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关于绘本《躲猫猫大王》(收集于网络)

标签:
转载 |
分类: 它山之石 |
打开土黄色好像牛皮纸一般的封面,就发现正本书都是这个颜色的,一种怀旧的感觉铺面而来,一个70年代的乡村,故事开始了:
http://s8/middle/6001fdf7ha0653515f147&690
http://s7/middle/6001fdf7ha065360d8146&690
http://s14/middle/6001fdf7ha06536bf55ad&690
http://s9/middle/6001fdf7ha065378aed68&690
http://s4/middle/6001fdf7ha06538894ba3&690
http://s15/middle/6001fdf7ha06539d5c99e&690
http://s7/middle/6001fdf7ha0653c887586&690
http://s15/middle/6001fdf7ha0653cb6227e&690
http://s5/middle/6001fdf7ha0653cf34474&690
读完了这个男孩子的故事。
其实我们应当明白,这个故事真正写的是一个女孩子。
就是那个教小勇躲猫猫的小姑娘。
她的小辫子往上翘着。
她使小勇成为躲猫猫大王。
躲猫猫的时候,她总是在帮助小勇躲,她要让小勇躲得不被抓到,她不在乎自己躲猫猫了,她的躲猫猫就是帮助和掩护小勇躲猫猫。
她被抓到时,都是笑的。
她笑容里的心情很简单、很丰富、很天真、很完美;是很少的一点点,是很多的溢满了。她的笑容里有一句话:小勇不会被抓到了!
不要不读她的笑容!
这个故事还写了那一群的孩子。
他们愿意和小勇一起躲猫猫。
他们是那么由衷和鼓励地说:“小勇,你出来吧!算你赢了!”
躲猫猫大王的花环也是他们一起编的。
没有这样的一群,那么,即使女孩子让小勇躲藏得再出人意料,又有谁会寻找呢?
真正的童年都是需要一群的——一群的善良、一群的沸腾,记忆里才会有一个太阳,有很大的温暖。
我们一定能够读出来,这个叫小勇的孩子,是一个不具备通常智力的孩子。作者善良地不这样写出。作者含蓄着表达了尊重。作者这样的含蓄和尊重是一种叙事的教养。作者有这样的教养,她的人物,她的故事里的童年一群也就有教养。爱护一个故事里的人,是因为爱护故事外的人。有教养地叙述一个故事,是让教养能够展现在故事之外的四处。
小勇是不愿意离开他的一群的。他这回是真的躲得让大家找不到了。这最后一次的“躲猫猫”没有人教他,没有技巧,很深很深的情感把他藏起来。
很深很深的情感和友谊是比油菜花更烂漫的。
小勇,你为什么这样地哭啊?
是因为爷爷离开了?
是因为爷爷离开了,所以你也要离开这儿了?
小勇跟着爸爸走了。
小勇身后送别的声音竟然是这样的:“小勇,你是躲猫猫大王!”
谁会用这样的喊声来送行呢?
文学和童话会用这样的喊声来送行。
这不是一句诗。
可是这是一句多么真实和纯粹的诗。
我们感激作者能够写出来。我们也感激读着的时候,自己的眼睛有些湿润。
故事的最后是一座不宽的桥,那是通到小勇后来的路上的。
后来路上的小勇应该记得住自己是一个躲猫猫大王的。
后来的小勇还能遇上一个这样的女孩吗?还能遇上这样的一群吗?
能够遇上。
因为我们相信童话。
走回童年 (潘坚(画家) )
刚拿到文稿,我就喜欢上了这个故事。那一阵子,我的思绪都回到了儿时。
每年一到假期,我和妹妹就会去太太家。我们和村里的孩子们一起,穿过一条细细的田埂,走过窄窄的水泥桥,衣角被一片片油菜花染上黄灿灿的花斑。我们遇到麦穗,就揪一株搓搓,吹去麦芒,嚼几粒麦子;看到胡萝卜,也顺手拨一根,用河水洗洗就啃;碰到刚结了籽的油菜花,也要扯来尝尝。我们在房前屋后、草垛堆里、桥洞下躲猫猫,做游戏,一直玩到天黑。这时,劳动了一天的大人们都在灶间忙碌,一人煮饭炒菜,一人添柴烧火——呼啦呼啦地拉着风箱,火舌在灶膛口闪进闪出,忙里还要抽身到门口大声招呼孩子们回来吃饭。天气好的时候,家里会在门口搭个小桌,一家人有说有笑地吃着晚饭,一只只小山芋被闷得红红亮亮,冒着热气,咬一口,香甜的味道立刻滑进了肚子里。一天的快乐和忙碌也被幸福地消化了。那份乐趣和滋味多得让我今天回想起来都觉得满满的。
我好想在这本书中,借助小勇和他的朋友们玩躲猫猫的游戏,放进我的童年生活,画出那种充满浓浓友爱的感觉,与小读者们分享。
纪念一段永恒的阳光 (张晓玲(本书作者) )
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想,小勇会去哪里,他现在生活得好不好。他长大成人之后,会是什么模样。
我很怕有人用优越而怜悯的眼光看他。我很怕有人说:“来,让我们伸出友爱之手,来帮帮像小勇那样的孩子吧!”一旦我们说出这样的语言,我们就已经预设自己是高于对方的,我们要伸出双手,拉他一把。因为他在下面。
如今当我回头的时候,我看到苦难、贫穷和无奈,看到生离死别,看到我们小小的混沌世界是如何被大人和成长本身所摧毁,一去无踪——即便是小勇的回头一笑也化解不了这样沉重的摧毁。
但当时的感受却并不如此。在那个年月之中,我们简单地享受躲猫猫的乐趣,享受吹拂过油菜花的春风,我们简单地欢喜、悲伤,并且,简单地承受离别。我们总是在哈哈大笑或者号啕大哭,不知道那些复杂的烦恼。我看到永恒的阳光就照在那一段年月之上,将它照得犹如小勇的笑容一样无比灿烂。孩子的可贵,在于他们尚未体会到自己跟他人的不同,而小勇懵懂的快乐,也正来自于此。他和其他的孩子一样,输了,接受惩罚,赢了,享受荣誉,没有被区别对待,没有被高级的怜悯包围。
我甚至觉得,小勇是幸福的,因为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不幸。
我想要说的是,我羡慕这些永恒地留在了书里、留在了阳光里的孩子。
我还想说的是,离开的不只是小勇,还有我们。我们没有道别,一样也离开了自己的童年。这大概是我拿起笔一遍遍复习甚至重塑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的最大原因。我想为自己打通一条连接过去的道路,可以时时回望和想念。
张晓玲,文学硕士,现为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曾在《少年文艺》等杂志主持专栏,发表过大量小说、诗歌、童话、评论……
延续童心--张晓玲
曾经有人问我,你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故事?每次听到这样的问题,我都会觉得有些茫然,不知道该怎样回答这个问题。我只是突然想到我的童年,想到那些在阳光下奔跑的无忧无虑的岁月。 其实小勇要比我大上三四岁,在我的记忆中,他是很高大的,穿着不知道谁给的旧军大衣,太大了,就在腰里扎一根绳子。小勇的父母早已各自有了家庭,是什么样的家庭,大家都不清楚。小勇的父亲显然是在外地做民工,做着做着,就在外面的城市里扎下根来,也许娶的还是城里的女人。这样的一个孩子,他的父母谁也不愿意负担,就寄放在爷爷家里。他的脖子上,是一直有一条钥匙的,潘坚老师把这条钥匙画了出来,一直陪伴到小勇离开。其实是希望小勇能够再回来开爷爷家的门。这是小勇的期盼,也是我们的期盼。 那时候我们大约6岁。村里没有所谓的幼儿园。一个村民组里有一个托儿所,收两岁到六岁的孩子。 等我们回到南京之后,才发现踏破铁鞋无觅处的好画家就在我们身边,那就是同样出生在南通的画家潘坚老师。 哪怕是对孩子。 现在的儿童文学较之从前已经有较大的进步,起码已经知道“蹲下来”说话。但是,仅仅有“蹲下来”的姿势是不够的。作家必须先喜欢起来、玩起来、游戏起来、感动起来,才能带动读者进入。这也不是去一个地方采访一下,和孩子们待上几天就能解决的。作家要变回一个孩子,要钻进孩子心里。或者,更好的是,让孩子钻进他的心里。他要对指挥小鸡排队走路有兴趣,可以一整个上午呆看一只蜻蜓或看一群蚂蚁搬家。最最重要的是,他不能失去憧憬的能力,他的心里要有亮光,相信万物有灵,相信奇迹存在。只有自己先相信,才能让孩子相信。 我认为这才是一个儿童文学作家、一个儿童图画书创作者应该具备的素质。 圣经上说,“人若不回转成为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其中的意思当然不是说人要保持小孩子的外貌,而是说人一生都应该延续一颗童心。我想,即便不为着最后的救赎,人也应该脱开现实的捆绑,到文学中去、幻想中去、回忆中去、本性中去,像小孩子驰骋在原野上一样,驰骋于想象的空间之中,以延续童心,延续最本初的自由与人性。人类缺少了这一部分驰骋与延续的能力,生命便不算完整。而写作者的任务就在于把这些东西展现出来,宣告出来。 得奖的那天晚上,我站在酒店的窗前,看着外面繁华的灯火和港湾里的邮轮,无法平静。我在想,神如此眷顾我,是不是希望我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呢?是不是希望我善用自己的那一点微薄的才能,继续发出属于我的真实的声音呢?是不是希望我一生都不要停下追寻生命本质的脚步,永远写下去呢? 那么好吧,我会永远写下去。 |
画家简介:
潘坚,1961年出生,1984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做美术教师24年。儿童图画书画家。作品《铃儿响叮当》(“好阿姨新童话”系列丛书之一)获第五届国家图书奖;作品《山里的星星》(“我真棒”系列丛书之一)获第六届全国优秀少儿图书奖一等奖。现兼任多家幼儿期刊“潘老师美术课堂”的栏木主持人,主持编写了多部儿童美术教学丛书,其中《小小美院》获得2005-2008年教育部第四届全国幼儿(0-6岁)优秀读物奖,同时获得上海教育学会评定的优秀读物奖。
这个故事讲的是儿时的一个美好回忆,展现了孩子时代的纯真可贵。他们没有复杂的烦恼,没有被区别对待,只是懵懂的快乐着,充满着浓浓的友爱。
2008年10月,一个秋日的下午,我收到一份邮件。打开来,是一本列入“信谊原创图画书系列”、由明天出版社出版的作品--《躲猫猫大王》。
像许多次收到新书时那样,我并没有特别的兴奋和期待。一页一页翻下去,我的心却慢慢地感受到了一缕如屠格涅夫所说的那种“愉快的紧缩”。这是近年来我在阅读原创儿童文学作品时很少出现过的阅读心理反应。我知道,这种反应在提醒我,这可能是原创图画书创作上出现的一本力作。
文字作者张晓玲,图画作者潘坚。张晓玲我认识,她曾经约我为一本图画书新作写过导读。2008年5月,我们在济南召开的一个原创图画书研讨会上见过一面。这本《躲猫猫大王》上有她给我赠书时的签名。合上作品,我马上有些夸张地给张晓玲打了一个电话。说有些夸张,是因为我打那个电话时所表现出来的迅捷性、兴奋感,在我自己的记忆中十分罕见。
故事中的小勇是一个智力落后的孩子。智力落后儿童题材在国际儿童文学界是一个颇受重视的创作内容。1968年度国际安徒生奖获奖者、澳大利亚女作家帕特里莎·拉伊森的代表作、儿童小说《我有一个跑马场》(又译《我是跑马场老板》)就是以此为题材的。台湾作家王淑芬的儿童小说《我是白痴》也令人印象深刻。而在我国大陆儿童文学创作界,我的阅读记忆中,似乎还没有一部让我感到满意的此类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说,张晓玲、潘坚联手创作的《躲猫猫大王》,是一个让我感到振奋的开始。
更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创作这部作品时所表现出来的睿智和情怀。自始至终,作者几乎没有告诉我们小勇是一个智力上有缺陷的孩子,尤其是在孩子们所组成的世界里,天真的关爱、自然的帮助、真挚的赞赏、难舍的别离,成为一段童年生活和记忆的最质朴、最温暖的内容,也构成了这部作品轻轻打动我们的一份纯净而又深刻的力量。
不过,我之所以推崇这本图画书,还因为它在叙事肌理、节奏、语感、氛围等方面所显示的某种艺术天分。作品中的人物定位、情节推进、细节编织、语言表述、色彩处理、线条意趣、图文关系等等所呈现的整体叙事面貌及文本形态,构成了我所说的图画书叙事肌理。读《躲猫猫大王》,我觉得几乎可以说,主要人物小勇和“我”的形象设置和勾勒清晰而又具有某种丰润的效果;细节的提炼和编织细腻而又极富表情能力;情节的组合和推进自然而又富有节奏感。一部作品有一个好的选材和角度也许并不难,但是,要把一个好的题材和角度选择,最终变成一部经得起推敲和玩味的作品,作家、画家的才情、灵感,以及严谨的艺术劳作,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2006年9月,在澳门举行的第30届世界儿童文学大会上,我曾经做了《图画书在中国大陆的兴起》的专题发言。读《躲猫猫大王》,我再一次对中国原创图画书的艺术可能充满了期待。
2008年12月,德国慕尼黑国际青少年图书馆“白乌鸦世界优秀童书选目”的编者向我们了解和征询本年度中国优秀原创儿童文学书目。该选目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该馆就世界范围内出版的数十个语种的优秀原创童书进行专业筛选,并结集出版的权威选目,在国际童书出版、研究界广有影响。我把《躲猫猫大王》列入了2008年的选目。这部作品的英文书名等信息和内容简介,将收入《白乌鸦书目2009:国际儿童与青少年文学选目》(The White Ravens 2009: A Selection of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and Youth Literature)一书。
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教授
最后找到作者张晓玲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