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姚明奥运会男篮篮球苏群 |
分类: 北京奥运会 |
如果不是明年的奥运会,中国男篮不会组建两支“国”字号的球队。
如果不是明年的奥运会,中国男篮不会派二队参加日本的亚锦赛。
如果不是明年的奥运会,中国男篮不会派杂牌军参加曼谷的大运会。
原本由一支队伍参加的诸多比赛,现在变成“多兵种”、“多兵团”作战,中国男篮在2007年的奥运大潮中第一次做了全方位展示。结果在日本大败,在曼谷大败,中国一队在没有姚明的热身赛中找不着北。
感谢北京奥运会,让中国篮球有这么好的时机彻底展现自己的家底。中国体育都是“要面子”的体育,不到万不得已,不甘心如此“裸奔”。为了北京奥运会,中国篮球在三年前就开始做功课,在每年一次的男篮正选名单之外,第一次推出“奥运备战大名单”,其中既有正选主将,又有各队的可用之材。其实“大名单”毫无实际举措,只是提醒入选者刻苦训练,随时应征。这样的“大名单”实行了两年,在2007年演变为“一队”和“二队”,两队之间设了一部“电梯”,可上可下。
而往年的亚锦赛必是最优者参加,因为有任务;世界大运会也不放过,因为要面子。2001年在北京的大运会有姚明、巴特尔和王治郅,这是除了2000年奥运会之外,“移动长城”惟一齐聚的世界大赛,而且拿了第二。那时候中国男篮“世界第八”的称号已经拿了七年,五年之前又一次当了“世界第八”。中国篮球远远强于足球,这种心理优势和面子优势十几年来从未失去。如果没有北京奥运会,以及随之而来的备战任务,中国篮球究竟有多少家底,可能永远是个谜。
为了保证“一队”有足够的精力备战奥运会,没有任务的亚锦赛机会给了“二队”,加上正在养伤的姚明、杜锋和陈江华,“国”字号男篮实际上是30人。大运会名单中,谷立业和韩硕参加过日本亚锦赛,解立彬曾进过国家队,曹振华进过国青队,杨超进过“二队”,主力多半带着“国”字号的大运队却在曼谷输给立陶宛62分。
在这之前,“二队”在日本输给菲律宾,又输给菲律宾。
姚明已经成了世界顶级中锋,在他之下中国篮球先是三流,后是四流。如果没有2007年夏天的备战,就没有这么赤裸裸的展示。通常一个国家的青年队、二队,都是后备人才的培养基,每一次世青赛都能预现未来的顶级球星。然而中国篮球在2007年展现的人才库,有没有姚明第二?有没有王治郅第二?有没有易建联第二?
后备的匮乏,已经给2008年奥运会后的中国篮球投下巨大阴影。到时候,姚明不会每年夏天都归队参加国家队比赛,世锦赛、奥运会、亚锦赛、亚运会也都失去明确的政治任务,CBA面临真正的职业化挑战,中国篮球到那时候才真正进入找不着北的时代。
中国篮球,在2007年奥运的春风里,一丝不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