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芒砀山文物旅游区考察记

(2010-03-06 23:21:27)
标签:

游记

作业

旅游

分类: 我看我听

忽然翻起来,颇有感触。不像报告,倒像游记。

 

朝临孟诸上     忽见芒砀间

赤地忠已矣     白云长不远

时诸何复有     禾粟洪空白

     

这便是诗人高适游芒砀山时写下的诗句,现有今人复又钞了裱放在芒砀山文物区的展厅中,留给千万后人观仰,去从诗间游石芒砀。 

    在一望无垠,沃野千里的商都故地上,芒砀山一枝独秀,就象一颗璀璨的明珠一样耸立

着,俯瞰黄淮大平原。孕天地灵气且婀娜多姿的芒砀群山,位于豫鲁苏皖四省结合部,历属豫省永城市芒山镇。它雄踞市北,西傍京九,北枕陇海,东依京沪,山下有“欧亚大陆桥”霍连高速公路急驰而过,可谓四通八达之所,时时可迎天下来客。为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地利。 

    芒砀山主峰高150余米,是豫东制高点,芒山镇依山而建。而其他山峰分布四周:南有保安山,立山,西有夫子崖,黄土山等,北和东是磨山,余山,徐山,僖山等。13座山头被当地人冠以“十三仙女峰”的美称,紧紧环着芒山镇。其中尤以僖山最为险峻,远远观去,似一处危崖突兀而起,游人望而兴叹。

                      一 .    伟哉!历史足音

    虽生于斯,长于斯,亦常往芒砀山,知道山上有墓,墓中有宝,山上有碑,世人共仰……但有一天认认真真的来考察它,踏遍寸土,寻遍群山,我还是为这山,这山上的一切,那些标志着历史的东西镇住了。呆呆的,因为惊诧,历史太浓了;因为欣喜,历史太丰美了……

    芒砀山的名与美,旅游区的魅力主要缘于古风漾然的石墓、孤冢、故地、古碑四大块,也正是这不同时代的历史遗迹四物构架了中外少有的文物资源富集地,也为芒砀山带来了不少荣誉。而四者又如梅兰竹菊,各领风骚,令游者浩叹不已。

 

石墓、敦煌前之敦煌

    石墓指的是西汉梁王室墓群,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规模宏大,品位极高而著称于世。芒砀山汉墓群是西汉梁国国王刘武及其子孙(计有八代九王)的陵墓,现已发现18座,遍布芒砀群山。已经发掘八座,其余因规模很小或无发掘价值而没有进行发掘。已发掘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梁王刘武及王后、其子刘买之墓,位于保安山东麓,立山西侧,这也是保安山景区及至旅游区的最大卖点。在炎日西斜之际,笔者进入了墓区。

    刘武是刘邦之孙,谥孝,故亦被人称为梁孝王。其墓和其王后李氏之墓一块建在保安山东侧。从景区的北(南)山门顺着铺好的山路向南(北)走,可以望见通向两墓的石阶以及墓前的简介牌。沿着中间的一条拾级而上,就来到了墓前的梁王寝园,这是梁王死后为其祭祀和守陵的地方,可惜历经两千年风雨后,只余下回环交错石基,可以隐隐约约看出当年的情景。就是这被围栏圈着的遗墟,94年发掘时,被评为“九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在寝园南边向西看去,只见绿草青青的山坡凹进一处,幽幽的,有一石洞,上书“梁王墓”。墓是在山腹中斩山为廊,穿石作藏而成的,全长60米,宽30米,不知耗尽多少人力,物力。史载:三国时,曹操起事,引兵入永城,掘梁孝王刘武墓,得钱财无数而去。可见西汉初的昌盛。而由此后世所见的也仅有空空如也的石墓了。

寝园北去,路标指向李王后墓,未到墓前,便看到大堆的方石编了号遍地都是。笔者听工作人员讲,这些罕见的大石头都有几吨重,极为难得,不由想起长城下的那些巨石,心情有一点失落。方石中一条甬道通向墓门,我走到甬道上便看到了外观与梁王墓大致不差,却平添了不少气势的王后墓。墓前有一个石坑,据说是94—96年发掘时不小心挖出的,解说员笑着说:“这是古人为防盗墓特设的‘陷阱’。”坑的北侧是两个石室,叫做车马室,用来做什么可想而知的。走进墓,才感到和梁王墓一样的潮湿。墓中结构复杂,由三大墓道、两个甬道、回旋的走廊、东西宫、36个石室(诸如:庖厨、贮藏室、仓廪、武库,贮冰室,更衣室、壁柜等)、黄泉道等组成。

东宫中放着一座仕女象,就是墓中出土的有东方维纳斯之称的汉仕女象的仿制品,用以观赏;棺床室陈放着上著金缕玉衣的石俑,当然全是复制的,那些可夺世人之目的稀世珍贵文物全保存在省博物馆中。探遍石墓,黄泉道是最美的,幽幽的,虽然有灯光荧荧,却望不尽黄泉凄凄。这黄泉道是梁王与王后凿来死后相会的,可叹,直至李王后死时,这道仍未打通,夫妻死虽“同林”,却望石兴叹。墓中还有一处“之最”贮冰室,就是我们平常所谓的冰窖。这一上下两层楼阁式的冰窖,是迄今发现的国内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冰窖。无怪乎这座地下宫殿被中外考古学家誉为“天下石室第一陵”。不止如此呢,王后墓全长210.5米,占地1600平米。是国内规模最宏大,结构最复杂的崖洞墓。这墓不知集结了多少百姓的血汗甚至生命,令笔者蓦然忆起展厅中大诗人李白悲叹千古的诗句来:              

“万人凿盘石, 无于达江湖。

今看石芒砀, 掩泪悲千古。”

大概是见了这工程巨大,劳民无数的石墓,诗人动了为劳动人民感慨的心情吧。忽而想起这墓是千余年后的20世纪90年代才发现的,不觉莞尔。

    在立山西侧,另有一处比之梁王、王后墓规模相对小一些的梁王之子刘买的墓室——柿园汉壁画墓,位于前二者的东南方向,进了保安山景区的南山门就可以见到它外边的大院子。院子是当年发掘此墓时为了保护出土文物而建的,旅游区成立以前工作人员就住在这里。直到景点办的大院落成才搬出。柿园墓内部构造可以说是梁王和王后墓的一个翻版,虽然是规模小了一些,但同样的是劈山斩石而成的。它由前厅和几个墓室组成。前厅的石壁上绘有“四神壁画”,构图精美,栩栩如生。青龙、白虎、玄武、朱雀四神在云雾缭绕、绶带穿壁中气势磅礴,令人叹为观止。叫笔者心痛不已的是壁画下角那“醒目”的“某某人到此一游”“某某留念”的文字垃圾。尽管这是复制品,但真品可是考古学家评价为“历史最悠久、篇幅最宏大、保存最完整、艺术价值最高”的稀世珍品,而且早于敦煌壁画630年,有“敦煌前之敦煌”,“敦煌外之敦煌”的美誉。这样的不文明现象太叫人生气了。前厅进去是庖厨、厕所。厕所是冲水的蹲式便池,这是考古发现中最早而且保存完整的厕所。看上去有点现代冲水马桶的影子,据工作人员介绍,水是用石凿的专门水道引入的,至于工作原理不得而知。这一切不得不让人赞叹古人的智慧。前厅北边是棺床室,其中的金缕玉衣出土时已经不是完整的。不过,柿园汉墓出土了大量的鎏金器具,精美玉器,骑兵俑,以及几卡车的当时钱币。足见,当时汉朝中早期的昌盛之世。

    来到芒砀山的学者专家们认为保安山汉墓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价值上都远远超过了北京明十三陵,其震撼力不亚于秦始皇兵马俑。除保安山汉墓之外,较有规模的是僖山汉墓。此处出土的数件金缕玉衣质地纯正,做工也较精细,历经2000余年风韵犹存,出展欧美时,引起强烈轰动。

    这就是石墓的风采,从芒砀山汉墓群我们可以看到梁国进而看到整个西汉的兴衰。梁王父子及王后处于西汉的颠峰期——文景之治,其墓无论规模还是陪葬品上都是后来所不能比的;而其后代的汉墓规模逐渐变小,陪葬品数量减少,甚至有的已经失去了发掘价值。这算是一部以山为纸墓作文的西汉兴衰史吧。

  

孤冢

石墓独现了世人惊叹的气势,与之形成截然相反的局面的是孤寂冷凄的陈胜墓。不比梁王王室的庞大,可以穿山凿石,无忧风雨,布衣陈胜最终仍是茕茕一身在荒野危崖安身,任风雨相加。就是到了现在,也不过仅有几株今人栽植的松柏,一处墙壁班驳的院落相伴,东边还是赤裸裸的临着悬崖,而也只有笔者这样寥寥的数人前来。它太冷清了。若非老乡告诉我这里确是陈胜的埋骨之所,若非我曾经来此扫墓,若非有眼前沫若老人的手迹“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之墓”,我不愿相信这僻塞之所一座近乎破落的荒冢就是叱咤风云,雄及一时的一代农民英豪长眠之地。换了你也不信,但这就是事实,英雄身后的事实。就在这芒砀山南一崖之隔的土坡上,青草戚戚的庭院正中,陈胜墓,石块围砌着的大土丘,看墓人的南瓜藤掩不住一道道裂缝……陈胜,字涉…于下城父被害……

我默然了,只是暗记着热心的工作人员无奈的话语,“旅游区刚刚成立,没有财力,人手也不够。不然……”墓还是1974年修葺的,碑也全是那个时间立的。笔者平复了一下无法平静的心情,继续打量着这院子。墓前就是郭沫若题词的石碑。碑前数米处左右各立着简介牌,一处是陈胜生平,一处是当年的芒砀山介绍,只不过那时还叫文物保护区,还有好多遗迹没有发现,还只是县级保护单位,那是七十年代末。陈墓总给我一种凄凉的感觉,正如其人。也许这就是叫它作孤冢的原因吧,历史长河中历两千余年沧桑的孤独土冢。

时近中午,看来要离开了,只是还没有见着看墓的老人夫妇。他们是义务看守着墓的,树也是他们种的,原先他们还在这里种着蔬菜,现在树大了,树下也只有青草了。老人的房子彤塌了,不知他们安在否?带着这迷笔者下了山,去了“故地”夫子避雨处,浓郁的儒家气息也许可以让人抛却适才的烦恼。

 

故地

    夫子避雨处是在夫子崖,名字由来于春秋末孔子周游列国,路经芒砀,在此避雨晒书。夫子崖位置在镇西南大约一公里处一个小村落的后面,很矮,很难说是一座山。不过这确是全中国唯一一处以孔子命名的山,当地对此是津津乐道的。崖上有夫子庙(即孔庙)、避雨处、晒经石,还有属于另外一个景点的郭塔。故地是笔者顺口叫的,因为这里是旅游区人文气息最浓的地方,不知曾有几多本地文人儒士来此参拜文圣。走上山去,先见的是庙,后人修建的夫子庙,修建年代已不可考。

同样因年久失修,它已多处见了天,成了“危庙”了。庙四合院的建筑形式,内中两株参天大树,已过了几百年。进门见树前是三块高大的石碑,左二右一。碑上字迹班驳不清,隐约仅可辨出两块是康熙年间所立,一块是乾隆年间。至于到底那块是当地人修庙而立,那块是孔圣人六十七、七十一代子孙所立,只有去查史料了。庙中还闲散着几只羊,地下也满是羊粪,这庙倒成了它们避风雨的好去处了。庙左是解放前山城集(芒山镇前称)人,名绅鲁紫铭率乡亲建的牌坊似的建筑,比庙还高,一块石牌记载着他们的名字和修庙之事。仔细辨认下,笔者读出鲁老是为保护这圣人古迹,乡里的文化遗产而修庙建碑的事迹,心中一阵感慨:不知鲁老知晓今日的光景又有何想法,大概也是和我一样叹气。回念一想,最近旅游区正在申请成为国家三级旅游景区,如果成功的话,这地方就会好起来了,包括陈胜墓。于是欣慰不少。庙后就是避雨处了。1982年,日本著名考古学者井上尽到此,树起了大拇指,赞叹不已。我知道他赞的是此处的美,此处的“胜”。夫子崖最高处是兀出的一方石崖,风吹雨打,石泛淡青。避雨处就在崖下深深凹进的地方,里边确可避风雨,圣人的石象还端做那里,躲了几百年雨雪,笑看白云苍狗,世间变幻。旁边几块形态各异的青石大概就是晒经石了。崖上挺着一棵翠松,远观去,真是美不胜收:庙后青崖翠松挺,幽处圣去现人踪。看来,等旅游区二批建设计划资金到位,夫子崖避雨处又多避雨人了,我看到了一片兴旺。可惜,故地重游时,一定不是这般幽清。

古碑

四处我已去了三处,独独余下古碑。其实呢笔者是先到景区办,接着独自一个人去了陈胜墓,夫子崖,最后下午才又去了保安山。因为前二者离后者挺远,工作人员忙着接待难得的旅游团,我就自己去了。而古碑白天是没办法看的,只有待到晚上。古碑叫汉高祖刘邦斩蛇碑,是旅游区所有景点中最具奇幻的一处。是为纪念刘邦在此斩蛇起义,创建汉室而立。传说当年刘邦起事前路经芒砀,巨蟒当道,邦挥剑斩之,自始有王气。王气与否,不可考的,但斩蛇起义确有其事,不只民间广为流传,史料亦有记载。碑的奇处是近年来用夜光照碑体,碑上就有刘邦高大威猛的形象,吕后美丽的灵光幻影跃然欲出,而到了白天却无一点征兆。至今,中外学者仍无法解释这一千古奇观,倒是游人一饱眼福。古碑也就成了外地到芒砀山必要去看得了。

石墓的宏、博,壁画的绮丽;孤冢的凄、寂;故地的幽、美,浓郁的文化色彩;古碑的奇极幻极,都是历史留给芒砀山的丰富遗产。当然,除了此四处外,芒砀山还有其他胜地,诸如三国时张飞筑寨抗魏的张飞寨,抗日英雄鲁雨亭(鲁紫铭之子)纪念馆等都是好的去处。可惜笔者此行未能全至,很是遗憾。

 

                     二 .    旅游区的发展

再次回到坐落在保安山的景点办时,工作人员和笔者谈起了旅游区的发展情况。

    1998年,芒砀群山辟为文物旅游区,标志着芒砀山旅游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建设发展阶段。旅游区当时隶属永城市文化局芒山文化馆。去年8月份,永城市为更好的发展旅游区,正式成立文物旅游局,专门负责旅游业发展。三年来,旅游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修筑上山道路;规划建成保安山景区、旅游区管理办公室;并禁止开山,成立了旅游纠察大队。这不仅促进了旅游区的良好发展,而且对有效保护与利用文物也有很大的作用,并带动了当地服务业等有关行业的繁荣。至今,旅游区的年接待游客量已超出10万人次。在旅游参观高峰期,每年一度的三月山城传统庙会期间,日接待量数千人次。今年旅游区又加强景区管理,引进先进的手触式多媒体展屏,供游人参观,并利用新闻媒体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宣传,还成立旅游社主动招揽游客。这一切显示着旅游区的蓬勃发展。

    然而笔者在欣慰的同时又想起陈胜墓和夫子避雨处来,这可是旅游区发展的一处反差。问及此时,工作人员变的有些忧心忡忡的样子,他们好似亦知道笔者会问到这些,便娓娓到来。原来上至市里、旅游局的领导,下至工作人员都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并极其关注。可是旅游区的经济来源不多,每年国家的拨款有限,而市里的财政已经尽了力。仅仅依靠现有的经济力量,一步到位地建设旅游区是行之不通的。但又不能不建设,只好利用手头的资金进行有重点的建设,逐步把各个景区建成。于是才有了前面笔者看到的情景。结合先前那无奈的话语,笔者有些恍然,又乘机问起旅游区目前的建设计划以及发展中的绊脚石。

    目前,旅游区已经申报了国家三级旅游区,以纳入“三A 发展计划”(即沿黄河黄金旅游线)的重点区域,正待审批;并已经完成对“永城市博物馆建设项目”的规划,修建大型展厅对游人开放。前者将使其纳入全国旅游网,后者将完善旅游区的设备设施,吸引更多游客。当然,最迫急的还是平衡各个景区的建设发展,实施文物保护及修复。旅游局现已筹资30余万,专用于建设陈胜墓及夫子崖处的景点,计划今年下半年即将动工。相信,不出一年,那里将另一番模样。笔者拭目以待。

    尽管旅游区的发展有着美好的前景,但现在却也是有着许多不容乐观之处。首先,资金是制约芒砀山文物旅游区发展的一个瓶颈。前面已提到国家拨款有限,因为旅游区的现有规模不是很大,还达不到国家重点投资的标准;地方财政主要还是用于农业发展;企业投资不是很可能,本地没有有能力投资的企业,而外来企业的介入还需要期待旅游区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知名度的提高。按说,每年的旅游收入应该可以负担起旅游区的建设。笔者算了一笔帐,每年10万人次,门票40元,就可以有400万呀。但现实不是这样的。工作人员提到区里的收入仅仅每年30多万,除了上缴利润,还要承担一部分职员的工资,而且发展需要增添的许多人手,工资支出庞大。这样所剩的就不多了。为什么是30万而非400万呢?不是里面做了什么手脚,而原因也很多:每年庙会,门票仅两元每人次,不是不想多收,而是来者以周围人居多,本地经济水平不高,多了就没有游客了;二者旅游区占地广阔,且紧靠镇子,管理人员有限,许多处其实是“免费”的,仅能统计到人数,而且遇上一些地痞或特殊人物也是免费,当地就这种局面……诸如此类的情况下,收入也仅有30万了。资金不到位,发展自然不会快速全面。

    其二是宣传。这其实是和资金、建设一环扣一环,互相制约的。而旅游区成立不久,又因前身是文物保护区,在旅游业界的知名度及影响力远远不及考古界。虽然有很早的历史,很大的潜力,有不可多得的名胜,但宣传上还是刚刚起步,还属于“新兴”的旅游区,一切要从头做起。要造势,就需要资金;需要旅游区尽快建设到位,而这又需要资金。旅游区现在最大的机遇也就是前面所说的纳入“三A计划”体系,而这可以带来资金和游客的机会,还需要努力建设,努力宣传以把握住。还有一些方面像加强对旅游区的管理,对文物的保护等等,都是和前二者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不过,现在发展中的旅游区已引起了省电视台等多家传媒的关注。

    对于这些问题,旅游局的领导及工作人员正在不断的去努力解决:跑审批,拍电视片,请专家来参观、宣传……困难一个个消失了,芒砀山的旅游业正在踏入轨道。

   “发展中肯定是会不断遇到一些困难的,咱们有信心克服,因为咱们是有实力、魅力的,还有100多万永城人民在背后。”这是一名在这里工作了许多年的解说员在笔者离开时讲的。笔者下山时,回头望了望高大的石山门,心里说:是的,还有一百多万人民,旅游区会腾飞的。

                     三 .    结束语

    芒砀山旅游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文物名胜众多,区域、区位优势显著已跻身于中原旅游精品之列,而且还占据着河南省沿黄河黄金旅游线的东部桥头堡,有着巨大的潜力。不久的将来,良性发展的芒砀山文物旅游区将充当中原腹地东引西进、内引外联、跨区域发展大旅游的天使。寻古猎奇哪里去,诸君莫忘石芒砀。

  

 

                                                    2001/8/20日于永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记忆
后一篇:念相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