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又一年

(2011-12-18 20:46:27)
分类: 咖啡时光

有一天我问利君,是什么时候开始爱上我的,答曰:“在你喝醉酒的那天晚上”,吓我一跳,她便解释,说那天晚上我不知道怎么回事,在电话里说了很多发自肺腑的话,中途还哭了好几次,害她也跟着哭了好几次,并因此爱上了我,结果第二天才发现,原来我是喝醉了,完全记不得前晚都说了些什么……


我记得那晚,度完蜜月途经深圳的大学好友和我两人,毫无经验的满城找酒吧,喝到凌晨两点,也不知是醒是醉,后来怎么回的家,怎么找到钥匙开门都忘了,居然还说了将近两个小时的电话,那时候一定灵魂都出窍了,会说些什么呢?


并不常饮酒,只是每次喝醉的时候,会忽然感到孤单与无助,那样渴望依赖与温暖,唯有在那时候,才得以放下日常的对抗,毫无顾忌的释放自己的脆弱吧。生活到底不像电影,只要关上灯,音乐响起,便可以毫无顾忌的释放自己的脆弱。


1.《对话索尔仁尼琴》(1999年):亚历山大.索科洛夫


看到这部电影,是在小津概念书房,那时正在换工作的间隙,尚有一些空闲,偶尔光顾这间不甚起眼却独特而别致的书吧,每次点杯咖啡,和十来个人坐着静静的看小屏幕的文艺影片,看完还会有些交流。坦白说,如果能解决版权问题,这便是我理想中的看电影方式,每次去影院,则都有种被绑架的感觉。


影片分三段,大体上先是对索尔仁尼琴的生平回顾,然后是生活现状的呈现,最后是对生命的思考与灵魂的索求。影片拍摄时,大师尚健在,历经几十年的风雨沧桑,每天仍在忙碌,生活也极其简朴,高大的身躯,慈祥的面容,给人以安稳感。说对话也好,采访也好,话题有些随意,力求真实,而导演似乎在试图捕捉一些什么,虽然整体上只是平和的交谈,偶尔也会触及重大命题,如苦难、流亡、斗争、死亡,大师的言语中,却始终呈现出一种谦卑和敬畏。影片的最后,导演与大师两个人,面对着森林中的苍天大树,发出对生命的赞叹,常常在我的脑海中浮起:大树死亡时,也是站着的,不会倒下,人若有灵魂,也该是如此吧。


2.《又一年》(2010年):迈克.李


又一年

一部平淡而有深意的影片,选来作为标题,恰如其分。影片分春、夏、秋、冬四个章节,描写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简单、平静、繁琐,正如我们每天在过的生活。人往往会觉得别人的生活更精彩,而自己的生活不值一提,并因此陷入沮丧,这部电影给人的启示则是:生活,是自己一手创造的,别人的生活,永远是别人的,千万不要等到老的那一天,才发现自己一直都没有学会生活。只是说来容易,人的惰性,连一日三餐的饭菜,又有多少人会去创造呢?


3.《最后的时光》(2005年):弗朗索瓦.欧宗


如果有一天,我们必须面对死亡,那生命尽头的无尽忧伤,你是否能够承受?
我想,我也会一个人远在天边,面朝大海,等待春暖花开,新的轮回吧。


4.《僵尸新娘》(2005年):蒂姆.伯顿


又一年


如果非要推荐一部浪漫的影片,我想就是这部了,蒂姆.伯顿和强尼.德普真的是天作之合,童话般的爱情,任何时候,还是会激起内心对美好的祈望啊!


5.《老爷车》(2008年):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看这部电影的开始,我就一直在想,当年的愤青,是不是老了就都会这样。而每一个老顽固,一定都有他顽固的理由和决心,仅仅是那份决心,就令人敬佩。


6.《迷幻公园》(2007年):格斯.凡.桑特


又一年


格斯.凡.桑特可真是法国《电影手册》编辑们的茶,每有作品,必大受关注,同样以新闻事件为背景,以社会心理为切入,探讨青少年对生命的思考。片中的高中生,妩媚清秀的让人浮想联翩,而杜可风的镜头,更是妖娆的柔板,将一个罪与罚的故事,拍得如诗般迤逦,随着轮滑的流动,柔情似水。


7.《戏梦巴黎》(2003年):贝尔托鲁奇


有些影片,隔段时间再看,感受居然大不相同,就好比这部,当年混混极力向我推荐,我看后只觉得不是滋味,心理上也难以接受。现在看来,却不再觉得惊世骇俗,兄妹之间分不清的亲情友情爱情,在那个喧哗的年代,也不再显得那么突兀,反倒是那个年代青年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对整个世界的公平与正义的热情,让我觉得诧异,那和《迷幻公园》里的青少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如贝尔托鲁奇所说,60年代,那是革命的年代,是充满梦想的年代,如今的青年,谁还关心世界的公平与正义呢?


8.《借东西的小人阿莉艾蒂》(2010年):宫崎骏


又一年


如果真的可以,就生活在宫崎骏的笔下,该有多好!毕业两年,除了厨艺,似乎什么也没长进,倒是不知不觉在心中多了许多莫名的愤怒,看看身边的朋友,莫不如此,有时不免感到悲哀,但既然从来就没有过什么黄金时代,能够勇敢的活着,并活下去,也就算是一种反抗吧。


9.《再见,孩子们》(1987年):路易.马勒


又一年


神父的一声再见,还是让我落泪了,美好的东西被摧毁,和弱者受到欺凌,想来就是我的痛点,每次目睹都要落泪,而人性的光辉,哪怕只有一丝光亮,也可以照亮整个心房,想想在当时那样的背景下,人都没有绝望,今天的我们,也就不该绝望吧。


10.《随心所欲》(1966年):戈达尔


戈达尔是如此重视语言,几乎每部影片都主要由对话来传达信息,可怎么说呢,我始终觉得语言带有欺骗性,总在试图掩盖或回避一些重要细节,而我们似乎都太过自信,当有一天发现自己并不善良,我才明白,人所表达和呈现的,都只是自己的期望值而已。


11.《黄昏清卫兵》(2002年):山田洋次


又一年

山田洋次是细腻的导演,感觉和李安有些气息相投,影片拍得几乎无可挑剔。关于武士的形象,也许从此在我的印象中就是这样了,想起看过黑泽明的《七武士》和《罗生门》,不知道为什么,里面的武士形象,竟然完全没有留下印象,倒是在这部影片中,什么样的装束打扮,什么样的言行举止,都得以清晰可见。


12.《破碎之花》(2005年):吉姆.贾木许


也许真的是因为歌手出身,吉姆.贾木许在选择背景音乐上,总是独树一帜,每次只要音乐一响起,你就知道那是吉姆.贾木许。我倒是挺喜欢这部影片,却说不出来是什么地方吸引了我,简单的生活流,简单的情节,有种欲言又止的感觉,也许仅仅是因为,片中都是地道的美国人,过着地道的美国生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杀手
后一篇:写诗的愿望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