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研工作是学校发展之本
(2008-09-10 18:52:41)
标签:
教科研学校发展教育 |
分类: 教育长廊 |
教科研工作是学校发展之本
文/李海林
一、树立教研兴校的理念是学校发展的基础。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课程改革的深化,“科研兴校”已经发展成为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一种潮流,教育科研在中小学教育工作中的地位日益突出,“科研兴校”理念日益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同和接受,“向教育科研要质量,靠教育科研上台阶”已逐步成为人们的共识,教育科研已经成为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当前实施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是深层次的改革,牵涉到教师、学生、家长、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科研部门等社会方方面面,对中小学管理、教育教学等全方位的工作造成了深刻的影响,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要树立“科研兴校”的理念,进行教育创新,以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学校教科研工作要更好的发挥前瞻性、先导性的作用,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为新课程改革服务,为学校改革发展服务。
领导重视是落实“科研兴校”理念,搞好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有力保证。事实证明,教育科研如果得不到领导的支持是很难开展的。且不说开展科研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如果领导整天用考分来压学生,用升学率来评老师,教育科研就难以开展起来。一位校长说得好:“通过教育科研的实践,有助于学校在更广阔的视野中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师搞教科研,既能广泛地了解各方面的信息,活跃他们的思维,提升原有的经验,又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学校教育科研能达到兴教、兴校、兴师的作用。” 为此,学校要始终将教育科研工作摆在学校发展的先导位置,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学校每学年每学期工作计划。
二、抓好过程管理是搞好学校教科研活动的中心工作。
管理出效益,管理出质量。教育科研工作必须有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管理场”,使所需管理的项目(包括人员、课题、时间、信息等)一进入这个“场”,就能运转自如,“低耗高效”,为此,要注重做好以下工作:
1.
组织制度管理
构建教育科研组织,形成教育科研网络,有利于科研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学校教科研工作要得以顺利开展,首先要构建教育科研组织,形成教育科研网络。现在许多学校把学校教科研工作独立出来,成立了教科研组、教科研室或教科研处,学校形成“校长——主管教学(教研)副校长——教科研处(室)——教研组长——学科组长——教师”这样的教研网络。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聘请兼职教研员。在制度层面确立了教科研的地位,就为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校必须建章立制,用制度把教科研处(室)的职责、权限、目标、任务等明确下来,如制订《教科研室(处)工作职责》、《教科研室(处)主任工作职责》、《教科研室(处)工作人员职责》、《(兼职)教研员工作职责》、《教研组长工作职责》、《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管理条例》、《教研组学习制度》等一系列制度。
2. 教师科研管理。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兴校之本。要针对学校开展教科研工作的实际情况,认真搞好学习活动和教研活动。要建立教师教科研管理档案,使学校教科研工作有序和持续的发展。教科研工作应该统筹安排,要和学校教学工作紧密结合,使教科研工作具有实效性。
3.
科研成果管理。
科研成果管理,包括课题研究成果的总结、课题研究完成后对课题的认定、验收、推广及教师科研考核管理。加强科研成果管理有利于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促进教育科研向更高层次发展,同时也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转化。
三、选好课题是搞好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关键。
课题研究对总结推广学校教育教学成果,提高教师能力,提升学校办学层次有着重要作用。而如何选好课题是关系到教育科研能否顺利进行并取得成果的关键。学校科研课题应以应用研究为主,微观研究为主,行动研究为主,特别是与自己的工作相联系的各学科教学研究或专题研究,脚踏实地地解决教育教学中碰到的实际问题,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教育教学的实践服务。要十分重视选题工作,选题时,善于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寻找合适的切入口,选优势项目或疑难问题,注意面向教育教学实际,即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与矛盾,而不是盲目追求标新立异,别出心裁。能理性地认识自身教育的经验和长处,以及研究能力强弱,掌握选题的适宜性。还要求教师掌握国内外已有的相关成果,虚心学习、吸收、借鉴,尽量减少低层次的重复性研究。根据这样的原则,学校教育科研的选题应把重点放在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上,为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服务。选择确定课题要紧紧围绕以下四个要点进行:
一是课堂教改的需要。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一线教师搞教育科研要降低重心,要把重心放在课堂教学上。课堂上,学生的独立性、主体性、创造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课堂效率提高了,学生素质也就能提高。
二是针对本校实际并富有实用性。脱离学校的发展,脱离学校的实际而搞的课题是没有生命力的,选题必须仔细分析学校的内外部条件。
三是课题研究要有新的创意和突破。在组织学校整体改革中,把事关学校发展的总课题分解成若干个子课题,以总课题统帅子课题,便于形成科研合力,便于发挥群体中各人的特长,集中优势,攻克难关。一旦出成果,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又都会主动将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中,科研成果的效值因此而扩大,收到的是整体大于个体之和的效果。
四是课题研究要具有可操作性。一是课题研究的方法要具有可操作性,才能使课题研究顺利进行,二是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要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四、搞好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既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新课程改革的迫切要求。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应该是学校教科研工作的重点,而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是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校本教研应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校本教研必须以学校发展为本”,强调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围绕学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工作,为学校的教育发展服务。第二层含义是:“校本教研必须以教师发展为本”,必须确立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人,通过校本研究来培养教师、提高教师素质,为教师的自我发展、价值实现服务。第三层含义是:“校本教研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是培养人、发展人的事业,校本教研要研究学生,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尤其要解决学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要有针对性,讲求实效性,反对形式主义。
校本教研工作要紧紧围绕“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个要素开展,在充分发挥各自作用的同时,注重相互间的整合,推动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建设向纵深发展。
教师的成长固然离不开岗前培训和脱产培训,更重要的是离不开在岗培训,在参与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地去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不断地变革教学方式,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实现专业水平的提高,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实现真正的成长。只有教师本人在教学实践活动之后及时地进行反思,总结其得失,才可能在原有基础上得以提升。加强反思,提倡写下来,诸如教学札记、教学案例、教育故事、教学反思等,并注意理论上的提升。若能通过教学反思,再加以理论提升,那么学校教科研工作一定能得以快速发展。
同伴互助是教师专业发展的 “润滑剂”。同伴的合作交流,不仅仅只是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工作环境,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一个工作环境中,能与同伴们一起探讨教学问题,切磋教学技艺,相互取长补短,在合作交流中取得“双赢”。而集体备课给了教师们互相补充、交流学习的机会,提高了教研的效率和备课的质量。
教研员的专业引领是校本研究向纵深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许多学校都希望专业教研员的支持与指导。学校也可以充分利用科研院所等社会资源,同时充分发掘利用校内资源,有针对性的指导本校教师专业成长。
学校应多为教师提供机会参加各类教科研活动,如参加公开观摩课、赛教活动,加入教科研课题研究,撰写论文等。教师们只有参与到这些教科研活动中,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才能很快提高,从而能够利用教学一线的平台,将自身研究的成果付诸实施。而扎实有效的校本教研体制的构建无疑顺应了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满足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成为教师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失的阶梯。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学校的发展越来越走上内涵发展的轨道,学校教科研的作用将会日益突出,越来越成为学校发展的引领者和推动力,成为学校发展的灵魂和根本。可以说,中小学教科研蓬勃发展之时,就是基础教育成功之日。
(本文曾发表在2007年10月的《教师之友》上。)
祝老师们节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