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股市心理与人生 |
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不仅是管理层、券商及其营业部的事情,股民自我保护也十分重要。熊市如此,牛市亦如此。带着这个话题,记者本周访问了一些证券营业部的股民和业内人士。大家一致的看法是:中小投资者总体上为市场的弱势群体,亟需政府部门及管理层切实保护。但“市场有风险,买者自负”,是国内外共同的游戏规则,宏观政策的保护往往有限。因此,中小投资者必须清醒认识,新牛市中个人与机构的博弈是一场非对称性的“战争”,加强自我保护必不可少。
数据揭示大赢家
据证券时报信息部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证券交易印花税完成122亿元,同比增长515.9%,已经接近去年收入179亿元的7成。而今年头5个月股票总成交额15万亿,证券公司佣金收入662亿元,国库收入交易印花税300亿,两项共计近千亿元。
统计还显示,今年上半年,上证指数从2675.47点上涨到3820.7点,涨幅为42.8%,而在具可比数据的开放式基金中,有133只即超过6成的开放式基金同期的累计净值增长率超过43%。其中,华夏大盘精选、易方达深证100ETF的净值增长了一倍,累计净值增长率分别高达109.55%和106.55%。此外,中国保监会官方披露的数字显示,截至6月30日,上半年保险资金实现收益1374亿元,同比增长260%。
另一方面,中小投资者在“5·30”后,股票市值大幅缩水。据证券时报与民生证券深圳营业部联合调查监测分析,今年3月以来入市的新股民几乎都处于亏损状态,普通投资者股票市值一般缩水35%~60%。
从上述数据已经亮出的“底牌”分析,在这场前所未有、波澜壮阔的新牛市中,券商、基金、保险机构等机构可能是最大赢家,而中小投资者虽然对券商收益和政府印花税贡献最大,但许多股民仍可能成为一场博弈的大输家。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新牛市是一场非对称性的大博弈。
投资者诉说非对称性
在营业部,一些个人投资者认真反思了前段频繁失误的原因,并与机构大户比较,认为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七方面:
一是信息获取不对称。这是目前股市的头号“杀手”。在买入一只股票前,机构大户往往要立项调研,尽可能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相关信息;而散户买股票随意性很大,炒股跟风、听传闻、打探消息的占大多数。据一项调查显示,90%散户投资者买股票时,基本不看季报年报和公告。由此可见,两者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渠道以及对待信息的态度,是很不一样的。
股民王先生说,机构是主动获取信息,而我们散户往往被动接受信息,这就让虚假信息有机可乘。而在大牛市的条件下,虚假信息的产生、传播和影响的特征是不同于熊市的。如虚假信息的传播形式,开始从大众媒介(即新闻媒体)变成小众媒介。它向特定人群传播,采用QQ群、网站论坛、贴吧、博客、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虽然是针对特定人群传播,其造成的影响和危害不可低估。
股民们普遍认为,目前股票市场上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屡屡受侵,人为风险多于市场风险。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与市场及投资者的成熟程度有关,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股票市场信息披露存在不正常现象,投资者信息获取不对称,尤其是在机构与散户、大户与中小投资者之间。
二是专业水平不对称。机构投资者有一支专业水准队伍,还有专门的研究部门和宏观、行业分析师。而散户投资者很少有专业知识,大多数人缺乏股票投资常识,更没有技术分析能力,成熟的职业股民毕竟凤毛麟角。自称职业股民的陈先生说,前阶段,媒体导向似乎炒股不需要什么专业知识,人人都是“股神”,一个卖白菜的老太太炒股赚了多少多少万。这就算不是误导,至少是太片面。
三是资金结构不对称。机构大户资金一般来源单一、集中、庞大。而散户的资金数量很小,来源复杂。多数人是储蓄搬家到股市,不少资金是借贷、抵押来的。股民柴先生年初房产抵押贷款30万元入市,亏损额40%以上。他告诉记者,在还贷的压力和大跌的恐惧下,他终于在近日以几乎腰斩的价格出局。“我将长期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柴先生说,“资金来源对投资心理影响太大了。”
四是投资策略不对称。机构投资者除对央企战略性重组给予重视外,通常只秉持价值投资理念,选择绩优大盘蓝筹股、产品短缺、增长快的行业龙头股以及尚未挖掘的成长性股票,并进行资源配置,长期投资。而散户投资者一般没有固定的投资理念,偏好短线投机。
五是入市心态不对称。机构投资者入市心态较稳定,由于他们一般是中长线投资,而投资前做足“功课”,遇到大盘震荡,反而胸有成竹,处惊不变,甚至利用或制造震荡,调仓换股、收集筹码。而散户投资者往往心态不稳:大盘上涨,忘乎所以;大盘下跌,浮躁不安;大盘震荡,追涨杀跌。
六是操作时间不对称。许多股民反映,绝大多数散户投资者都是业余股民,加之大都是作短线,买进卖出选时很重要。“上班族”丁小姐说,每次跳水她正在上班,中午一点赶过去,比别人多亏了一截。尤其是6月以来的震荡市,上班族几乎无法操作。而作为长线投资的机构投资者,从操盘手到研究员分分秒秒盯着行情。
七是抗风险能力不对称。机构、基金不仅有较强的风险意识,而且有完善的抗风险机制和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他们有系统的操作程序和规定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应变方案,例如机构“抱团取暖”,参与重大战略决策、政策吹风会等等。而散户投资者往往各自为战,信息滞后,加之资金小,频繁操作,成本大,风险机率高。
各方建言股民自我保护
关于信息,深交所公司管理部日前透露,今年以来深市发布的针对股价异动的澄清公告约有102份,经上市公司承认市场传言部分属实的仅20份,占比不到两成,市场传言的真实性极低,有些消息甚至成为庄家用以欺骗散户、操纵股价的工具。为此,深交所专家建议股民,应把上市公司公告作为主要的信息来源,加以仔细阅读和分析,切莫根据传言进行逆向推理和任意猜测。
谈到入市心态,民生证券深圳营业部总经理张志民分析说,恐惧和贪婪是散户投资者自我保护的“硬伤”,治疗需要一个或几个疗程。也许市场是最好的医生,亏损是最好的老师,但那样代价太大。他建议营业部对刚入市的股民多开一些投资心理课。
对于当前的投资策略,老股民马姨提出以静制动的策略。她说,自己在今年5月21日以19.20元买了3500股海马股份。“5.30”以来,无论指数如何震荡,甚至该股最低跌到16.50元,她都捂着不动。该股终于在周四开始上涨,最高升至20.90元,马姨卖掉它,不但规避了这次大调整,还赚了几千块钱。她认为,散户也有自身优势。虽然资金小,但只要是闲钱,只要选好了股,就可以不动它。当前机构利用震荡,想把散户手里的好筹码震出来,她就是捂住不放,结果赢了。她还提醒,即使散户手里的低价题材股,跌了40-60%啦,也不能再杀跌了。保险资金都可以买ST股了,我们没理由把廉价筹码交出去!她认为,上班族更应该选好股,作长线投资。
老资格的证券从业人员方泉则认为,中小投资者终将跑赢大市。他说,机构投资者,尤其大的基金,几乎难以做波段操作,也就是选时对他们来说并不是很重要。所以机构投资者只能按他们的选股标准,去深挖一些他们认为长期安全、增长潜力大的品种。而散户在目前的震荡市中,可以进行撇开指数做个股的波段操作。更关键的是,我们处在新兴市场阶段,股民需要逐步走向成熟。对此,中小投资者应该充满信心。(汤亚平)
6月下旬以来,沪深股市急剧萎缩的成交量、大面积巨幅下挫的题材股,似乎将之前热血沸腾的牛市带进了迥然有别的冰雪世界。然而,从媒体报道来看,到目前为止,至少券商、基金、机构投资者等似乎受眼下剧烈调整的影响不大。或者可以说,眼下的“冰雪世界”,无非是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处境———他们在这次调整中很受伤。
而根据市场调整状况分析,我们发现,受伤的主要原因就是参与了低价股、题材股、概念股的炒作且没能功成身退,以致市值缩水大半。回顾历史,众所周知,短短十几年来,投资者炒作低价股而被坑也不是头一回了。问题是为什么这样的“戏”会周而复始,轮番上演呢?
在中小投资者看来,低价股有“价格优势”,区区几万元钱也能买进上万股,涨个一两毛钱,一个月的工资就挣回来了。这种思维定式是中小投资者接受低价股的心理基础。曾经几只“乌鸡变凤凰”而暴富的示范效应,更给人们竖起了炒作低价股的参照系。而大变革时期的经济、政策环境所产生的眼花缭乱的变化,又往往给低价股蒙上了一层令人遐想的神秘面纱,为低价股的未来建构了一幅令人憧憬的朦胧图景。如此这般,低价股的魅力是令人心醉的。当然,如果上述构想能遵循经济理性与法治精神,那么,买卖低价股就是一种积极、理性、有效的投资行为。然而,问题在于我们在上市公司的经济理性与证券市场的法治精神方面存在一些缺陷。
上市公司频密的大面积大规模的资产重组有可能使公司脱胎换骨,给证券市场注入新鲜活力,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这种频繁发生的事一定是既成体制的产物,它直接拷问我们的上市制度与企业体制,其修成正果的概率值得掂量。因此,就经济理性而言,在体制环境没有大变化的条件下,对低价股的资产重组抱太大期望本身就带有一厢情愿的“乌托邦”色彩。事实也表明,这些年来,我们可以扪心自问有几只“乌鸡”真正变成了“凤凰”?相反,又有多少投资者在追梦中损手断腿,一蹶不振?众所周知,股市的历史往往会重演,但我们不应忘记它常常以不同的方式重演。正是这种方式的多样性,使人眼花缭乱而迷失了方向。低价股的资产重组来来去去几多回,人们的期望没变,炒作的手法没变,最终公司的质地也没有多大变化,唯一变化的是股价以及因此而来的财富在不同投资者之间的分配。正是这种公开的分配活动具有巨大的经济功能,于是,股市就成了“角斗场”,投资成了炒作。超高的换手率、急剧变幻的市场人气,使我们这个市场的底气与原色一展无余。而法规的缺漏又从某种意义上放纵了市场,催生了市场畸形行为。
在这样的条件下,与机构投资者相比,中小投资者在知识、理念、信息、策略等方面所固有的特色,将自己置于完全被动的境地,因此,“受伤”似乎就成了必然,成了一种宿命。在上述四方面,除去投资者的主观因素,市场信息就成了投资成败的关键。而中小投资者在市场信息(包括政策信息、上市公司信息等)的获取、甄别等方面,天然不如机构投资者,这种与生俱来的弱势是一道屏障,隔绝了他们与市场的有机联系,让中小投资者在某种轨道上惯性般自转以致难以脱身。这也许就是我们常见的低价股炒作轮回的内在原因。(元一/证券时报)
前一篇:市民理财需小心馅饼变陷阱
后一篇:存款准备金率再上调0.5个百分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