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传统文化如何拜师?有什么讲究?
(2019-06-03 06:44:21)
一、尊师敬学
《说文解字》谓:学,觉也,效也。后觉习效先觉之所为也。可见,师,先觉者也;弟子,后觉者也。弟子拜师,以求觉悟也。《论语》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乃安身立命、经世致用之关键。然古人所学乃圣贤之道,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不尊师重道则无法超凡入圣,修齐治平亦是空谈。故《学记》云:”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尊师、敬学对于明德、传道、治国、平天下皆至关重要。
纵观当今之世界,无论贫富贵贱,大多身心不安、人文不兴、学业不精、工艺无魂。究其原因,实为不学圣贤教诲、不尊师重道、传统文化失传,迷失本性所致也!然传统文化又包含很广,有儒家六艺、佛教十宗、道家五术、中医、武术、服饰、易学风水、民俗、饮食、手工艺七十二行等庞大体系也,实乃中华五千年文明之大成。然行行通道,不必尽学。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故有传道先师、授业恩师、解惑老师之谓也。所谓传道,即传承圣贤之道。师道其所以尊严,是因真正之明师皆不标榜自己,而只是为往圣继绝学,传承古圣先贤道脉之传道者。这种无我之精神,正是为师者所以光载千秋、万众敬仰之原因,故而宗堂立天地国亲师之位而祭祀礼拜之。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圣贤之道有赖于行道之师而光大。孟子尊孔子,“虽未得为孔子之徒也”,却“私淑诸人”以求其教诲,学为“亚圣”而超于孔子门生。其原因只为“至诚”二字。所谓“至诚如神”,唯有至诚之心,才能感通天地之道,感通夫子之教。“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可见,对老师之尊重即是对圣贤之道的尊重,乃传承圣贤学问所必需。古人入私塾读书,要先行拜师礼。而行礼者不仅是学生,连学生的父母都要向老师行跪拜礼。故尊师各有规范,如佛家有《事师五十颂》道家有《拜师十五条》等。《六方礼经》:“谓弟子事师,当有五事:一当敬难之,二当念其恩,三所教随之,四思念不厌,五当从后称誉之。”《长阿含经》曰:“弟子敬奉师长复有五事,云何为五?一给侍所须,二礼敬供养,三尊重戴仰,四师有教敕敬顺无违,五从师闻法善持不忘。”供养师父生活所需、见面恭敬顶礼师父、服侍师父饮食起居等等,都是尊师的体现。但是,尊师最重要的就是依教奉行。如弟子幸遇明师,却不知尊师念恩,则难得师道之真谛。即使师父乃孔子、释迦再世,亦无助于弟子悟道开慧,明心见性。
中国传统社会重义轻利,医生和老师这两种职业最受世人尊敬。因为医生救人身命,不言财利;老师成就慧命,使人明道。古人云:“千金不卖道。”古代的老师不用学问谋利,如遇清寒而又真心向道的学生,不仅不收供养,还要补贴学生。正是为师者“谋道不谋食”的原因,倍受社会尊重。
古人言“师徒如父子”。事实上,老师对好学生的重视甚至超过对儿女,因为老师念念令正法久住,而好学生正可担负起传承道统的责任。
《荀子.大略》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师道,背后承载的是千年万世的圣贤智慧。尊师,就是尊重古圣先贤、列祖列宗。唯有尊师重道,我们才能体悟大道,才能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存,化解当今人类社会的种种矛盾冲突,把世界带向一个安定和平的未来。重振师道,无疑乃当今之要务;师道之隆,必然为天下之福祉!
拜师行规
通常,拜师者要有引荐人和担保人,师徒双方签词相应的契约后举行拜师仪式,由新从业者行拜师礼,再由师傅引领拜行业祖师并一一介绍给师兄等。各行各业的拜师礼仪程序大同小异,但也各具行业特点,甚至有入行拜师的行规。
中国拜师习俗的形成主要受儒家传授学术的规制影响,最早可追溯至孔子收徒的做法并由其演化而来。至现代,中国的中医药、传统文化艺术等行当仍采取拜师从业、传授技能的方式。
收徒和拜师是为了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使学者确有所成。师徒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大都由各行业的行规及特定的契约加以规范、限定。然弟子又分类诸多:
一是学道弟子又称皈依弟子。简称学生,是没有正式拜过师的学生,只要交一定的学费就可以跟师父学习,当然也有一些因特殊机缘,师父不收费的情况。学道弟子对外不可说教导他的人是他的师父,只能说是老师。师父对学道弟子只有“教”的义务,没有其他义务和责任。
传统的师徒关系仅次于父子关系,即俗谚所谓”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傅”、“投师如投胎”。有的行业,一入师门,全由师傅管教,父母无权干预,甚至不能见面。建立如此重大的关系,自然需要隆重的风俗礼仪加以确认和保护。一般拜师礼仪分成三个程序。
第一,拜祖师、拜行业保护神。表示对本行业敬重,表示从业的虔诚,同时也是祈求祖师爷“保佑”,使自己学业有成。
第二,行拜师礼。一般是师傅、师母坐上座,学徒行三叩首之礼,然后跪献红包和投师帖子。
第三,师傅训话,宣布门规及赐名等。训话一般是教育徒弟尊祖守规,勉励徒弟做人要清白,学艺要刻苦等。
四.如何写拜师帖
写拜师帖一般有固定的格式,也可以自行拟稿,一般用红纸打印,夹在封皮内,外写拜师帖,以示尊重。
中华文化促进会传统文化委员会
卢胤尧辑於广州禅商俱乐部
己亥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