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火箭警惕半路杀出小牛

(2009-04-10 14:35:09)
标签:

艾弗森

湖人

火箭

霍华德

篮网

姚明

易建联

詹姆斯

科比

体育

分类: 姚明和火箭

火箭警惕半路杀出小牛

诺天王近一个多月来手感奇佳,他和基德同时进

入季后赛状态,如果季后赛碰上火箭,必有恶战

 

 

想到了爵士,想到了马刺,想到了黄蜂和开拓者,却不一定想到小牛。在火箭最有希望突破首轮的第一年,小牛正如巨大的魅影,慢慢矗立在欲待破关的火箭面前。

 

小牛最近两战赢得势大力猛,对太阳拿下140分,解决了“追兵”,对爵士拿下130分,跨出了奔向第六的第一步。接下来小牛两战黄蜂,如果全胜,直接面对开拓者和马刺。季末小牛反弹的势头,在竞争激烈的西部仿佛投下一颗重磅炸弹,不管第一轮他们是否面对火箭,都将对首轮对阵产生极大影响。

 

本赛季西部的格局之所以扑朔迷离,有两大原因:第一,传统强队整体衰退,西部竞争水平不高;第二,重大伤病几乎袭击每一支球队,不确定因素太多。在这样的局面下,谁能保持原有的打法和核心阵容,谁就拥有季后赛优势,所以今年的主场优势并没有往年那样重要。

 

小牛在季末的最大变化,是老将基德和诺维茨基适时地进入季后赛状态。上赛季和本赛季前半段,小牛一直在为基德的风格困扰。基德擅长打快速的攻守转换,不适应半场挡拆,因为他本人不是个攻击型的控卫。进入4月,小牛队简化了基德和队友的配合手段,加快了反击速度,小牛的进攻效率明显增加。单以基德的助攻来看,他已经连续5场“10+”,平均12.8次,最高的一场对太阳助攻20次。这是基德整个赛季第一次连续5场助攻“10+”。

 

基德传球效率提高,和诺维茨基的状态也有很大关系。自从2月最后一战对雷霆拿下41分,诺天王已经连续21场得分“20+”,4月前4战的命中率高达62%,其中3场比赛“30+”。他的高得分并不意味着承担过多进攻任务,而是状态高涨的一种体现,所以打起来并不累。上一战对爵士,诺天王第三节一举攻下19分,然后坐着看完了第四节。他的投篮已经进入随心所欲的境界,一旦发现手感奇佳,便会连续出手,于是上演连续多球命中的好戏。

 

小牛队最令人恐惧之处,是他们过去的板凳深度又回来了。特里缺席了1月份大部分比赛,2月复出后,状态逐渐好转,从3月最后一战对森林狼开始,他在三分线外的投篮非常稳定,5场比赛34投17中,命中率高达五成。他无疑将是今年的“最佳第六人”,但板凳上并非只有特里一个。身高1米83的波多黎各人巴里亚已经连续3场“10+”,前锋辛格尔顿最近也受到重用,已经连续两战“10+”,并都抢到6个篮板球。

 

在某种程度上,小牛有点像稳居第二的掘金。两队都有经验老辣的控卫,都有内外兼备的投手型前锋,都讲究高速度的攻守转换,而且在三分线外一个特里一个史密斯均来自板凳。这两支进攻型的队伍如果能在首轮相碰,场面一定好看,但过早火并十分可惜。所以小牛的目标是尽量往前赶,赶不上马刺和开拓者,也想升至第六,本赛季小牛曾在客场攻占休斯敦。

 

火箭今年第一次击败小牛,是在季初第二场,当时姚麦都在,姚明拿下30分和13个篮板,内线优势十分明显,但这也是火箭对小牛的惟一优势。那一战诺维茨基和霍华德联手攻下64分,第六人特里虽然命中率低,但也拿到15分。火箭再战小牛,休斯敦被攻陷,姚明本年度缺阵4场,那就是其中之一,最后输了10分。两队第三次交手是在全明星周末后的第二场,姚明22分,诺天王18投4中只得9分。那也是阿尔斯通被换至魔术后的第一战,布鲁克斯投进关键三分球,但他让身高相同的巴里亚攻下26分,那天也正值特里养伤休战。

 

火箭和小牛的第四战被安排在季末最后一场,届时两军是否全力出战,要视当时的排名而定。按目前排名的紧张程度,估计姚明和诺天王都没有休战调整的机会。由于排名更替频繁,火箭名次忽起忽落,大家在关注季后赛首轮对手时,都过分强调了爵士的可怕,看低了开拓者和黄蜂,忽略了小牛的存在。其实小牛也曾让火箭止步于首轮,那是在2005年,姚麦携手第一季。至今很多老火箭迷都记得第七战火箭惨败40分的场面,如果说爵士两次首轮淘汰火箭只是不让你进第二轮,那么小牛不仅没让你进第二轮,还在生死战大大羞辱了火箭。

 

双方以现在的阵容,人马整齐,板凳上不缺人,还没有交过手,所以最后一战非常耐人寻味。如果真的在首轮碰上,希望火箭不要猝不及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