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期货,历来大牛大熊股及其它 |
财经时报 |
中国政府牵头打压糖价的连环行动并未获得预期效果,糖价不降反升。在此背后,又是中国的老对手国际基金在作怪。国际基金的操纵市场行为,已经使得中国试图获取糖价定价权的努力受挫。 1月16日,华商储备商品管理中心继1月5日竞卖9.2万吨国储糖后,再次竞卖了同等数量的糖。此前,中国发改委希望通过这种调控行为,抑制糖价的升势。 纽约原糖期货价自2005年11月以来,一度攀升到1995年以来的最高点,目前,纽约糖价已经上涨了73%;伦敦白糖期货价也冲上了10年来的最高点;同样,中国国内糖的主要产销区价格在大幅上涨,至1月18日,郑州白糖期货连创三个新高,最高达到5018元/吨。 连续两次拍卖国储糖,中国政府的目的是打压糖价,但更为深刻的原因是——策应中国推出的白糖期货。不少人士期望通过期货品种的完善,逐渐争取到中国作为全球第三大产糖国和消费国相应的话语权。 然而事与愿违,预期中的结果并没有出现,国储糖竞卖进一步促使糖价上扬。这种市场反应无疑为中国获取定价权增添了难度。对于大宗商品大买家的中国而言,要想获取全球定价权,显然需要更为有力的武器和方法。 18.4万吨糖 商务部在2005年12月29日发布公告称,为了平抑糖价,决定以竞卖形式投放18.4万吨国家储备糖,分两次竞拍,并规定其竞卖底价为每吨3800元人民币。 第一次竞卖是在1月5日,竞卖数量为9.2万吨国储糖。按照规定,起拍价为每吨3800元,但最终结果是,竞卖提前两个半小时以4557.9元的均价被“抢拍一空”。此前的一天,国内糖价高涨了60%。 业内认为,竞卖国储糖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1月6日的白糖期货在郑州商品交易所上市铺路。 白糖期货合约上市当天,主力合约0605较基准价大涨了541元每吨,最终收盘价达到每吨4741元。 第二次国储糖竞卖时间是1月16日。同样,9.2万吨国储糖当天顺利竞卖结束,价格创下历史新高。平均价格达到每吨4558.68元,最高竞拍价格达到每吨4740元新高,且连最低价都达到了4500元每吨。 高企的拍卖价促使了国内糖价进一步上涨。 1月16日第二次竞卖后,国内糖主要产销区的价格基本上涨了近百元,桂糖市场糖价全线涨停。与此同时,郑州白糖期货也在大涨,主力0605合约暴涨185元,以接近涨停的价格4833元每吨报收。至1月18日,郑糖连创三个新高,最高达到5018元/吨。 这些数字表明,中国打压糖价的努力以失败告终,两次成交价都高出竞卖底价约600多元。 国际炒家现身 分析师认为,两次竞卖“掷地无声”,基本反映了目前白糖市场供应现状:供不应求。 资料显示,当前广西等产区糖价都在每吨4500元以上,而销售区,比如华东、华南的价格更达每吨4800元。 更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国内糖价一直在受国际市场的影响。国内糖市价格受制于国际市场的现实不容置疑,从走势上看,国内期货价格与美盘的相关性非常高,外盘走高直接影响着国内糖市的价格。 而且,无论是第一次竞卖还是第二竞卖,或是白糖期货的上市之日,决定国际糖价的纽约期货交易所原糖期货、伦敦国际金融期货期权交易所的白砂糖期货,都提前领涨。 在业内看来,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基本面供不应求的形势,不能完全支撑国际糖价的飞速上涨。纽约原糖期货价2005年11月一度攀升到1995年以来的最高点;去年以来,纽约糖价已经上涨了73%;伦敦白糖期货价也冲上了10年来的最高点。 其中更多的因素,或许与国际基金的炒作有关。目前,国际基金的净多头持仓在国际白糖期货市场中创下了历史高位,占到整个持仓量的20%左右。 需重订战略 从现在的情况看,国际市场对中国糖价的影响力,并没有因为中国白糖期货的推出和中国政府的打压有所削弱。这表明,中国目前夺取大宗商品定价权的战略需要进一步修改。 此前,中国期货业界和政策制定者都将期货品种的健全,视为是夺取定价权的良方。 由于国际食糖市场是一个价格波动相对剧烈的市场,一旦形成良好的期货市场,并取得食糖国际贸易中的话语权,将可以为国内企业最大程度地降低食糖价格波动带来的冲击。 因此,无论是上市白糖期货合约的郑商所,还是相关的政府部门都对“获取话语权”直言不讳。 但是,中国现在已经是大宗商品的大买家,此时加速期市发展、争取定价权只能是“临阵磨枪”之举。业内认为,中国需要更为有力的武器和方法才能在定价权之战中获取一定的成功,而这,将考量政府各部门统筹行动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