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健华的“八年抗战”(篮球先锋报2月25日评论)

(2010-02-25 13:39:49)
标签:

黄健华

郑志刚

nbl

cba

体育

分类: CBA

加入苏群微博,点击http://t.sina.com.cn/invite/att_reqback.php?code=pDDydan

加入《篮球先锋报》微博,点击http://t.sina.com.cn/basketballpioneers

 

NBL在五到七年之内要超过CBA吗?这听起来有点像天方夜谭。

 

“NBL是什么联赛?是不是NBDL?”这是一个网民提出的问题。这可以看出,NBL——俗称甲B,因为CBA以前称为甲A——在中国的知名度极低。但正如一些专家所写的那样,中国篮球市场“像一张白纸”可以随意勾画。当报道与专访铺天盖地而来,黄健华的名字再度传遍大江南北,中国的职业篮球仿佛明天就会发生一场地震。

 

篮管中心与黄健华、QSL公司签订NBL战略合作协议的新闻,如除夕夜的礼花那样在全国开放,但事实上连一场新闻发布会都没有开。此时的篮管中心正处于岗位大轮换时期,NBL联赛下一步将由谁来负责,还没人知道。因此,黄健华是这个新闻的主要发言人,关于16年合作期限、美国橄榄球联赛模式、多家顶级赞助商有兴趣介入、几年内超越CBA,等等,都出自黄健华描绘的美好蓝图。

 

一年多来,黄健华的名字频频见诸报端,他一路冲杀,从NBA的骑士队到CBA的吉林队,现在又杀到NBL联赛。他的第一个身份是骑士队的华人股东,第二个身份是吉林队的老板。现在我们知道,黄健华并不是骑士队的新股东,香港富豪洪祖杭才是,“洪家班”也在黄健华的冲锋陷阵之下拿下了吉林队。黄老板介入NBL,其实身后是香港巨富郑裕彤的“富三代”郑志刚。显然,黄健华是一个风险融资高手,也是一个资本运作高手,他短时间内在中国篮球市场上连点三招,每一招的背后,都有港资作为主推力,而出头露面的都是黄健华。

 

但郑志刚的介入,并非媒体报道的那样,民营资本第一次进入中国篮球市场。早在1995年,当时职业化刚刚起步的CBA就遇到了一件古怪的事:国家体委二司(即现在篮管中心的前身)获体委高层支持,与香港精英公司合办了一个名为CNBA的联赛。CNBA的出现,惹怒了两个人,一个是当时负责CBA商业开发的刘玉民,另一个是NBA亚洲公司的公关经理张秀清。对刘玉民来说,CNBA是来争夺地盘、抢夺资源,而当时国家体委与CBA的推广商IMG公司有协议,CBA是中国大陆惟一的职业篮球联赛;对张秀清来说,CNBA名目张胆地用“NBA”三个字母,而NBA已在中国大陆注册,不得有另外一家联赛或公司的名称将这三个字母顺序排列。CNBA获体委高层支持,刘玉民和IMG诉冤无门,但张秀清在香港却大胆出击,不仅将CNBA告上法庭,迫其改名,而且劝说NBA的合作伙伴们不要与CNBA合作,切断了精英公司的财路,釜底抽薪。结果,CNBA只打了短短一年就夭折,在赛季后期,没有领到工资的外援纷纷出逃,而联赛的总经理最终也跑路,因为连他自己也没领到工资。

 

我们不能把黄健华包装的NBL与十五年前的CNBA直接类比,虽然都通过官方认可,但十五年前的CNBA源于体委高层的资格授予,与CBA的管理层有直接的利益冲突。现在的NBL与CBA源于同一个政府组织篮管中心,这意味着NBL的发展一直在篮管中心的掌控之中。

 

但是对CBA来说,NBL的“独立”有着相同的效应。把中国篮球市场比作一个战场,那么过去CBA独一无二,没有对手,现在必须共享资源,包括赞助商和观众,要知道在十五年前,体委同意CNBA成立,用的也是“相互竞争,共同进步”的说法。事实上,从美国的NBA吞并ABA、收购(美国的)CBA,到十四年前CBA挤垮CNBA,都说明在同一个市场中,只有你死我活的“相互竞争”,没有“共同进步”。这次NBL没有与NBA直接发生冲突,但是在相关报道中,“黄健华做到了NBA没有做到的事”,却惹恼了设在北京的“NBA中国”,他们认为,NBA从未争过NBL的开发权,怎么能说NBA被打败了呢?

 

在中国篮球市场上,NBA只有过一次“被打败”的经历,那就是与盈方争夺CBA的开发权。但马国力的盈方公司这一次却要面对NBL,他是否会陷入当年IMG同样的境遇?现在不得而知。CBA与欧美的篮球联赛相比,盘子还没有做大。以17家俱乐部每家投入1500万计算,总规模为2.6亿人民币,3700万美元,相当于NBA一支球队投入的半数。大多数球队都承担着亏损,篮管中心每年从盈方获得约5000万人民币,除了要分给各队,还要支付男女篮国家队、国家青年队以及中心的行政运转。

 

NBL“独立”并没有在篮管中心产生太大的反响,中国篮球最高的管理机构似乎没有把这件事太放在心上。作为CBA的推广商,盈方公司的老总马国力甚至也只是从报章上得到这个消息。显然,从篮管中心到盈方仍然只是持观望态度,看NBL会有多大的发展。不过,协议既然已经签订,它的第一自然结果是CBA再也不可能实行升降级制度了。CBA过去实行升降级制,当时的掌门人是信兰成,后来取消升降级制,作主的是李元伟。现在由信兰成签字同意NBL脱离与CBA的承接关系,意味着他认可了现有的赛制。对信兰成来说,国家队的成绩至少和CBA的发展同样重要,CBA仍然是国家队的第一人才库。而NBL的赛季安排在夏天,每年夏天都是国家队参加集训和各种国际大赛的繁忙时刻,因此中国最顶尖的球星很难出现在NBL当中,CBA眼下不担心NBL的崛起,这是关键因素。

 

篮管中心已经感到了CBA扩军带来的负面效应,中国打球的人太少,这是目前制约篮球水平提高的主要矛盾,人才稀释后反而抬高了球员的身价,让各队不堪重负。这或许是他们愿意让外资来开发NBL的初衷,因为NBL多年来死气沉沉,每队投入多则七八百万,少则三五百万,对中心来说也是个包袱。现在新NBL的启动资金已经有了2000多万,其中李宁公司的投入来自篮管中心的关系,其余来自郑志刚的QSL,这2000多万就是黄健华的信心之源。

 

郑志刚投资NBL是要赚钱的,多长时间赚钱,没有人知道,但并非双方分成,篮管中心首先要拿回属于自己的收益。篮管中心和黄健华签的合同号称16年,其实是“8+8”,这就是为什么黄健华对记者说“争取第七年持平”。黄健华“抗战八年”,坚持到第八年就有了眉目。这八年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领导换届,奥运周期,都可能导致政策改变。中国篮球市场从来都是政策性强、风险性高,作为风险融资高手,黄健华不知道有没有做好准备。                                                    

                                                         (较报纸原文内容略有增加)

 

关键词解释

CBA(中国):中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Chinese Basketball Association)。

CBA(美国):大陆篮球联赛(Continent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美国的一个职业篮球联盟,已被NBA收购。

CNBA:中国新篮球联赛(China New Basketball Alliance)1995年香港精英公司在中国创办的职业篮球联赛,当时有8支队参加,每队除本土球员外,有1名美国教练和4名美国球员,并仿造NBA的模式,采取主客场制。由于其名称在大陆侵犯了NBA的名称权,在香港败诉后改名CMBA,一年后倒闭。

NBL:全国男子篮球联赛(National Basketball League),全称为中国男子篮球甲级联赛(原名中国男子篮球联赛),2005年前被称为CBL,因与中国的职棒组织名称冲突而改名为NBL。它是继CBA之下的第二级篮球联赛,是由中国男篮甲B联赛与乙级联赛合并而成,目前约有17支球队,先采取赛会制,前八名采取主客场制。

QSL:英文全称不详,系黄健华与郑志刚共同创立的体育发展公司,曾运作纽约扬基棒球队访华。

黄健华:1963年9月12日生于广东省,第一位踏入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华人,曾运作香港巨富洪祖杭收购NBA骑士队股份并收购CBA吉林队,联手香港巨富郑志刚运作QSL体育联盟获得NBL的(与CBA)共同推广权。

洪祖杭:1946年12月生,福建晋江市英林镇人,香港著名实业家,香港金丰盛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金保利亚洲有限公司董事长。

郑志刚:现年30岁,香港四大富豪之一郑裕彤之孙,新世界发展董事。

信兰成:篮管中心成立后的第一任主任,自1997年年底至2003年任期接近6年,后赴北京奥组委竞赛部任职,2009年重回篮管中心主任席位。

马国力:原央视体育中心主任,后任北京奥运会BOB首席运营官,2008年起任盈方中国首席运营官及总裁,盈方是CBA的推广商。

刘玉民:原国家体委二司(篮球司,后独立为篮管中心)开发处处长。

张秀清:马来西亚华人,先后任职于香港精英公司和驻香港的NBA亚洲公司公关经理,现供职于NBA中国公司公关部。

 

麦迪和火箭的赛跑(篮球先锋报2月22日评论)

更多精彩NBA内容,请看周一、周四《篮球先锋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