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相遇

(2010-09-12 19:16:36)
标签:

米兰

昆德拉

分类: 幽窗小语

我想让它趴在干草上……直到黎明之后……但它不想待在我让它趴的地方……它不想……它想待在另一个地方,那是屋里最冷的墙角,在那些石子上……它趴得很漂亮……随后它开始发出嘶哑的喘息……这是尽头了……有人告诉过我,我不相信……可这是真的,它朝着回忆的方向趴着,朝着它来的地方,丹麦……这只母狗有着某种忠诚,它忠于曾经游荡过的森林,科林镇,北方……巴黎近郊的森林对它毫无意义……它也忠于残酷的生命……在嘶哑的轻喘两三声之后,它就过世了……噢,非常低调……没有丝毫埋怨……可以这么说……姿态非常优美,仿佛在全力向前冲,仿佛仍在游荡……然而却是在墙角,安静的死去……鼻子朝向它曾游荡的森林,朝向它曾经的受苦之地……的确如此!


我见过许多临终的场面……这里……那里……可是都远远不及这如此美丽、低调,如此忠诚的画面……妨碍人类临终的,是排场……毕竟人始终都在舞台上……最简单的舞台……

 

相遇

我怀着无以言语的忐忑和激动之情拿到书,读完却遗憾的发现,我之与老昆德拉,已经不可能再相遇了。是的,不可能了,这是令人遗憾而悲伤的事。“相遇,意思就是:电光、火石、偶然”。而重逢,注定会是如此的一番模样:“啊,真遗憾,你变了!”——或者——“啊,真遗憾,你一点都没变!”我知道,问题并不在变,还是不变,而只是因为,不再有电光、火石。


可我仍喜欢昆德拉的小说,尽管这喜欢已经完全褪去了最初的色彩,只留下一种可供回味却再也无法辨清的质。那是一种特有的质,它已经不再有形而上的意义,而只留下完全属于美学的质。也许,这正是昆德拉所期望看到的局面:最终,它的小说,只剩下美学的残骸。会遗忘的是形,无法遗忘的是质,这就是昆德拉念兹在兹的吗?


已经是第四本随笔了,老昆德拉还是闭口不提自己和自己的小说,一如既往的不接受任何公众媒体的采访,也不再留下任何照片,毫无疑问,他将践行自己的艺术誓言:除了作品,什么也不留下。他将谈论的权利,永远保留给读者,给那些他看不见的读者,虚幻的读者。而老年的孤独,已经在侵蚀他的内心,重复自己,或重复他人,仿佛每个孤独者的宿命。


只是在合上书的时候,我才清醒的意识到,我是无法完全认同他的美学观点的,尽管这不会妨碍我依然敬佩他。我说不出无法认同的理由,仿佛也并不需要什么理由,如果我说,存在或不存在,这个幽灵般重现并困扰二十世纪整个欧洲的重大命题,在我们这里根本就是个伪命题,也许很可笑,然而也许就是如此。我无法认同他对艺术的尖锐性与排他性的推崇,无法认同存在的对面就是虚无,也无法认同粗暴的解决办法。虽然他的小说的确曾以粗暴的对立和冲突及其荒谬性而吸引了我,但我直到现在才发现,吸引我的,并不是粗暴,而是那背后隐藏的田园牧歌,就如同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却是上头塞利纳的那一段小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想象力
后一篇:水月同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