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歌于坚

(2006-10-09 10:01:21)
分类: 幽窗小语

写给小杏的诗

 

         于坚 1986年10月

 

小杏  在人群中

我找了你好多年

那是多么孤独的日子

我像人们赞赏的那样生活

作为一个男子汉

昂首挺胸  对一切满不在乎


只有夜深人静的时候

我才能拉开窗帘

对着寒冷的星星

显示我心灵最温柔的部份

有时候  我真想惨叫


我喜欢秋天  喜欢黄昏时分的树林

我喜欢在下雪的晚上  拥着小火炉

读阿赫玛托娃的诗篇

我想对心爱的女人  流一会眼泪

这是我心灵的隐私

没有人知道  没有人理解

人们望着我宽宽的肩膀

又欣佩  又嫉妒

他们不知道

我是多么累  多么累


小杏  当那一天

你轻轻对我说

休息一下  休息一下

我唱只歌给你听听

我忽然低下头去

许多年过去了

你看  我的眼眶里充满了泪水


读到于坚的诗完全是一次偶然,两年前的一个夜晚,我和王某同学一起骑车回宿舍的路上,突然下起了暴雨,就停了车到图书馆避雨。离闭馆还有一段时间,我俩就到阅览室看书,因为时间不长,我就挑了一本诗集--《于坚文集诗歌卷》,随手一翻,恰好是这首《写给小杏的诗》,读完被深深感染。自上大学后很少读诗,不知是那个夜晚的气氛感染了我还是当时的心情相对简单,出馆后雨仍未停,我俩就骑车在雨中跑起来,当时很想大声歌唱,今天回想起那夜的雨,那夜湿透的衣,那夜读到的诗,突然生出一种美感。

 

对现代诗我几乎是一无所知的,想读诗的时候就会读读唐诗、魏晋诗、诗经,却从未想过读现代诗,大约没有时间也只是借口。主要问题还在现代诗本身,高中时读到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没有打动我,戴望舒的《雨巷》没有打动我,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没有打动我,它们很美,但是没有让我感动的力量,在这样的诗歌中,我只是一个旁观者。后来我从图书馆借来于坚的诗读,却打动了我,用的是最平实的四个字:“我是于坚”。这样的四个字,让我觉得自己在诗中是被接纳的,就像在侯孝贤的电影中一样,不管自己的尊卑贵贱、忠奸善恶都被接纳,这种接纳让我觉得自己不是那样孤独。中国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管做什么,“修身”都是第一位的,所以古人写诗,本质上在写自己。人在诗就在,诗在人也在,今天读到“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依然能感觉到那彻夜难眠的失落与漂泊。小说的兴起,使写作者开始偏离自己的真实面目进入一种虚构的人生,而诗歌不一样,没有诗人在场,诗歌只是词语的堆砌。那些“无头”作品,让我想起《迷墙》中所有面孔被同一的恐怖,当诗歌的作者可以是任何一个人、作者可以互换时,诗歌已经脱离它的体系。

 

一个诗人不一定在写诗,在我心中,侯孝贤是诗人,塔可夫斯基是诗人,尼采也是诗人,他们用自己的方式面对自己的人生,并忠实于自己的真实感受。我读的现代诗不多,而在我留下的印象里,现代诗和中国的诗歌传统是脱节的,这种脱节主要表现在诗人的缺席,不知道诗人在为什么写诗,也感受不出诗人的现实情感。所谓“朦胧”,我是不以为然的,中国的传统诗歌从来不以玄妙为要义,却以最简单明了的字句达到精确,“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都是简单明了的意象,我们却能从中感受出诗人就在不远的地方,甚至我们也能感受出自己就在不远的地方,这是一种共通的体悟。虽然现代诗与所处的时代有关,但这种“试验”性的诗歌,并没有让我生出感情上的共鸣,我以为是失败的。于坚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在于从他的诗中,我感受到最普通的情感,感受出他对中国诗歌传统的继承与对话,而他的态度又十分诚恳。放眼当今写作者中,又有几人有勇气面对读者面不改色的说:“我是某某某”?于坚孤独而坚决的完成了自我的体验和认同,并被迫不断为自己作着无谓的解释。其为人和诗歌很自然的融为一体,正是这种交融,用最简单的诗句感动了我,我觉得于坚是个“好诗人”,我想这也是对于一个诗人最高的评价。

 

我是羞于谈论诗歌的,倒不是因为害怕,中国是诗的国度,我的羞愧来自内心一份隐秘的脆弱。我不掩饰自己对诗歌的热爱,从小到大学到的每首诗我都一字不差的背了下来,背诗对我来说从来不是苦差使,即使像《岳阳楼记》那样辞藻堆砌的诗章,像《琵琶行》那样的长篇叙事,也完完整整的背了下来,而且不断的增加背诵的范围,并乐在其中。当时对诗中写了什么倒不是很在意,却模糊的感受到一种韵味,这种韵味即使今天仍然影响着我的审美倾向。我前面提到从小到大没有多少大范畴的自豪感,但对于中国的诗歌却有着一种近乎常识的自豪感,也是唯一让我在文化上感觉到“根”的东西。今天所谓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复兴”到底指什么呢?是经济上的强大?军事上的强大?当然这是其中的一个层面,但我觉得不是最重要的层面,一个国家和民族也永远不会因为军事或经济上的强大而受到他人内心上的尊重。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追求高效率与中国的诗歌传统是格格不入的,所以诗歌的衰落应该说是一种自然的现象。我们再也不会一个下午又一个下午的晒太阳或一个晚上又一个晚上的赏月亮,这是和现代生活极不协调的,而中国的诗歌传统却很少有“时间”的概念,总是以悠闲和自在作为基本的写诗心境。这种不可调和,使得我们逐渐远离诗歌,像于坚所说:“家,是在漫长的时间中抚摸出来的,它需要一个人用一生的时间去抚摸。我们没有时间,我们是无家可归的人。”

 

中国当代发生的一切都可以用“无家可归”来概括。

 

中国文化应该是一种内向的收敛型,讲求心领神会,含蓄隽永,在古人眼里很少出现“世界”、“人类”这样的词汇,也没有哥伦布那样的冒险家,古人所言“天下”、“天涯”、“四海”其实都大不过中国去,这是中国的局限,也正是中国的无限,因为不管世界有多大,却只有一个太阳,一个月亮。所以对外国不理解中国,完全正常,真要理解了那才奇怪。倒是那些在国外留学两三年,回来就摆出高人一等架势的学者与教授,开口“你看人家这样”、“你看人家那样”,动不动就开始指手划脚,更有不少人喜欢采用清醒者的腔调,谈什么“国民性”,开口就是“中国人怎样怎样”,而自己却不知立于何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Autumn
后一篇:生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