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发改委制定“价改”蓝图,油气水电煤土地将大提价

(2006-12-26 21:22:24)
分类: 概念与主题
发改委制定“价改”蓝图,油气水电煤土地将大提价
 
由国家发改委价格司起草的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方案——《关于深化价格改革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意见》(简称《意见》),已获得发改委主任办公会议的原则通过,在继续征求地方意见后,即将上报国务院。如果获国务院同意,中国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将在2007年之后面临一场全面调整。

  按照这一方案,资源性产品价格的改革将从水、石油、电力、天然气、煤炭、土地等领域展开,并提高排污费、污水处理费和垃圾处理费的征收标准。整套方案的最大变化在于,把环境治理成本和资源枯竭后的退出成本计入上述产品的定价中——如果办法通过,意味着相关产品即将迎来一轮大提价。

  国家发改委一位相关负责人指出,这次改革方案的原则,一是促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让资源性产品价格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二是污染者付费,所有的企业、单位和居民,凡是排放污水的,需缴纳污水处理费;凡是产生垃圾的,要缴纳垃圾处理费;排放污染的要缴纳排污费。此外,考虑到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在实施的过程中将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发改委所制定的《意见》,勾勒了石油、天然气、水、电、煤炭和土地未来几年的价改蓝图。

石油与天然气首当其冲。明确提出,逐步将国产天然气价格提高到与国际价格接轨的水平,实现天然气价格与国际市场可替代能源价格接轨。同时,继续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择机开征燃油税。作为石油、天然气的配套改革,政府将用开征特别收益金、提高资源税等方式,将企业额外增加的部分收入上缴国库,专项用于对使用天然气的低收入群体和以天然气为燃料的出租车、城市公共交通的补贴。

  电力与煤炭价格改革的内容也逐渐明确。建立销售电价与上网电价联动机制的内容被明确提及。价格主管部门还将加快输配电价的改革步伐,进一步完善差别电价的政策。

  对于风力、地热、潮汐、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将按照成本加合理收益的原则定价,这样确定的定价原则显然要高出当地的标杆电价,而高出的部分将在全国销售电量中均摊。对于脱硫电价,也是按照成本补偿的原则给予加价。

  在煤炭价格上,新方案的主要思路是完善煤炭成本的构成,在成本中加入矿权取得成本、资源开采成本、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成本、安全生产成本以及资源枯竭后的退出成本。同时,设立矿山环境保证金和煤矿转产发展资金,征收办法是按煤炭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预留,专项用于矿山环境治理和资源枯竭后矿山转产。

  水价改革的重点则是提高污水处理费。此外,未来还将进行排污费、垃圾处理费、供热费等方面的价格改革,这些增加的费用都将最终体现在终端销售价中。为提高征收率,垃圾处理费还有可能与水费、电费、燃气费同时收取。

摘自 20061225日 [中国经济网]

 

 

另据消息:

  发改委放开煤炭价格,煤炭订货会改成视频会议,将在本周内召开

  全国煤炭订货会议从计划经济时期延续下来已几十年,被称为煤炭领域计划经济的恐龙,发改委终于对其做出彻底改革。1222日,煤炭和电力企业同时收到了发改委下发的《关于做好2007年跨省区煤炭产运需衔接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通知表示2007年将进一步改革跨省区煤炭产运需衔接工作,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煤炭市场体系。

自此重点电煤的特殊优惠政策彻底结束,煤炭价格完全放开。而据记者了解,今年发改委经过征求意见,最终将每年的全国煤炭订货会取消了,改成仅一天的视频会议,将在本周内召开。

电力企业喜忧参半

  在电力企业看来,《通知》体现了四个主要变化,首先是价格放开,政府不再制定价格范围;第二是运力供应不再分给煤炭,这使得电力企业将会少了很多运输方方面的牵制;第三是对电力企业来说增加了很多供应商,而以前电力只能去买政府规定范围内的煤炭供应方的煤;第四是不再召开集中大会,而用视频会议的方式,节约了大量的成本。

国家发改委在煤炭产运需衔接工作通知中明确提出,继续实施煤电联动的政策。

  20052月,国家发改委出台煤电联动政策,奠定了当前电价涨跌机制。政策规定,原则上以不少于6个月为一个煤电价格联动周期。若周期内平均煤价比前一周期变化幅度达到或超过5%,就可以相应调整电价;如变化幅度不到5%,则下一周期累计计算,直到累计变化幅度达到或超过5%,再调整电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