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贾樟柯 |
分类: 咖啡时光 |
《小武》像在中国电影上划了一刀,伤口在流血,却没有包扎。
第二次看《小武》,我还是不喜欢,这部电影也超出了喜欢与否的范畴。站在陈凯歌和侯孝贤肩膀上眺望的贾樟柯,无疑更具挑战性。1997年,贾樟柯一伙怀揣二十多万人民币就向山西汾县进发了,剧本没定,演员没定,女主角还差点跑了,没有经验,也没有指导,贾樟柯和他的同学弄出来一部电影,叫做《小武》。
《小武》让我联想到梵高早期的画作《吃土豆的人》,只是贾樟柯无疑要比当时的梵高自信得多。如果说侯孝贤是从个人的角度出发,怀着小心谨慎的态度慢慢从自我意识上升到社会意识,贾樟柯无疑省略了前一阶段,或者说贾樟柯将精力直接投放到一个更大的空间,于是第一部作品就直接站在社会意识的高度上。贾樟柯是直接的,也是彻底的,将镜头还原成早期电影的记录功用,并拒绝一切艺术化倾向,这点和侯孝贤明显不同。同样是写实,贾樟柯看到的,感受到的,拍出来的,不是经过美化和提炼的生活,它还是原来的模样,贾樟柯甚至粗暴的强行要将这种粗糙展示给大家看。
九十年代中国发生了什么?似乎没有多少大的变动,却又在进行着大的变化。九十年代我是在场的,尽管是作为一个学生。九七年香港回归的时候,我记得是举国欢庆的,晚上到处张灯结彩,十几岁的我激动的手舞足蹈,也不知道在高兴什么,大约那是一次真正的民族自豪感体现。这之前和这之后,就没有多少这样的自豪感,到现在我依然没有多少这种大范畴的自豪感。不管发生了什么,大概没有异议的是,九十年代,贫穷是受到鄙视的,而且是比较普遍的受鄙视,甚至以前贫穷的人,在获得财富后也开始成为鄙视者,这大概是和七八十年代不同的。
小武作为一个职业小偷,几乎聚集了当时所有矛盾的焦点,生活、尊严、爱情交织成一道残酷的墙,而小武是墙外之人。被挡在生活之外,被挡在尊严之外,被挡在爱情之外,这是当时大部分人的真实写照,可能现在依然是很多人的真实写照。不知道王宏伟在演小武的过程中抽掉多少烟,我见到的每个场景,几乎都在抽烟,《小武》就是这样一部烧焦的电影,小武也是这样一个被烧焦的男人。
我一直想,电影能够做什么?将苦难和焦灼甚至是丑陋展示出来,又能怎样?第六代的尴尬在于他们关心了大众,大众却没有关注他们。就像基耶斯洛夫斯基所说:观众在离开我们,因为他们不觉得我们在关心他们。贾樟柯说:我可以非常明确地讲出来,我永远不会考虑大众的趣味,大众的趣味是最需要警惕的东西,可能大众的趣味里包含了很多低级趣味,我不会去适应它。作为80年代出生的人(我不太喜欢这一强加的称谓),我觉得有必要说明的是,当下整个社会的浮躁,不是80后惹出来的,也不可能让80后负责。80后的功利性和迷茫,恰恰是来自上一代的失败,80后并没有堕落到要被教导诅咒的地步,相反,真正的问题是,80后找不到几个可以聆听的声音,即使有这样的声音,也被淹没了,这不是我们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