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师园引静桥

标签:
网师园引静桥烟雨四月下江南 |
分类: 浙江旅游 |
从云岗向东走便来到了引静桥。这是苏州最小据说也是全国最小的石拱桥,名引静桥,俗称小拱桥,誉称袖珍小桥。游人过桥三步便成,所以又叫三步桥。桥长2.45米.宽0.92米,用花岩石砌筑,两侧配有石栏,东西各5个台阶,桥面中心有牡丹图案,架于池东南水涧之上,下设东台阶,是一个一平方米大小的篆体“寿”字,寓意走过小桥,健康长寿。此桥是南宋遗物,闸门上方有一块立石,上刻“待潮”篆字,暗喻只要小闸门一开,潮水便会汹涌入洞。水洞两侧嵌有宋代石刻“磐涧”二字,叠石不多,却造成源头深远,余意不尽的印象。园林中架桥以梁板式石桥为多平面自一二折至三四折不等贴水而过,既便于观赏睡莲又便于小中见大。网师园引静桥,由于拱桥与小涧、小水闸配合得体,当你立于桥头望小涧时,因桥小而不觉涧之小,于小涧望小桥时,又因涧小而同样不觉桥小。小拱桥架在水面边角,设置在河口上,是应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学原理,把它作为遥远的背景,象征生活中高大的通舫石拱桥与对岸隔水池相望。桥愈小,愈觉水面宽阔,拱桥架在河面上,还能起到分隔水面作用,达到中心水面与泉流藏引贯通的效果。一池绿水到此形成小洞婉蜒南去,流向深远,使池水有源头无尽之感。而小拱桥呼应的九曲桥,增大了游览路线的距离,延长了赏景时间,扩大了园林空间感。
引静桥是欣赏网师园中部山水主景区的最佳景点之一。古今造园必有水,网师园顾名思义,以水为主,该池名彩霞池,相传这池名是以南宋国主史正志之爱女的芳名而得名,并沿用至今。造园强调叠山理水,理水艺术直接影响造园的景观效果,现在园中主景就是这一池碧水,水面开阔约半亩,命意不在分割水面以增支流之深远而在聚而不分,故池面为方形,仅东南、西北角伸出水湾,所以有水乡漫澜的感觉。石拱小桥栏出水洞和水闸,西北伸出水湾平板曲桥隔出湾头水面,池水去来无踪,有水源不尽之意。过桥以后,水体空旷一片汪洋,以象征园主的江湖之思,体现了渔隐愿望和与世无争的生活情趣。小涧、小桥衬托出水池的宽广,这是小中见大的典型范例。小拱桥和平板曲桥把水体分成三个部分,而桥的本身一圆拱一低平,一大一小,又组成对景,其位置处于园中最长的对角线上,是一组绝妙的对比。桥一方面形成了别致的桥景,另一方面有分隔水面空间的功能。用桥分水似隔还连,水能通过桥孔展延出去,增加了水景的层次。彩霞池岸用黄石叠砌,上横下直,大小错落,形成各种洞窟窝凹,形如水口,有水广波延和源头不尽之意,石岸曲折错落;着重大体积组合,无平直刻板之弊病,沿地设置踏步石矶,踏步可拾级而下,浣手洗足,石矶可临水休息,观鱼戏水。鱼是园林中常见的动物景,这是受古代庄子、惠子濠上观鱼这一故事的影响,动物景对园林的点缀是多方面的,其最大特点是以动态的形象美和其它相对静止的景物形成强烈的动静对比,给园林带来勃勃生气。士大夫文人以山水禽鱼为知己、为情侣,正是中国文人刻意追求的天人合一、返朴归真的一种审美境界。彩霞池恰如一方天镜,将穹庐似的天宇一下子变成了无限伸展的浑圆世界。波平时,蓝天行云,高楼增层,廊而复廊,亭亭阁阁相映成趣。风乍起时,吹皱一池绿水,楼阁摇曳,云岗游移,曲桥飘飞,一幅活动的山水画轴展现在你眼前,天空水底连成一片,形成一个奇异的水下世界,让人心旷神恰,并使人联想起天上神仙府第。而当视线与水面夹角增大时,反射效果减弱,透过清澈的水又可以看到鱼儿的游动。水有动静之分,静态时,景色显出朴实、稳定、静谧的风貌,而动态时则呈现一种虚实变幻的美。彩霞池四周建筑紧凑,比例适度。池西曲廊高低起伏且有亭突出水面,池西水面狭窄处建东西向贴于水面的曲桥,池北轩、楼、柏、松参差配列,这是一组由亭、轩、楼、柏、矶、桥组成的错落有致的构图。池东虽是大片单调平直的高墙,但运用假漏窗、空亭、空廊,并在空墙前迭假山栽藤蔓,使景色简洁、自然。池南为轻巧水阁与浑厚假山配列。由于环池亭、台、榭、廊无不面水形成极为生动的不对称的均衡构图,是水院式闭合空间。为了突出水面平波浩渺的水乡气氛,临水而筑的亭阁廊楼都适当缩小了尺度。体型小巧轻盈,体量稍大一些的建筑或隐于山石后或远离池岸,不逼压水面,水中不植荷花不设岛,增强了水面的开阔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