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悠悠的电影原声(二)

(2008-08-06 18:50:17)
标签:

影视原声

分类: 耳得为声

 6.《幽灵公主》——久石让

 

悠悠的电影原声(二)

 

久石让配乐已经多次说到,这里也就不再啰唆。只是要选出一部代表作品是很难的事情,无论是宫崎骏的童话世界,还是北野武的电影世界,每一部配乐作品都是有分量且有生命力的,喜欢自不待言,选择起来则难以取舍。就我个人喜好的话,还是会选择这部气势恢弘的《幽灵公主》。久石让的配乐本以钢琴见长,柔情的时候居多,《幽灵公主》是较为特别的,器乐采用较多,变化也较多,更多交响色彩,唯其特别,更显出珍贵。另一个原因则是电影本身的,随着观影的不断丰富,我越来越发觉《幽灵公主》是一部很值得反复思索的动画,所涉及的主题都宏大而且关乎生命本身,善与恶,爱与美,人与自然,命运与抗争,这些都是很深的命题,我以前写的太肤浅,宫崎骏当年打算就此封笔是考虑过很多的,虽然最终的版本结局是乐观的,骨子里我看却是悲观的。


7.《宋家王朝》——喜多郎

 

悠悠的电影原声(二)

 

我到现在还没有看过《宋家王朝》的电影,而且之前对喜多郎的印象也仅仅是《古事记》,听过这张原声碟后我才对喜多郎的音乐感觉发生一些变化,并接着又去听他的其它作品。对于本民族器乐的发掘,日本的音乐家是做的比中国好的,我们现在虽然似乎也在提倡民族音乐,却总是不成气候的样子,很难进入普通听众的视野,听到的总还多是西洋玩意儿,与日本相比是相形见绌的。喜多郎的经验足以证明,任何乐器都是动听的,而且自有其独特的风韵,事在人为。本来这样的电影,请国外的音乐家配乐,有点不太地道,效果却是出人意料的好,不看电影光听音乐已能充分感受到其中的起伏与动荡,欢喜与悲哀,荡气回肠。

 

8.《尤里西斯的凝视》—— Eleni Karaindrou

 

悠悠的电影原声(二)

 

之前有说过这是我打满分的配乐,自看完影片后就反复聆听。在历史的静穆与命运的悲寂渲染上,这是我听过最好的音乐,每一段旋律都沉浸着浓厚的忧思与深情,是一种小心抚摸历史的感觉。配合影片中缓慢移动的镜头、干净利索的画面、偶尔流淌出来的诗句,显示出一种大气与壮硕,悲怆而充满力量,完全听不出是出自女子之手,这是属于希腊的美,诗一般的悲哀,令人产生膜拜。虽然Eleni Karaindrou的音乐在形式上更接近古典,听来却没有一种时空上的疏离感,感觉是亲近而有温度的,和听古典乐的感觉有很大不同,《雾中风景》、《永恒的一天》等配乐作品,无不令人倾倒。大师级的女性作曲家,我知道的仅此一位。

 

9.《两生花》——Zbigniew Preisner

 

悠悠的电影原声(二)

 

一个好导演遇到一个好音乐家是幸运的,久石让之于宫崎骏,Karaindrou之于安哲罗普洛斯,Preisner之于基耶斯洛夫斯基,都不仅仅是简单的合作,音乐与影片交融形成的默契程度,都直接影响了作品的成色。对于基耶斯洛夫斯基来说,音乐的要求更是高出一般导演,怎样的气氛,怎样的情绪,怎样的节奏,都先对Preisner提了出来,留意基氏电影配乐的人不难发现,音乐出现的时间和长度都是很有讲究的,这样的命题式作曲,非导演和乐师相互默契到一定程度是很难把握的。正是这样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和这样的Preisner,诞生出从《十戒》到《蓝白红》的一序列杰作。如果电影的《两生花》让人感觉到孤独,音乐只会更甚,如果电影让人感觉到教堂与静寂,音乐也只会更甚,有时就简单的几个音符,便收到十足的效果。

 

10.《伊莎贝拉》——金培达

 

悠悠的电影原声(二)

 

我现在怀疑国产影片的质量一直徘徊在一定层次是不是与音乐有很大关系,国产影片的配乐普遍都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好的也大多是请了国外的配乐。如果要量化的话,我觉得音乐在一部影片中的分量中三成占到了一成或更多,我是不太喜欢台词的,很多时候演员的话一出口便感觉全无,这时唯有音乐或是沉默能起到点睛的效果。

 

金培达是国内极少数不让人失望的电影配乐人,这部《伊莎贝拉》的配乐也是听完感觉十分欣喜的作品,我喜欢这部电影的音乐甚于喜欢这部电影本身,电影只看了一遍,音乐却反复听了很多遍,而且发觉音乐中的感觉比影片丰富很多,除了动听,还是动听。

 

相关链接:悠悠的电影原声(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露水的世
后一篇:秋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