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凤舞居烟趣 |
存在即乎有理。金庸武侠小说之所以屹立华人圈子里,几十年风靡不衰,除了它本身的武侠因素外,相比于古龙、梁羽生等武侠作家来说,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笔者认为,金庸小说里渗透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儒家之体仁厚爱,佛家之慈悲坚忍,道家之任性无为、潇洒遁世……“每一项都可能潜藏着有待发掘的丰厚内涵,足以发人深省,启迪人们去思考和研究。”金庸武侠小说虽然数量不多,但英华之著,其香弥远。若一一评述,一来时间紧迫,二来能力有限,所以本文的立足点界定在:《倚天屠龙记》中的庄子道家思想阐释。
关键词:倚天屠龙记 庄子 道家思想
正文:
金庸的笔下世界道尽人生真义,金庸的现实世界写尽人生传奇。读者数以亿计——持续时间之长——覆盖地域之广——读者文化跨度之大——超乎政治分歧之上——中国大陆最早的读者可能是谁?每一个读过、听过金庸小说的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喊出金庸的名字来。金庸小说伴随着几代人的成长,它所散发出的文学气息、艺术魅力培养了无数痴心于文学创作的年轻作家。
也有人批评金庸小说造就了文学界的滥俗,是下里巴人,甚至有人把金庸小说和“四大天王”、“成龙电影”、“琼瑶电视”并称为四大俗,甚至有人“初读金庸是一次很糟糕的体验”(王朔语),如此言语,颇见诸报端、网络。
存在即乎有理。金庸武侠小说之所以屹立华人圈子里,几十年风靡不衰,除了它本身的武侠因素外,相比于古龙、梁羽生之流来说,有着自己独特艺术魅力。笔者认为,金庸小说里渗透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儒家之体仁厚爱、佛家之慈悲坚忍、道家之任性无为、潇洒遁世……“每一项都可能潜藏着有待发掘的丰厚内涵,足以发人深省,启迪人们去思考和研究。”金庸武侠小说虽然数量不多,但是英华之著,其香弥远。若一一评述,一来时间紧迫,二来能力有限,所以本文的立足点界定在:《倚天屠龙记》中的庄子道家思想阐释。尽管范围限定之后,给行文和查阅资料带来了方便,但由于笔者自身水平所限,其间必定有诸多观点有待商榷,望方家斧正。
在所有的金庸武侠小说中,《倚天屠龙记》被金庸挚友、著名武侠作家倪匡先生“排在第六位”。这部小说被定为“射雕三部曲”中的第三部,主要内容是写明教教主张无忌从小到大所经历的一番遭遇以及通过数载江湖历练之后最终携心爱女子隐退江湖的故事。故事本身未能摆脱一般武侠小说的模式窠臼,但是作者真正要告诉人们的却并非这些表层化了的东西,而是扎根在作品字里行间、那些感人肺腑的真挚的人与人之间的故事。金庸在《倚天屠龙记》的后记中也谈到了他写作这部小说的目的,“事实上,这部书情感的重点不在男女之间的爱情,而是男子与男子间的情义,武当七侠兄弟般的感情,张三丰对张翠山、谢逊对张无忌父子般的挚爱。”
抛去情感说,本文着重阐释作品中的庄子道家思想。一部《庄子》承载了先秦文学的厚重,启迪了后世两千余年的文学创作。囿于本文篇幅,在此仅以点代面,列举数枚,聊作披露。
“万化参差谁信道,不与群芳同列”
春游浩荡,是年年寒食,梨花时节。白锦无纹香烂漫,玉树琼苞堆雪。静夜沉沉,浮光霭霭,冷浸溶溶月。人间天上,烂银霞照通彻。浑似姑射真人,天姿灵秀,意气殊高洁。万蕊参差谁信道,不与群芳同列。浩气清英,仙才卓荦,下土难分别。瑶台归去,洞天方看清绝。
见于《倚天屠龙记·第一回·天涯思君不可望》的这首《无俗念》,小说里说是“南宋末年一位武学名家,有道之士。此人姓丘,名处机,道号长春子”所作。这首《无俗念》词表面上赞颂的“似是梨花”,其实词中真意却是“赞誉一位身穿白衣的美貌少女,说她‘浑似姑射真人,天姿灵秀,意气殊高洁’,又说她‘浩气清英,仙才卓荦’,‘不与群芳同列’。词中所颂这美女,乃古墓派传人小龙女。她一生爱穿白衣,当真如风拂玉树,雪裹琼苞,兼之生性清冷,实当得起‘冷浸溶溶月’的形容,以‘无俗念’三字赠之,可说十分贴切。”而实际上丘处机这首《无俗念·灵虚宫梨花词》原作应为:
春游浩荡,是年年、寒食梨花时节。白锦无纹香烂漫,玉树琼葩堆雪。静夜沉沉,浮光霭霭,冷浸溶溶月。人间天上,烂银霞照通彻。 浑似姑射真人,天姿灵秀,意气舒高洁。万化参差谁信道,不与群芳同列。浩气清英,仙材卓荦,下土难分别。瑶台归去,洞天方看清绝。
在引用时,金庸将原词略作修改,以切合小说的意境。而“万化参差谁信道”句,更是于浩荡春景中独出机杼,由景入情,由情入道,浑然天成。“万化参差”中的万化原是说万物化生的道理,金庸改为“万蕊参差”,即以“蕊”表花,以梨花为仙人。其实丘处机原词的用意是由观赏梨花,从而想及万物化生之道。“万化参差谁信道,不与群芳同列”,正是作为道家信徒的邱处机所追求的“虚静境界”。
“虚静”说,最早源于老子《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的观点,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虚静”理论,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通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大宗师》)庄子认为只有达到虚静的境界,才能对客观世界有全面、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看来邱处机歌咏的小龙女正是那种达到虚静的“出世”者,才让道家的一派宗师如此仰慕,以至誓志“瑶台归去,洞天方看清绝”,要再入深山修炼了。
再回归到小说本文中去。作为《倚天屠龙记》的开篇中的引子,第一回 天涯思君不可望 引用这首词本意究竟为何?若单单赞美小龙女的超尘脱俗恐不尽然,笔者认为,作为开篇之词,它也预示着郭襄寻觅杨过夫妇不遇,以至“天涯海角,行踪无定”,最后终于顿彻顿悟,出世绝尘,创立峨嵋一派。
绝学弃知却不忘情的张三丰
庄子的道家思想是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和对现实社会的彻底超脱,他从齐物我、齐生死的观念出发,幻想出一个不受任何条件限制而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臆造出所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理想人格典型,声称“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于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他把无人无我、效法自然、毫无人间烟火气的所谓“真人”,奉为堪称道家垂范的“大宗师”。
《倚天屠龙记》中的武当掌门人张三丰就已经近乎“大宗师”的身份,江湖人士也一致尊称其为“张真人”。然而正是这样一个“活了一百岁,修炼了八十几年,胸怀空明,早已不萦万物”的道家理想境界的“大宗师”,却在人间亲情面前表现出了“入世”、“缘情”的人性的一面。《倚天屠龙记》第十回 百岁寿宴催肝肠:
一声清啸,衣袖略振,两扇板门便呀的一声开了。张三丰第一眼见到的不是别人,竟是十年来思念不已的张翠山。他一搓眼睛,还道是看错了。张翠山已扑在他怀里,声音呜咽,连叫:"师父!"心情激荡之下竟忘了跪拜。宋远桥等五人齐声欢叫:"师父大喜,五弟回来了!"张三丰活了一百岁,修炼了八十几年,胸怀空明,早已不萦万物,但和这七个弟子情若父子,陡然间见到张翠山,忍不住紧紧搂着他,欢喜得流下泪来。
“早已不萦万物”、超然世外的一代宗师,陡然间看到十年离别、亲如爱子的张翠山也忍不住“欢喜得流下泪来”。 在此,道家的“太上忘情”已经被抛在了人性的背后,而重新占据了人类本身的先天情感诉求。这似乎已经违背了道家所谓的修行论中“无人无我”、“出世无为”的思想,而深究之,则不难看出《庄子》所体现的处世观点。老子虽尚无为,但仍欲治天下,只不过倡导的是“无为而治”。而庄子变“无为”为“不为”,入于虚无状态,“无所用天下为”(《庄子·逍遥游》)。但是,和老子一样,庄子并未真正忘怀世事,而是心系天下,激愤慷慨之言还是有的,“方今之时,仅免刑焉”(《庄子·人间世》)。世事由情,庄子自然也就无可避免地置身其中。在《庄子·内篇·德充符第五》,庄子教人通过忘情来忘是非 :
有人之形,无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眇乎小哉,所以属于人也;熬乎大哉,独成其天。
惠子谓庄子曰:"人故无情乎?"庄子曰:"然。"惠子曰:"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得不谓之人?"惠子曰:"既谓之人,恶得无情?"庄子曰:"是非吾所谓情也。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惠子曰:"不益生,何以有其身?"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今子外乎子之神,劳乎子之精,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天选子之形,子以坚白鸣!"
依庄子的观点,无情之“无”不是表示没有,而是要忘。“忘其所不忘(无),此谓诚忘。”目的是“不以好恶内伤其身”,也就是要“常因自然”,即使对待生死也不例外。无情即忘情,但非忘一切情。它要忘的是因物的得失而起的悲喜之情,以及对死亡的恐惧。所谓齐物我,说到底就是“齐生死”。庄子之妻死后,他鼓盆而歌,其实并不是忘情结发妻子,而是以悲衬喜,“痛之痛者也”。
张三丰亦是如此。所以当张翠山向他禀告“不高而娶”、“娶的又是邪教女子”时,张三丰乍见爱徒、欣喜之下,反而比一般俗世父母开明多了:“那有甚么干系?只要媳妇儿人品不错,也就是了,便算她人品不好,到得咱们山上,难道不能潜移默化于她么?天鹰教又怎样了?翠山,为人第一不可胸襟太窄,千万别自居名门正派,把旁人都瞧得小了。这正邪两字,原本难分,正派弟子若是心术不正,便是邪徒,邪派中人只要一心向善,便是正人君子。”。小说此事娓娓道来,层层递进,更把这种《庄子》所隐喻的道家之情,叙述得生动感人之致。
“得意忘言” 用文学阐释武学
“得意忘言”是庄子对言义(及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看法。《庄子·外物》篇说:“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类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
而金庸先生却把原本文学理论中的“言不尽意”学说,引进到了武学中来,而且突破了一般武学范畴,反其道而行之。《倚天屠龙记》第二十四回 太极初传柔克刚:
(张三丰)当下站起身来,左手持剑,右手捏个剑法,双手成环,缓缓抬起,这起手式一展,跟着三环套月、大魁星、燕子抄水、左拦扫、右拦扫……一招招的演将下来,使到五十三式“指南针”,双手同时画圆,复成第五十四式“持剑归原”。张无忌不记招式,只是细看他剑招中“神在剑先、绵绵不绝”之意……
只听张三丰问道:“孩儿,你看清楚了没有?”张无忌道:“看清楚了。”张三丰道:“都记得了没有?”张无忌道:“已忘记了一小半。”张三丰道:“好,那也难为了你。你自己去想想罢。”张无忌低头默想。过了一会,张三丰问道:“现下怎样了?”张无忌道:“已忘记了一大半。”
周颠失声叫道:“糟糕!越来越忘记得多了。张真人,你这路剑法是很深奥,看一遍怎能记得?请你再使一遍给我们教主瞧瞧罢。”张三丰微笑道:“好,我再使一遍。”提剑出招,演将起来。众人只看了数招,心下大奇,原来第二次所使,和第一次使的竟然没一招相同。周颠叫道:“糟糕,糟糕!这可更加叫人胡涂啦。”张三丰画剑成圈,问道:“孩儿,怎样啦?”张无忌道:“还有三招没忘记。”张三丰点点头,放剑归座。张无忌在殿上缓缓踱了一个圈子,沉思半晌,又缓缓踱了半个圈子,抬起头来,满脸喜色,叫道:“这我可全忘了,忘得乾乾净净的了。”张三丰道:“不坏,不坏!忘得真快,你这就请八臂神剑指教罢!”说着将手中木剑递了给他。
从庄子的虚静说、物化说同样可窥见小说中这种武学的境界,如《庄子·人间世》中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心斋”、“坐忘”之后达到物我合一、与道同一的境界,人进入虚静状态后,也就抛弃了一切世俗干扰和心理的负担,就会忘掉一切(当然包括剑招),甚至忘掉了自己,不再受感官的束缚,进入庄子所谓的“大明”境界,从而做到“意随兴至”,练武练到这个境界,可以说是天下罕有其匹了。(待续)
后一篇:离愁渐远渐无穷 之真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