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司母戊鼎更名”对教育的三大启示

(2011-03-10 19:38:55)
标签:

司母戊鼎

教育

分类: 细品人生

    http://s8/middle/44e8361eg763657dc78d7&690
    最近有报道称:以后国宝级青铜器司母戊鼎将正式更名“后母戊鼎”。这种更名突然将中学历史所学的根深蒂固的历史知识体系一下推翻了。由此开始怀疑以前学的知识究竟有多少是不科学的。

    上学时,不断地背诵商朝是比较发达的,其中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成为与四大发明共同地位的被我辈津津乐道的东西,烂熟于心。突然,有学者认为这是不准确的,“司”应为“后”。我靠,那以前学的都不对,以前的时间都浪费了。

    该怎么看待这个打击:

    一是更名确实体现了科学的严谨,既然考证了“司”为“后”,那的确应该改,否则还要科学研究干什么。这样的修改也应该让学生知道、了解,树立他们的严谨性。

    二是科研应该和教学呼应互助,而不应该分离。殊不知历史当中还有多少“司母戊鼎”没有修改,既然是不科学的,那么在写历史书时就应该写上什么物品什么事件是有争论的,对这些“山寨物品”应该做一个全面核查。

    三是历史以及其他教学不应该再让孩子们去单纯背诵,殊不知如果孩子背了半天发现不对,会多么影响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应该教给孩子辨别真假的方法、科学研究的方法,让孩子真正做到自学。

    希望一个小小的“司改后”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

http://s9/middle/44e8361eg763657df75b8&690

附:

一直被称“司母戊鼎”

学术界对铭文提出新释意

国博官方表示青铜厅开展后——

青铜国宝月底更名“后母戊鼎”

3月底,位于国博新馆三层的青铜厅开展后,国宝级青铜器司母戊鼎将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

据悉,早在上世纪70年代,学术界变对这件青铜器的名称提出了新的考释,但因中小学课本的广泛宣传,它的原名流传更为广泛。

●网友热议

国宝姓“司”还是姓“后”?

近日,央视《新闻30分》主播在播报一条文物新闻时,将“司母戊鼎”念成“后母戊鼎”。不少网友发出疑问:小学课本里都有介绍的国宝究竟姓司还是姓后?

针对网友质疑,该栏目在官方微博中回应称,主播没有读错。

随后,记者登录国家博物馆官方网站发现,早在去年12月18日国博就曾作出回应。

网站上介绍,此鼎初始被定名时,专家释读其上铭文为“司母戊”。随着更多同时期青铜器被发现,目前专家多认为应当释读为“后母戊”。

由于中小学历史课本的广泛宣传,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等名称流传更为广泛。

在官网的藏品介绍中,名为“后母戊鼎”的青铜大方鼎确为教科书上的“司母戊鼎”。

●国博回应

国宝搬新家后将更名

学术界对这件青铜鼎是“司”是“后”的争议已经持续多年,由于后母戊鼎的名气远远没有司母戊鼎的名气大,所以一直难以改名。

对此,中国国家博物馆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这件国宝将入住国博青铜厅,入住“新家”的同时,它将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展品的标牌和解说词都将改为“后母戊鼎”。

3月底,青铜厅开展后,市民参观后母戊鼎时,会发现这件国博的镇馆之宝的标牌已经不再叫“司母戊鼎”。

●教委态度

教育部正在修订教材

上午,记者致电负责北京版中小学教材编写和出版的北京出版集团公司。总编室人员表示,他们已经知道此事,在教材修订的时候会考虑。教材的修改需要市教委等多部门协商。

市教委基础教育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修订都是由教育部相关部门来负责,目前教育部正在修订,如果涉及教材内容修改,教育部相关部门会考虑。

●背景资料

后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

据中国文物网记载,司母戊鼎是已知的中国古代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鼎腹内壁铸有铭文,旧说认为其表示该鼎为祭祀母戊而作。

20世纪70年代,学术界已对司母戊鼎的铭文提出了新的考释:将“司”改释为“后”。

因为商代的文字书体较自由,可以正书,也可以反书。“后”在这里表示墓主人的身份,在此处则以释“后”为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