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阅读理解题的面纱——上 (中段教导赵霞)
(2014-10-19 14:08:29)
标签:
育儿题目说明方法中心思想句子 |
1.
问:有的孩子明白文章是怎么回事,但题目就是不很准确,这样考试会得分么?
答:此类题目相对来说是比较简单的。
一、方法
讲作文时,我们经常讲题眼,题目就像文章的眼睛。
给文章加题目的大原则是:准确、简洁、醒目。(通常不超过五六个字)
给短文加题目,常用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根据主要内容概括。记事的文章提炼出中心事件做题目,比如,《一次成功的实验》《我不能失信》《孔子拜师》;写人写景的文章以主要人物、景物或他们的特点来命题,如《神笔马良》《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等。
2、根据文章中心提炼。像《和时间赛跑》《太阳是大家的》《触摸春天》就是以中心来定题目的典型例子。
3、利用相关的物或景做题目。比如,《蜜蜂》《燕子》《荷花》《翠鸟》《珍珠泉》,这种命题方法多见于抒情性比较强的文章。有的时候如果是作为全文的一条线索,也可在以物喻人,有象征意义的文章中做题目。如《落花生》《白杨》《桥》。
4、有代表性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也可做题目 。如《小摄影师》《好汉查理》《卖木雕的少年》《西门豹》。
【注】一个标题往往同时具备多种作用,答题时要作全面的分析。
二、题型
关于题目的题型常有下面五种:
1、为什么以此为题?这个标题好不好,它妙在哪里?2、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3、标题的作用是什么(有哪些)?4、给文章加(换)题目。 5、文章的标题是否能用“……”来替换?哪个标题更好?(说明理由)
2.
问:有时间发展的顺序,事情发展的顺序等,一般该如何区别?
一、方法
写人叙事的文章通常是事情发展的顺序(起因—经过—结果)。如《我不能失信》
其中叙事的文章又细分为:顺叙(《妈妈的账单》)、倒叙(《燕子专列》)、插叙(《凡卡》)、补叙(《小英雄雨来》)四种叙述方式。(注意是“叙”不是“序”)
写景状物的文章一般有三种:
空间顺序(远—近、高—低、上—下、前—后、左—右、中间—四周等)。如《颐和园》。
时间顺序(早—中—晚、春—夏—秋—冬等)。如《美丽的小兴安岭》。
逻辑顺序(从概括到具体、从整体到部分、总—分—总等。如《燕子》最考的就是第一段是用什么顺序写的?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
【注】一篇文章中会有多种顺序并存的情况,答题时要根据具体所问的段落进行分析。
3.
问:有的孩子写得很罗嗦,一大堆,还扣不住中心思想。针对这个情况请老师明示好的方法。还有,主要内容是写文中发生的事情,还是要写出中心思想来?
答:
一、易混概念
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不是同一概念。
主要内容: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中心思想:主要内容+思想感情
二、方法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1、段意合并法。
注意:①各段意之间加过渡词。
②区分重点段和非重点段。
2、要素串连法。
①写人写事: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②写物:特征、结构、性能、用途。
③写景:时间、地点、人物、景色。
3、问题概括法。
依据课文的顺序,提出相应的问题,就可以按问题概括出主要内容。
4、拓展题目法。
有些文章的题目明白告诉了我们一件什么事,它本身就是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信息往往已经给出。
【注】方法2、3、4可以互相联系使用。
我们重点来讲讲叙事作文的概括,这是考试中最常见的。它通常采用第2种方法。因为第2种方法是最好学最常用的。
如果概括内容的题的分值在2—3分间,采用“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字数大约在20字之间。(三年级适用。三年级是训练概括能力的初始阶段)
如果概括内容的题的分值在3—4分间,采用“起因+发展+高潮+结果”来概括。字数大约在30—50字之间。(四五年级适用。四五年级是训练概括能力的初步成形阶段)
如果概括内容的题的分值在4—5分间,采用“起因+递进+转折+高潮+结果”来概括,字数大约在50—60字之间。(六年级及初中适用。高段孩子的理解和概括能力都强了,如果接受过训练,概括能力已经相当不错了。)
归纳中心思想的方法(主要内容+思想感情)
1、分析题目,串连“六要素”,找出主要内容。
2、从开头、结尾、过渡句、重点句,人物的语言,反复的句子,抒情议论的句子中提炼出中心思想。
3、分析文章的体裁。写人或记事的文章一般都是人的思想、品质、精神或事的情理;写景状物的文章一般都是表达一种情感;寓言、童话一般都是说明一个道理等等。
答题格式:
回答中心思想的格式
1、写人写事类:
①本文通过写……,赞美(表扬)了……品质(精神)。
②本文通过……批评(揭露)……。
2、写景物类:本文描写了……,赞美了对 ……之情。
3、童话寓言类:本文通过写……的故事,告诉(说明)了……道理。
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概括中心思想是有难度的,需要在正确的方法上练习练习
概括能力是小学到初中都要重要训练的。
4.
问:孩子可能抓不住文中的字句来理解,写自己的一点感受可以吗?
答:这个问题和第7个问题是一样的,我们合在一起讲。
5.
问:孩子有时好搞混了,呵呵,有好办法区别么?
答:
一、方法
说明方法是针对说明文而言的,多用三个字表述,如作比较,打比方,下定义,作诠释,列数据等。
修辞适用于任何文体,是为了让描写更生动而采用。修辞方法几乎全用两个字来描述。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
“说明方法”考试时会有两种题型,一是这个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二是这个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好处)。给个详细的表格给大家看一下,其中第7、9、10只需要了解即可。
重点讲说明方法及作用,这个最常考,尤其是到五年级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一、以上内容有两组容易混淆:
1、下定义:专家说法
2、举例子:标志是“有……”
另有难以理解的是“摹状貌”,说白了,就是生动的细节描写。
引资料:显著特征是有双引号。
二、说明方法和修辞方法中容易弄混的有两组。
1、作比较——对比
2、打比方——比喻
三、修辞常考题型:
其实孩子在考试最容易出错的是这样的题:
1、
小明长得像他爸爸。(
2、请你分别写出本体和喻体。
他像竹竿一样站立着。
3、小鱼在跳舞。这个句子把(
4、“初夏,梨树上青青的果实躲在翠绿的叶子中间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这是一个什么句?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难点是比喻、拟人、夸张句的好处的答题格式:
这是一个比喻(拟人、夸张)句,把××比喻成(拟成、夸张成)××,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的××之情。
参考答案:这是一个拟人句,把梨子拟成小姑娘,写出了梨子的色彩和长势及美丽可爱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夏天的赞美,对大自然无比热爱之情。
3、练习:
1、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2、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
3、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4、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
5、按屏的建造材料极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
6、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
7、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凉,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 (
8、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栽几丛书带草。(
9、须鲸的水柱是垂直的,又细又高;齿鲸的水柱是倾斜的,又粗又矮。(
10、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11、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只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细说。(
12、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
6.
问:一句话中如果有好多的举例,如…..腰果、咖啡、芒果、荔枝,在不同的季节里……中的荔枝后面为什么是逗号?有的句子里为什么是顿号?
如…….海参、海龟、大龙虾等名贵水产不计其数中的海龟后面是顿号,而不是逗号?
答:
一、基本用法
顿号
逗号
二、区别及考试中易错的题型。
区别:并列词语之间应该用顿号,并列短句之间用逗号。一般来说,“……的,……的”都是加逗号的。不带的,直接出现并列词的,加顿号。
练习
给下列句子加标点。
1、动物园的动物真多啊□有狮子□老虎□猴子□骆驼□海狮□
2、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绿的□淡绿的□杏黄的□
三、注意事项
表概数的词语(如二三个、十七八岁等)内部不能用顿号。
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蜿蜒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7.
问:这个启发有两行的线,有的孩子只写一句话,会得满分还是全写满?是写出深刻的道理还是一般点到为止?
答:“两行的线,有的孩子只写一句话,会得满分吗?”这由三个因素决定,一是阅卷时的参考答案标准是什么,二是孩子写的这句话含金量有多少,三是阅卷老师怎么想。
“是写出深刻的道理还是一般点到为止?”是需要写道理的。
一、题型
考启发,通常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读完全文后的启发,一种是针对某句话的启发。最常见的是第一种。先看一下常见考题:
(一)针对全文的
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读了短文,你一定会有许多感触吧,请用几句话把你的感悟写下来,你一定行!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本文的感受。
读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
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想或启发?
由这个故事,你得到了哪些启发?
(二)针对某句话的
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感受?
从这些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
二、方法
说一下这种题的答题思路和格式。先说最标准最完整最不会失分的答题思路。
(针对全文的)读完这篇文章,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感受。(3分)
1、这篇文章讲述什么内容,用一句话去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1分)
2、写出在生活中相应的事情,就是我在遇上与这篇文章里面相近的情况的时候,我是怎样做的(会怎么做)。(1分)
3、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侧重于从某一方面或某一点,来谈这篇文章的中心。(1分)
*字数要在60字左右。
(针对某句话的)读完这句话,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感受。(3分)
1、这句话讲述什么内容,用一句话结合上下文来概括这句话的主要意思。(1分)
2、写出在生活中相应的事情,就是我在遇上与这篇文章里面相近的情况的时候,我是怎样做的(会怎么做)。(1分)
3、结合文章题目、这句话、生活实际,侧重于一点,来谈这句话的中心。(1分)
*字数要在60字左右。
如果是五六年级,就要训练按照上述答法完整答题。如果是三四年级的,则只要求第出2.3条即可,甚至有的老师只要求答出第3条。为保险,当然是答全最好了。
8.
问:有的中心句在开头,有的在结尾。可是孩子还是只记一,不记二,会丢分的,呵呵,有好建议吗?
一、方法
中心句一般放在一段话的第一句,这时它也叫总起句。它概括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引领下文。中心句就像一列火车的火车头,后面的句子就像车厢,车厢跟着火车头呜呜跑,无论是看、是听、是想,是左跑,是右跑,是去北京还是去上海,每节车厢都始终跟着火车头这个领袖跑。
中心句也常见在这段话的最后一句,这时它叫总结句。
偶尔也会在句中,在段落中,前面几句后面几句话都是围绕句中的某一句话写的,这种情况偶尔也会出现。
我们来看三年级上册《香港,璀璨的明珠》这篇典型的课文例子,中心句的三种位置都有体现。选取的是课文的第2—4自然段。
2.香港是一个著名的港口,世界各地的商人都乐意来这里做生意。因此,香港的市场是一个“万国市场”。来自近两百个国家和地区的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而且物美价廉。
3.在香港,人们能够品尝到世界各地的美食。内地的粤菜、川菜,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的佳肴,东南亚各地的饮食,一应俱全,游客们可以大饱口福。所以,人们又把香港称作“美食天堂”。
4.香港还是一个旅游胜地。小朋友们最爱去的就是举世闻名的海洋公园。公园里的海豚和海狮表演最为出色。在清澈的池水里,它们一会儿钻圈,一会儿顶球。有时趁你不注意,会突然跃出水面,向你点头,有时还会喷你一身水呢。
2、3、4段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都是围绕中心句写,可是第二段的中心句在段落中间,第三段在最后,第四段在开头。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把中心句放在段落的不同位置,作者为了避免重复,别出心裁地把中心句放在段落的不同位置,节奏上产生了错落有致的效果,使文章读起来不乏味。
由上面的例子也可以总结出如何判断一个句子是中心句。总的判断标准是:只要这句话是概括的,而且整段都围绕这意思来写,这个句子就是中心句。
具体来说,根据作用去找:
①起概括和总述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开头。
②起承上启下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中间。
③起归纳和总结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末尾。
④起强调和增强印象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开头和结尾。
二、练习
喜爱书籍的爸爸
我爸爸最爱书,书简直成了他的命根子。他常说:“知识就是力量,多读书知识就能丰富。”
我和爸爸每次出门,见人挤的地方他总是皱皱眉头,赶快离开。然而在书店门口,人再多他也要挤进去。有时买到一本好书,他会情不自禁地说:“挤得值得,要不挤一下就错过机会了。”
爸爸的书放得整整齐齐。有一天,我从书橱翻出一本语法书来看。崐爸爸下班后,一进屋就板着脸问:“谁翻过书了?”我支支吾吾地承认了。从此,爸爸定了条规定:要看他的书,要征得他同意才能拿。
爸爸平时是不发脾气的,可谁要损坏了他的书,那可不得了。有一回,我不留心把一包饼干放在他的书上,不一会儿,书面上沾了些油,爸爸瞪着眼骂着:“你这小家伙,不是读书的,是吃书的!”还挥起拳头像要打我的样子,当时我害怕极了。
爸爸每次买书回来,总是先洗干净手,把桌子擦得一尘不染,小心翼翼地把书包上个封面,然后一页页认真地翻阅。爸爸书橱里的书保存得很好,即使是很久以前买的,也是崭新的。
我看到爸爸就想起了书,看到书就想起了爸爸。爸爸和书是不能分割的一个整体啊!
1.用“──”划出短文的中心句。
2. 用“──”划出第4段的中心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