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网络媒体PK传统报纸媒体

(2006-03-02 13:36:19)
分类: 营销实践
  美国北卡州立大学教授菲利普.迈尔写了一本书《正在消失的报纸》,预测报纸将在2044年消失。
    2005年,中国报业与汽车、彩电、炼油等一起陷入全行业亏损。全中国报业总资产约1100亿,实际广告收入不到300亿,增长率7%,税后利润总额约仅20亿左右.
    但在互联网一日千里的发展势头下,报业须大大缩短折旧期,如此,全行业利润应为负值。
    2005年也将作为中国报业步入衰老期的“拐点”年份而载入文化发展史。

网络已初步整合了报业

  目前在中国,30岁以下人士已不怎么看报,有些年轻人上网娱乐费占到年收入的1/15。未来中国的网民数量每3年左右即可翻番,2007年可达2亿,2010年将超过4亿。“网络原住民”(25岁以下人群)的队伍在壮大,上网者的年龄范围也在扩大。此发展势头使笔者深信,报业的危机具有长期性。
  实际上,这几年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已顺利完成了对报纸的第一轮内容整合,并大大压缩了所有传统媒体的市场空间。所有的报纸无不争相触网,否则,就会被认为没有影响力。
  据业内人士称,报纸一直“毫无保留地向网络供奉所有的内容资源。一张综合性报纸的采编经费每年高达几千万,但全部新闻信息交给门户网站,得到的报酬不过区区几万元。网络媒体正是借助于体制优势、先进技术、资本实力甚至是政策限制所造就的低成本运作模式,成就了其强势地位,而报纸则沦落为网络的廉价打工者。
  曾几何时,中国内地报纸还被称为“暴利行业”,引得业外资本纷纷以各种方式投入。2003年,报业的日子还很好过,一线报业集团的税后利润都超过亿元。但自2004年起,行业利润被纸浆涨价因素吃掉大半,有些集团虽实现20多亿的总收入,但净资产回报率已跌到3%左右,很多报社陷入亏损边缘。

“报业产业化”内涵已变

  2005年受地产广告流失等冲击,全国报业突遇严冬。8月香港上市的北青传媒公布上半年税后利润为17万。笔者判断,此数字实际上意味着经营亏损。
  虽然地方小报的业绩有一定的增长,但几十家小报业绩的上升往往不抵一家大中型报业集团的滑坡。2006年全球纸浆价格虽会回调,报业利润将会转正,但广告商和优质读者也将进一步离报纸而去。未来15年内,报业走势以及转型的漫长与痛苦,将出乎业内大多数人的预料之外。
  中国报业广告收入中,40%来自房地产,25%依赖医药业。分类广告收入占都市报广告总收入比例达25%。自今年起,京沪等地房价将继续下滑,而国家对医疗药品广告的管制日趋严格。同时,电信宽带的投资力度会进一步加大,电脑价格将持续下降。
  随着越来越多的社会消费主力(18-45岁人士)流连于网上,品牌广告和分类广告势必蜂拥而入,数年内网络将呈爆炸式发展,即年均增长40%以上。
  据说将来可能长期生存的三种报纸是社区类报纸、免费报纸及“以刊登解释性报道为主的报纸”(深度挖掘事件,有独到思想观点)。然而,随着读者的老龄化,报纸的财务状况将越来越脆弱。15年之后,当整个报纸工业丧失了简单再生产能力之时,营利性报纸即告消失,尽管还有大约一代人的读者群体(50-80岁)。那时的报纸,可能会带有很强的公益色彩。

广播电视业应未雨绸缪

  面对报业颓势,跨国传媒公司通常采取一些技术性对策,如网络赢利模式、采编营销改革等。但中国报业最急需的,却是观念和体制层面的改革创新,其挑战性要高得多。另外,中国的传统媒体还要致力于促进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以有效维护自身利益。
  人类正在进入信息社会,各个产业都将发生根本变化。在中国,从事报业(及杂志业、广播电视业)一直是一种特许权,但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今天,网络媒体作为“产业替代者”甚至“产业终结者”,实际上已打破了行政垄断格局。网络越普及,行政垄断的特许权就越贬值。
  诚如北京某报主管所言,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报纸的竞争,本质上既是新旧媒体和新旧技术的竞争,也是大小资本的竞争,更是新旧体制的竞争。在这种全方位的竞争中,一切传统媒体的胜算几乎不存在。
  报业今天的困难,其中有些必将降临广播电视业,而且时间不会太远。例如,二者都面对越来越激烈的来自于业内外的直接或间接竞争,而一切竞争的结局必然是寡头垄断,少数几个人入围,大多数人出局(有趣的是,数字报业正在使报业影像化,与电视直接形成竞争)。
  又如,广播电视同样在遭遇受众老龄化导致广告价值下跌。还有,与报纸相比,电视频道的“同质化”有过之而无不及。此外,对于网络媒体已创新的许多高效商业模式,多数传统媒体人士要么闻所未闻,要么了解甚少、一知半解,还在以多年不变的落后生产方式进行市场竞争。
  可见,如不想坐以待毙,任何传统媒体都必须适应数字化生存。这一过程必须伴随着观念理念、管理体制及运营机制的深度革命,而不是简单地改变某一两道工序,或者调整个别管理者。广播电视业人士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放下“主流媒体”的架子,去了解和熟悉互联网,从中创造性地发掘出未来的机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