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千三点后的下一个目标在哪里?

(2006-02-25 16:17:20)
分类: 大市综述
中金在线/股票编辑部  紫·梵心
  千三点后的下一个目标在哪里?

   本周大盘在千三点关口之下继续强势振荡整理,本周二上证综指回补了今年2月6日跳空上涨缺口1260点后止跌走稳,下档买盘支撑力度依然较强。自2月以来大盘的强势整理已达3周,在升势中的中途整理也算较为充分。

  上证综指去年4月以来形成了大双底的形态。该大双底形态第一个底部区以去年6月6日998点、7月12日1004点两低点为代表,第二个底部区以去年10月下旬至12月初在1070点上下多次探出的低点为代表,颈线位为去年9月20日高点1223点,上证综指今年1月中旬向上突破颈线位,这样,一个较为明显的中级底部得到形成,按其量度涨幅,后市至少要涨到1400点以上。

  尽管目前大盘在上证综指1300点地带受压,但大双底量度涨幅尚未完成,因而估计经过近期的强势整理后,大盘仍有向上突破千三点挑战1400点以上的机会。而近三周的强势整理可视为对大双底形态颈线位1223点的回抽,本周二最低跌至1256点回补了1260点跳空缺口,回抽双底形态颈线基本上已完成,回抽的幅度不大正说明去年6月以来的底部构筑较为扎实,而本轮行情已演化为中级的上升行情。

  上周上证综指半年线上破年线形成“黄金交叉”后,本周各中长期均线形成了明显的多头排列,这是一个中长期进一步加仓的信号,并奠定了至少中期以上的涨势基础,可以说目前仍是中长期升浪的起步阶段。

  正如之前本栏所指出,2006年春节前后为循环周期的交汇点,结果形成了近几周阶段性转折的强势整理行情,而下一个时间周期转折点在3月6日至10日(第504周,37周的13.618倍)前后。目前已接近该时间周期转折点,因而不排除短期或3月初大盘结束强势整理局面向上突破1300点,或2月底3月初先假向上突破,然后再回抽后真正向上突破。

  从未来的上档压力看,上证综指长期下降趋势的压力位,即1999年5月1047点、 2003年11月1307点两底部连线(1997年至2004年的长期上升支撑线),与2001年6月2245点、2004年4月1783点两顶部连成的长期下降趋势线,在今年3月下旬前后交汇于1460点上下。其是牛熊分界线,该压力不容忽视,其不排除是第一阶段上升波的阶段性高点。同时,该点位也基本完成了上述大双底的量度涨幅。如果该压力区经过阶段性的整理后最终得到上破,则行情的反弹性质将转化为反转性上升的性质,如是,上证综指则可挑战1750点压力关。(广东科德)

  突破1300点的条件逐步具备

   周五两市呈现震荡上扬态势,上证综指在短暂回探5天线后逐级上攻,再次形成冲击1300点整数关口的局面。成交量未出现明显放大,市场参与气氛略显谨慎。盘中银行地产、中小企业板等板块表现相对活跃。

  消息面方面,证监会有关负责人近日透露,证监会已集中力量对新会计准则中的主要条款进行研究,并考虑要求上市公司在2006年年报中披露新旧准则对照表。新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和部分监管措施也将作相应调整,目前,证监会各个部门正联合交易所着手进行有关规定的修订。新会计准则的发布对上市公司报表的编制存在不小的影响,特别是新旧准则下业绩数据可能出现波动,从而对股价和市场形成冲击,目前需要一个逐步消化和认识的过程。

  大势方面,上证综指近期总体维持在1300点下方震荡蓄势的过程,随着周二将此前的跳空缺口完全回补,影响市场进一步做多的不利因素得到消除。从技术上看,目前股指自1250点附近有再次形成上升通道的迹象,同时30日、20日均线已经向上逐步逼近5日、10日均线,为股指突破1300点区域进一步提供技术面支持。尽管近期有关新股发行和再融资的消息也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市场热情,但股改进入冲刺阶段和两会即将召开都对市场形成总体政策利多预期。综合来看,经过近期的充分震荡调整,目前对1300点区域形成突破的条件开始逐步具备,行情有望向纵深发展,

  热点方面,近期市场短暂性活跃的板块较多,3G板块、ST板块、水泥、农业、汽车等均有一定表现,总体上体现出反弹和补涨的特征,对市场人气和股指的带动作用相对有限。银行板块、地产板块等盘中形成持续性上扬趋势,尽管目前走势较为温和,但对市场的支持带动作用开始明显的体现出来,其主流性热点的潜力有望得到各方的进一步认同,这对盘中集中性热点的转化和行情的进一步深化具有重要的影响,值得继续密切关注。(闽发证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