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一个不争的事实:大陆的华语音乐已经形同烂泥了。
有人可能会跳出来说,现在那么多音乐节、音乐选秀节目、歌手PK真人秀,你怎么能说华语音乐完蛋了?博主哗众取宠危言耸听一定是想红想疯了。
所以这就是个问题。资本绑架艺术,烂片大行其道,小鲜肉屡屡刷新职业底线,很多影迷痛心疾首,感觉国产电影要被这群渣渣玩残了。反观音乐产业,同样是各种让人哭笑不得的耍猴节目遍地开花,各种低水准音乐节此起彼伏,但却有不少所谓歌迷依然感觉这个行业一派欣欣向荣。
歌迷对音乐的反应似乎一直比影迷对电影的反应正面地多,但这能说明华语音乐比国产电影境况更乐观吗?
很多95后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90年代到00年代左右,是华语流行音乐的巅峰。哪个当红歌手发个唱片,大街小巷都知道,小伙伴之间彼此交换着磁带听,多少个夜晚都是插着耳线入眠。街头的服装店、理发店第一时间开始播放盗版磁带吸引过客。那个时候,一盘正版磁带10块左右,音像店一上架分分钟就被抢购一空。电视上的音乐娱乐节目(歌手访谈、歌友会、各种风云榜等等)更是占据了各大卫视的黄金档。那时候的电影票还没有一盘磁带来得贵,但看电影的年轻人远不如买磁带的来得多。抛开歌曲质量不说,从市场角度讲,曾经风头无两。
对比下现在,你还见过几家媒体报道谁谁发唱片?马桶台还有歌友会吗?大牌歌手的演唱会等你哪天发现了,可能是开完后几年后的事了。甚至说起谁是当红歌手,你一掰手指,发现两只手就数的过来。
不是媒体不愿报道,而是没人愿意花钱让他们去报道了。电影产业有块费用叫宣发费用,音乐也一样。发行成本相对固定,主要在宣传。为什么不花钱做宣传?傻逼都知道,回报远达不到预期。
为什么被市场抛弃。我以前也觉得唱片工业的崩塌是一个主要原因,但现在发现不是。在经历过一段版权规范阵痛期之后,唱片数字化正式迎来了春天,消费者的网络付费习惯已经被培养地很成熟。现在花钱买歌,根本不需要像以前那样特地上街,动动手指分分钟的事。对于歌手和唱片公司来说,分发渠道就那么几个音乐平台,收入只需要和平台分成即可。即便是互联网让这些产业链已经变得如此便利通畅,但歌手和唱片公司的收入和以前比起来依然是不可同日而语。
真正的原因是,好的音乐少了。
好音乐变少的背后是什么?
是:
现在玩音乐的人,购买设备的能力,接触各种音乐的渠道,接受音乐教育的机会,都比以前多的多。
但这并不是最可怕的,更可怕的是什么?
当我们喷一个烂片的时候,不乏有各种高端黑,从专业的角度,方方面面地喷一遍。稍微低端一点,也会把导演、演员、编剧、制作人啥的挨个喷一遍。说明影迷对这个行业的了解在变深,起码知道一部电影的生产过程有哪些要素,需要哪些人参与。电影越来越难忽悠人了。
但是当我们喷一首歌曲的时候呢?低端歌迷最多也就是喷喷歌词傻逼,旋律难听之类,再往细了喷,根本就无能为力。高端歌迷呢,根本不屑喷,因为喷了也没人看得懂。电影你好歹还知道有导演、演员、编剧啥的,音乐呢,有多少人知道国内有哪些知名乐手、牛逼的编曲制作人,怕是连曲子里是啥乐器都听不出来的人依然一大把。说到基础乐理,别说五度圈的运用,连十二平均律是啥都不知道的,都不在少数。
同样是艺术,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对电影的态度是越来越苛刻,而对音乐,大部分所谓歌迷的态度,仅仅只是”好听就行“。
”好听就行“才是最可怕的,这意味着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流行音乐要做得”好听“(符合大众听觉审美)是一件多么容易的事!
一个业务熟练的乐手,有一万种办法,连夜做出几首在听觉上不跟大众耳朵作对的曲子。真的别不信,流行音乐理论发展到现在,已经有成千上万的模版让你去套。要做得特别好听也许很难,但对付一般人的耳朵,真的不难。
当大多数从业者,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都抱着这样的态度(不跟大众耳朵作对)的时候,你会发现,听到的东西慢慢地越来越像,旋律、编曲、甚至歌手的音色。唯一还有点区别的,竟然只有歌词。。。
当流行音乐的谈资只剩下歌词,还有什么资格让人付费?
不得不说,国内乐手真的太低调了,圈子也相对封闭。有时候真希望有人跳出来装装逼,毕竟乐手才是音乐的生产主力(直到现在还有大部分人认为音乐的写作编曲制作是由歌手主导)。大牌的音乐人呢,又只顾整天装疯卖傻戏屌圈粉。比如矮大紧,影响力这么大的一个音乐人,啥时候跟粉丝分享过半点音乐知识?每天还不是就忙着晒脸自黑?这点我比较服刘欢老师。刘欢在点评歌手的时候,基本都会从专业的角度给人建议,会说很多干货,不管歌迷听不听得懂,这起码是一个积极的行为,总会影响到真正热爱音乐的歌迷去思考和学习。
最后没啥好说的了,再说下去就要骂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