勇的形象就是从那群被太阳晒得黝黑的小脸之中浮上来的。
其实小勇要比我大上三四岁,在我的记忆中,他是很高大的,穿着不知道谁给的旧军大衣,太大了,就在腰里扎一根绳子。小勇的父母早已各自有了家庭,是什么样的家庭,大家都不清楚。小勇的父亲显然是在外地做民工,做着做着,就在外面的城市里扎下根来,也许娶的还是城里的女人。这样的一个孩子,他的父母谁也不愿意负担,就寄放在爷爷家里。他的脖子上,是一直有一条钥匙的,潘坚老师把这条钥匙画了出来,一直陪伴到小勇离开。其实是希望小勇能够再回来开爷爷家的门。这是小勇的期盼,也是我们的期盼。
    小勇比多数孩子都要高上一个头。他喜欢和我们一起玩,是因为和他一样大的孩子欺负他。和他一样大的孩子都已经上小学的中高年级了,他们知识和眼界开阔之后,突然明白小勇和他们不同。当时在乡里的小学中,是有小勇这样的孩子的,他们全都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能够上学的像小勇这样的孩子,一般是教师子女和乡里有头有脸的人的孩子,即便如此,他们也还是受到歧视。
    书里的小勇,于是就缩小到和别的小伙伴一样大,和别的小朋友一样。和我一样。我很喜欢这本书的封面,小勇很泰然地站在小伙伴们中间。伸出一模一样的小手。
那时候我们大约6岁。村里没有所谓的幼儿园。一个村民组里有一个托儿所,收两岁到六岁的孩子。
    小勇因为年纪太大了,不能进这个托儿所,只能在外头玩。
    当时管托儿所的是一个黄头发的女子,二三十岁。她非常凶,哪个不听话她就打屁股。用一只手手把我们横向夹住,另一只手pia、pia地打。我们叫她“黄毛”,都不喜欢她。小勇一靠近,她就去赶,“嘘——嘘——”有时还拿扫帚打。
    现在想来,她其实是想保护我们。她怕小勇伤害我们。我们看见她打小勇,就更加不喜欢她,还给她编难听的童谣,特地唱给她听。我们唱的时候,她会随便夹起一个,pia、pia地打。
    小勇高大、温顺、腼腆、善良。总是在睡午觉的时候,他在窗口一站,我们轰的一下全都跑出去了,“黄毛”“哎哎哎”地拦,可是怎么拦得住呢?我们一个个都跟残忍的小狼似的,集体维护自己的小伙伴,和成人世界作对。
    跑到外面,小勇说“躲野猫躲野猫”,我们就开始玩躲猫猫。然后故事就开始了。
    《躲猫猫大王》最初的文字版本完成于2004年,名字叫做《躲猫猫国王》。写作这种事情总是突然发生的。突然就想起小勇,想把他写下来。
    刚刚写完这个作品,我就将它发给了东方娃娃的主编周翔老师,周老师交给龚慧瑛老师审稿,龚老师呢,认为这个故事文字偏多,故事也较长,不太适合东方娃娃,于是又推荐给了《儿童故事画报》的主编王泳波先生。王主编读到这个故事后很感兴趣,当时就决定让我继续写下去,并把整整一年的杂志的最后四个版面全部交给我,让我撒丫子狂欢地写了我的整个童年。当时为我的稿子配图的是充满灵气的年轻画家卜佳媚小姐。我们两个合作了一年,后来有家长特地打电话给编辑部,还有的写信给我,说很喜欢我们的栏目。但是毕竟我写的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农村孩子的故事,对于杂志的销量没有帮助,到2006年,栏目就停了。但我始终感谢那一整年沉浸在童年之中的快乐时光。
    2005年夏天我到南京信谊工作,在周翔老师的指导下开始做原创图画书。我们做了《宝儿》、《驿马》,《团圆》也在做。我曾经试着写过一篇叫做《屋顶》的故事,然而没有通过。经历了第一次的失败之后,我就想,也许《躲猫猫国王》是可以编成图画书的。此前我在《东方娃娃》工作的时候,周老师便已训练我们写文字的人自己画草图。他认为图画书编辑应该是文图兼顾的独立编辑,我们在做栏目的时候,早已经习惯自己做一个小本子,在上面同时画图和写文字。
    我一有此动念,便自己拿白纸订了一个本子,把自己想象中的人物和场景都画了下来。当然画得很幼稚,人物的比例都是错的,也完全不懂得构图啦,透视啦。就这么画了一本,把文字用铅笔抄在上面。做完之后,我自己读了几遍,又拿给编辑部的同仁们看,大家都觉得还行,无论从脉络结构,还是从情绪的营造上来说,都是可以的。
    不久信谊基金会的执行长张杏如小姐就到南京来,我们坐在南京信谊摆满了绿色植物和图画书的会议室里通选题。那是值得我铭记的一天,我记得当时在场的每一个人。那时候大家都把这本书叫做“小勇”,把周老师的《一园青菜成了精》叫做“菜精”。当时执行长就坐在我左边,看着我手里画得十分寒碜的草图本子。我平时有点大喇喇的,总是一副无所畏惧很个性的样子,但那时心里却非常紧张,当然,表面上仍然故作镇定地把小本子从头到尾念了一遍。念完之后,我看到大家都在微笑。我就想,太好了,选题通过了。
    下一步是找画家把这个故事呈现出来。这让周老师费了很多心思。一开始他带着我们去了南通,因为我写的正是南通乡下的事情,我们想,找南通的画家,可以直接进行沟通和呈现,因为我们记忆中乡村的场景是一致的。
    但事实上并不顺利。我们找到了很好的画家,但他们表现出来的东西并不是我们想要的。
等我们回到南京之后,才发现踏破铁鞋无觅处的好画家就在我们身边,那就是同样出生在南通的画家潘坚老师。
    潘坚老师本身已经十分成功。她是非常出色的美术老师,国标美术教材的编写者,同时又是获得了很多奖项的插画家。她的画作中透露出来的调性和我的故事是十分吻合的。难得的是,她喜欢这个故事。作为身兼编辑和作者两重身份的我,对于画家是否和我有同样的激情,对小勇是否怀着同样的爱,很在意。
    而潘坚老师为了画小勇,特地回到南通去拍孩子的照片,拍油菜花地,寻找那些具有八十年代乡村特色的东西。比如那个挂着花环的挂钩,就是用树枝的枝杈做成的。房子的样式,房屋里的水缸、晒东西用的芦头铺子、大灶、门闩、煤油灯、风箱……全都是我们熟悉的样子,不动声色地出现在画面中。

    也许有人会觉得,当画家介入创作之后,作家的任务就结束了。其实完全不是。
    因为原文很长,有很多的细节描写,当草图一出来,我的文字就要开始改动。所有画面已经呈现的东西,要全部删掉。比如小勇的外貌描写、孩子们的动作描写、场面描写……通通要消失,把表达的任务转交给画者。我对自己的文字一向宝爱,对我来说,删掉或修改那些我自以为很“精彩”的段落、句子、词,其实是很痛苦的事情。每次开会讨论文字,我都觉得非常折磨,也会和责编进行一些讨论。甚至会有观念上的碰撞,比如是否需要在保证图画能够完整地讲故事的基础上,兼顾语言的文学性和完整性。有时这种讨论是很激烈的,但大家都能在坚持与退让的中间找到平衡点。不过编辑也很眷顾我,每次都只是提出笼统的意见,具体的删改都交给我自己来完成,因此整本书在语言得以延续和统一,没有特别的“不属于我”的用词和句子。
    我并没有那么细地统计过修改的字数。我只知道,这本书做了三年,我的文字就改了三年。在这三年之中,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坚持将一件事情做下去,将一块璞玉雕琢成一件艺术品,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玉不琢,不成器,用在做图画书这件事情上是再恰当不过了。

    这本书出版之后,我听到了很多肯定的反馈。方卫平老师很快打电话来表示肯定和喜欢,并且写了那么深刻动人的评论;梅子涵老师在写导读之前也特地打电话给我,说小勇真的是好的;上海的画家何艳荣老师写了很长的信给我……还有许许多多的人,他们都给了我很多的鼓励。而我自己呢,直到坐在这里,也始终感到惶愧与不真实。我要感谢龚慧瑛老师,感谢这本书的责编张月,感谢你们对文字的推敲与改进。尤其感谢小莹,没有你,这本书不会如此美丽。
    我还要感谢在乡村度过的童年生活,它们是我灵魂的居所,使我经常有回望的可能。事实上在回望的时候,我一方面觉得温暖,一方面又感到伤心,因为不能再回到那样的生活之中,不能再有那样的一颗赤子之心。
    我并不是专业的作家,我的本职工作是儿童图书的编辑。我平时的工作就是和作家们打交道,将他们的作品编辑成书,呈现给孩子们。在工作中,我时时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有种身处茧中不得突破的痛楚感。然而像我这样的人光靠写作无法养活自己,我便选择这样一种状态:白天工作,晚上写作。写作这个家伙是个舒舒服服的阔佬,因为我白天忙着干活养活他。但是他值得。因为他带给了我真正的自由,真正的纯净,真正的飞翔。
    现实生活就像一锅煮沸的水,我在里面浮沉翻滚。可是每天晚上八九点钟,我往床上一坐,把我的旧笔记本一打开,整个世界的喧嚣全部化为乌有。我一个猛子扎进我的自由王国里,开心地游弋。
    在写作的时候,我较少考虑到外面的世界、读者的评价和反应。我觉得写作和说话一样,你是否在取悦、在迎合,大家一眼就能看出。这个世界需要真心话和真心的写作。取悦并不是文学和艺术需要承担的义务。
哪怕是对孩子。
现在的儿童文学较之从前已经有较大的进步,起码已经知道“蹲下来”说话。但是,仅仅有“蹲下来”的姿势是不够的。作家必须先喜欢起来、玩起来、游戏起来、感动起来,才能带动读者进入。这也不是去一个地方采访一下,和孩子们待上几天就能解决的。作家要变回一个孩子,要钻进孩子心里。或者,更好的是,让孩子钻进他的心里。他要对指挥小鸡排队走路有兴趣,可以一整个上午呆看一只蜻蜓或看一群蚂蚁搬家。最最重要的是,他不能失去憧憬的能力,他的心里要有亮光,相信万物有灵,相信奇迹存在。只有自己先相信,才能让孩子相信。
我认为这才是一个儿童文学作家、一个儿童图画书创作者应该具备的素质。
圣经上说,“人若不回转成为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其中的意思当然不是说人要保持小孩子的外貌,而是说人一生都应该延续一颗童心。我想,即便不为着最后的救赎,人也应该脱开现实的捆绑,到文学中去、幻想中去、回忆中去、本性中去,像小孩子驰骋在原野上一样,驰骋于想象的空间之中,以延续童心,延续最本初的自由与人性。人类缺少了这一部分驰骋与延续的能力,生命便不算完整。而写作者的任务就在于把这些东西展现出来,宣告出来。
得奖的那天晚上,我站在酒店的窗前,看着外面繁华的灯火和港湾里的邮轮,无法平静。我在想,神如此眷顾我,是不是希望我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呢?是不是希望我善用自己的那一点微薄的才能,继续发出属于我的真实的声音呢?是不是希望我一生都不要停下追寻生命本质的脚步,永远写下去呢?
那么好吧,我会永远写下去。

画家简介:
潘坚,1961年出生,1984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做美术教师24年。儿童图画书画家。作品《铃儿响叮当》(“好阿姨新童话”系列丛书之一)获第五届国家图书奖;作品《山里的星星》(“我真棒”系列丛书之一)获第六届全国优秀少儿图书奖一等奖。现兼任多家幼儿期刊“潘老师美术课堂”的栏木主持人,主持编写了多部儿童美术教学丛书,其中《小小美院》获得2005-2008年教育部第四届全国幼儿(0-6岁)优秀读物奖,同时获得上海教育学会评定的优秀读物奖。
小勇是我儿时最好的伙伴,我们一群人常常玩躲猫猫,但小勇总是第一个被抓到。后来有一次,我教他钻进柴堆、爬上门头,都没有被抓到,他就赢得了“躲猫猫大王”的称号。但之后他就很少赢过。后来,我们上学了,小勇却没上,他还因为分不清一块和十块,被爷爷留在家里。一天,爷爷过世了,小勇的爸爸要来接小勇走。但一大早小勇就不见了。我们到处找啊找啊,就是没找着。最后我们齐喊:“小勇,你出来吧,算你赢了——”小勇从油菜花地走出来,跟他的爸爸走了,他的身后想起:“小勇,你是躲猫猫大王!”……
这个故事讲的是儿时的一个美好回忆,展现了孩子时代的纯真可贵。他们没有复杂的烦恼,没有被区别对待,只是懵懂的快乐着,充满着浓浓的友爱。

 

 2008年10月,一个秋日的下午,我收到一份邮件。打开来,是一本列入“信谊原创图画书系列”、由明天出版社出版的作品--《躲猫猫大王》。

  像许多次收到新书时那样,我并没有特别的兴奋和期待。一页一页翻下去,我的心却慢慢地感受到了一缕如屠格涅夫所说的那种“愉快的紧缩”。这是近年来我在阅读原创儿童文学作品时很少出现过的阅读心理反应。我知道,这种反应在提醒我,这可能是原创图画书创作上出现的一本力作。

  文字作者张晓玲,图画作者潘坚。张晓玲我认识,她曾经约我为一本图画书新作写过导读。2008年5月,我们在济南召开的一个原创图画书研讨会上见过一面。这本《躲猫猫大王》上有她给我赠书时的签名。合上作品,我马上有些夸张地给张晓玲打了一个电话。说有些夸张,是因为我打那个电话时所表现出来的迅捷性、兴奋感,在我自己的记忆中十分罕见。

  故事中的小勇是一个智力落后的孩子。智力落后儿童题材在国际儿童文学界是一个颇受重视的创作内容。1968年度国际安徒生奖获奖者、澳大利亚女作家帕特里莎·拉伊森的代表作、儿童小说《我有一个跑马场》(又译《我是跑马场老板》)就是以此为题材的。台湾作家王淑芬的儿童小说《我是白痴》也令人印象深刻。而在我国大陆儿童文学创作界,我的阅读记忆中,似乎还没有一部让我感到满意的此类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说,张晓玲、潘坚联手创作的《躲猫猫大王》,是一个让我感到振奋的开始。

  更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创作这部作品时所表现出来的睿智和情怀。自始至终,作者几乎没有告诉我们小勇是一个智力上有缺陷的孩子,尤其是在孩子们所组成的世界里,天真的关爱、自然的帮助、真挚的赞赏、难舍的别离,成为一段童年生活和记忆的最质朴、最温暖的内容,也构成了这部作品轻轻打动我们的一份纯净而又深刻的力量。

  不过,我之所以推崇这本图画书,还因为它在叙事肌理、节奏、语感、氛围等方面所显示的某种艺术天分。作品中的人物定位、情节推进、细节编织、语言表述、色彩处理、线条意趣、图文关系等等所呈现的整体叙事面貌及文本形态,构成了我所说的图画书叙事肌理。读《躲猫猫大王》,我觉得几乎可以说,主要人物小勇和“我”的形象设置和勾勒清晰而又具有某种丰润的效果;细节的提炼和编织细腻而又极富表情能力;情节的组合和推进自然而又富有节奏感。一部作品有一个好的选材和角度也许并不难,但是,要把一个好的题材和角度选择,最终变成一部经得起推敲和玩味的作品,作家、画家的才情、灵感,以及严谨的艺术劳作,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2006年9月,在澳门举行的第30届世界儿童文学大会上,我曾经做了《图画书在中国大陆的兴起》的专题发言。读《躲猫猫大王》,我再一次对中国原创图画书的艺术可能充满了期待。

  2008年12月,德国慕尼黑国际青少年图书馆“白乌鸦世界优秀童书选目”的编者向我们了解和征询本年度中国优秀原创儿童文学书目。该选目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该馆就世界范围内出版的数十个语种的优秀原创童书进行专业筛选,并结集出版的权威选目,在国际童书出版、研究界广有影响。我把《躲猫猫大王》列入了2008年的选目。这部作品的英文书名等信息和内容简介,将收入《白乌鸦书目2009:国际儿童与青少年文学选目》(The White Ravens 2009: A Selection of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and Youth Literature)一书。

                        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教授  方卫平

 

最后找到作者张晓玲照片

http://s11/middle/6001fdf7ha065738c24ca&690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