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nba劳资纠纷停摆体育 |
分类: NBA |
16个小时的“马拉松谈判”就能带来一纸协议吗?未必。如果大卫·斯特恩的底牌不出,球员工会可能仍不愿松口。
从早上10点谈判深夜2点,整整16个小时,史无前例,闻所未闻,要知道资方的谈判代表中,斯特恩年近70岁,森林狼队老板泰勒今年4月过了70大寿,马刺队老板霍尔特、热火队老板阿里森均已年过六旬,这些老头子仅靠咖啡很难熬过午夜零点。
到底是什么让他们支撑这么久呢?与其说是和球员工会尽快达成协议的良好愿望,不如说是在调停人科恩面前的一种姿态——我们不想削减比赛,拼老命陪你们这么久,就是想赶快结束停摆。但从另一面来看,这正是资方态度强硬的一种反映,他们想告诉球员工会——我们是认真的,并非虚张声势。而球员方面,出席“马拉松谈判”的只是工会主席和副主席费舍尔、埃文斯,以及几位工会组长,此前搅乱谈判的大牌均未露面。
美国政府委派的调解人科恩的加入,理论上只是给大家一个机会,重新坐下来,并且在谈判中不再情绪激烈,因为上一次谈崩后,各自对媒体说了不少难听的话。真正弥合裂痕,乃至达成协议,需要劳资双方做出切实的让步。而要让球员工会再放弃三个百分点,NBA放弃三个百分点,并非联邦调解员能一蹴而就,因为每个百分点,代表着每年4000万美元的利润。
由于斯特恩速战速决的策略,资方在9月过早放弃了硬工资帽、削减现有合同工资、取消保障合同等数项要求,可供放弃的筹码已经不多,惟一的回旋余地还是那三个百分点。这已经是老板们用来谈判的最后资本,所以16个小时的“马拉松谈判”背后,是资方更加强硬的立场。
不过,和球员工会不同的是,斯特恩还有“撒手锏”没有使用。球员工会除了鱼死网破不打球,他们的筹码没有时间标记。而斯特恩可以根据不同的时间段,施放不同的武器。比如,他在9月威胁要砍比赛,在10月真正砍掉了两周比赛,10月中旬威胁砍掉“圣诞大战”。每一个不同的阶段,斯特恩的大刀阔斧都有不同含义和威力。如果“圣诞大战”砍掉,依据十几年前劳资大战的经验,1月的比赛可能整月被砍,而在圣诞节前,斯特恩会拿出底牌——威胁放弃整个赛季。
“最后通牒”是斯特恩的底牌,1998年12月23日,正是他定下1月7日为最后期限,球员工会才在1月6日崩溃,接受协议。而目前斯特恩还没有到这一步,他的愿望仍然是保全剩下的赛季,争取一个月后比赛开始。但和十几年前相比,斯特恩可能没有那么多耐心,因为他知道球员工会也会研究历史,费舍尔、科比、加内特、皮尔斯这些经历过劳资大战的球星,会向那些没经历过的球员介绍双方的作战心理。因此,理论上虽然还有一个多月的谈判时间,但“最后通牒”发出的时间,可能会比1998年更早。
球员工会决不能逼斯特恩发出“最后通牒”,而现在看来,他们正在迈向这一步。他们说了太多次“愿意牺牲一个赛季”,如果最后没有台阶可下,一切悔之晚矣。
整整一个月斯特恩和费舍尔的眉来眼去,让球员工会低估了资方立场的强硬程度。上一次谈判,是相当危险的一次心理底线互探,会面的时间短,谈崩后的破坏强度大,显然劳资双方都受了严重的“内伤”。联邦调解人科恩适时出现,他可能会将双方的距离拉近两三个百分点,剩下几个点需要他们自己努力,才能合二为一。
劳资调解在美国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工作,据称成功率高达85%。但NBA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体育产业,名声在外,举世关注,涉及的资本规模也大,劳资矛盾更是涵盖收益分成和竞赛机制两大方面。斯特恩和费舍尔不能将希望寄托于一个精力有限的六旬老人,更何况他也有调解失败的经历。
“最后通牒”是斯特恩的底牌,他也不愿过早发出,因为他知道,一旦发出,就收不回去了。
本文写于19日夜。北京时间20日的最新消息是:
1、劳资双方又进行了8个半小时的谈判;
2、资方继续就收益分成让步,将球员获得47%的条件上升到49%,并且视每年收益情况,允许继续上浮,最多至51%;
3、愿意将中产球员的工资设为500万美元,虽然过去一直是580万美元,但资方这次最早提出降至340万美元;
4、最大障碍仍然是分级奢侈税的提案,该提案按照超出奢侈税线的数额不同,分四档收重税,实际上阻止球队出高价签一个或多个大牌球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