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篮球传媒 |
本来,在坛子里议论解说,我是从不跟的,因为说到杨健,我说几句。
杨健,1998年他参加雪碧大奖赛就认识了。决赛他没有得奖,原本是北京赛区第一名。后来,他在天津台实习,我和大徐应米利奇之邀去过几次,感觉那时候他没有摸着门。他很上进,好学,有一次从天津回来的火车上,我们谈了很久,他困惑这一行的门道,我不是这一行的,帮不了什么,但我说到一些基本的东西,那就是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困惑,不要放弃,要从小事做起,英语、篮球、写作,等等。
再碰到杨健的时候,他已经在中央台了。他和于嘉一起进了中央台,两个小孩,一夜之间我感觉他们变成了大人。他们很懂事,也很认真,我觉得无论做什么,认真最重要。
在中央台,和大徐、张卫平、孙正平、于嘉都合作过,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点。杨健和于嘉,我认为他们对比赛的态度非常认真,每个人都在赛前做充分的准备。于嘉有一个本子,他说,要把它写满,那是每场比赛前的准备。杨健没有说,但我发现他也有一个写得密密麻麻的本子。我反倒不如他们,我每场比赛前用两张纸,说完了扔掉。
杨健喜欢篮球,每周打三四场,他很单纯,为人简单,我认为说球也很到位。赛前他有充分的准备,8点的比赛,头天晚上已经准备好,第二天早上5点起床再准备一次,把最新的资料备好。解说员有口误是正常的,我认为最重要是在态度。
奥运会杨健第一次出国。这次奥运会中央台兵力充足,但仍然不能满足这么长时间转播的需要,杨健作为小字辈,时常被派去解说一些偏远的项目,但我看他的射击等项目,依然是用对篮球的态度准备的,风格也很到位。射击要求安静,他很对路。当初在火车上我说,不要因为周围有什么不利就有牢骚,你准备你自己的,就像当初《海外文摘》副主编练性乾在我们班上课时说的,不要总是抱怨没有机会,当机会来临的时候,你又抓不住。我认为杨健很领悟练老师说的道理。
机会在刘翔决赛那天。孙正平很提携年轻的解说,当杨健窝了整整一届奥运会时,他的机会来了,孙正平安排他解说刘翔的决赛。大家可能听过那天的比赛,他的准备非常充分,短短的13秒钟,他有翔实的资料,对刘翔也很了解,解说的时候无论启动、中程、冲刺,语言的运用、激情的释放都很到位,那天我认识了一个全新的杨健。
但杨健终究是喜欢篮球的,他的世界还在篮球这个领域。这半年来,我感觉到他的认真,这是最可贵的。说到火箭和小牛,其实每个人都从自己喜恶的立场来评判,这不要紧,这是球迷的权利,我相信杨健会读到大家的评论,他会做得更好,也希望大家给他一个空间成长。
给别人一次机会,也是给自己一次机会。
前一篇:关于定力
后一篇:再提“打死我也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