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阿联孙悦王治郅亚锦赛姚明易建联郭士强体育 |
分类: 中国国家队 |
在全国千篇一律的“下课”声中,郭士强的帅位似乎摇摇欲坠,但在中国男篮历史上,并没有“下课”一说。中国男篮从来只有“上课”没有“下课”。
“下课”意味着辞职或者免职,但中国男篮没有这个规矩。其他项目比如足球有没有这个规矩不知道,篮球没有。
中国男篮的“下课”根本不存在。重大赛事夺冠或者失利,达到目标或者考试不及格,短期内你并不知道主教练的命运。直到下一次大赛来临,新一届国家队要组建,是新面孔或老面孔才会见分晓。而到那时候,“下课”之声早已绝于耳。
王非在釜山亚运会输给韩国队,当时的“下课”之声不亚于现在对郭士强。王非有冤屈,觉得不公平,但篮管中心并没有让他“下课”。这对一个尚在经历丧父悲恸中的人来说,是一种缓冲。直到第二年春天,蒋兴权重出江湖,大家才知道王非真的离开了,不过那时候,釜山似已淡去。
媒体有一种原动力,是追逐新闻。王非是旧闻,老蒋是新闻。到了冬天,老蒋又成旧闻,哈里斯是新闻。蒋兴权临危受命,带队冲亚锦赛冠军,那也是2004年奥运会的单张入场券,在“韩流”冲击之下,哈尔滨亚锦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决赛过程虚惊一场,但好歹保证了在雅典有一席之地。亚锦赛后,老蒋对奥运会跃跃欲试,但篮管中心没有给任何消息,直到过完新年,哈里斯和尤纳斯空降北京,原来要请洋帅了。至今老蒋对此仍然耿耿于怀,以至于今年男篮主帅搞竞聘,有人提名老蒋,他一笑置之。
在老蒋看来,“下课”总得有个说法,尽管在球迷眼中他不是“下课”。但在程序上,老蒋和王非经历了相同的过程,可是一败一胜,心理感受完全不同。2004年以后,宫鲁鸣把这个过程又经历了一遍。在雅典,宫帅的女篮国家队大失水准,输给新西兰队,归国后他一直等着篮管中心的一纸“下课令”,但“下课令”像楼上的第二只靴子那样迟迟未到。宫鲁鸣说,他一直以为总得有个说法,实际上没有说法,也没有人通知他,直到马赫来了,他才知道“下课”。宫鲁鸣为什么在男篮竞聘时“闪”了?这是原因之一。
郭士强是不是“下课”,也得到明年开春才会有答案。在这之前,他有“斯坦科维奇杯”,然后全队解散,联赛开始。郭士强对国家队现状已经无可奈何,他为难的是辽宁队的帅位悬而未决,盼盼已经和立陶宛教练草签了合同。这意味着如果“下课”,在未来一年内他将失业,除非得到另一家俱乐部垂青。王非也经历过相同的境遇,从釜山回来后,国家队悬而未决,八一队回不去,于是在中央台评球,直到2005年才应新疆之邀重出江湖。
“斯杯”并不是郭士强“复读”的一次考试,没有检验价值,却可能是郭士强最好的缓冲地带。如果亚锦赛圆满完成任务,“斯杯”就是可有可无的走秀,但男篮“将帅失和”的说法甚嚣尘上,于是“斯杯”变成一项惩罚性的比赛,好比训练时罚球不中罚仰卧起坐。“斯杯”打好不会减轻郭士强的罪责,但如果打不好,那就真完了。
对郭士强的批判,由技战术不当延伸至将帅失和,现在已经追溯到他的上任,仿佛是篮管中心偏爱郭士强,所以量身打造了选帅标准。事实上,北京奥运会后体育总局设计了未来四年的规划,其中培养本土年轻教练是重要内容,洋帅一个个交出奥运会项目的兵权。男足选中了高洪波,女排由蔡斌取代陈忠和,男篮是郭士强。这三个人的上任背景没有区别,都是年富力强,人缘不错,未来有三年发展空间。高洪波的男足与新加坡踢平,与马来西亚国奥队踢平;蔡斌的女排输给日本队,大奖赛总决赛首战输给荷兰。这些教练都没有听到“下课”声,惟独郭士强时运不济。
是不是“下课”,篮管中心说了不算,总局说了算。总局做了决定,没有人会知道,那是行政流程。根据过往历史,下课不下课不重要,总结经验教训最重要,而总结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直到下一任教练怎样产生,产生的是谁,我们才会知道郭士强是不是“下课”。而到那时候,郭士强是“留任”还是“下课”已经不重要,因为媒体追逐的总是新闻,不是旧闻。
更多篮球精彩内容,请看周一周四《篮球先锋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