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蛋印象

标签:
鸡蛋营养品素食乡村生活忆苦思甜 |
分类: 灯下漫笔 |

专家认为,鸡蛋里含有多种人体需要的营养成份,每人每天都应吃。这种理念现在已被人们普遍认同,似乎谁不每天进补一两只鸡蛋,那就是对自己身体不负责。
说来见笑,我对鸡蛋的感知比较晚。大约在六岁的时候,我才认识鸡蛋。应该不会错吧,六十年代初在国企吃食堂,肯定是没有鸡蛋供应的。六岁随母亲下放到生产队,家里养了三四只鸡,认得了鸡蛋,但我们几乎是不吃的,因为兄弟姐妹五人,如果大家都吃,鸡来不及生蛋,况且那也是农家“流动资金”的唯一来源,只好由母亲把它积攒起来卖给食品站,换钱买油盐酱醋或给我们添置衣服。偶有亲戚来,也用鸡蛋做菜,我没感到特别好吃,故无太多印象。
鸡蛋是个好东西,我七岁时随父亲走亲戚才明白。每到一户,人家都会用糖水荷包蛋招待。爷爷家住在本县另一个更贫穷的村落,他们家养了不少鸡,时常听奶奶抱怨,说爷爷自私,家里的鸡蛋大多被他换钱买烟丝抽了。那次父亲和他的同事去爷爷家吃饭,我也跟着去了,爷爷破例煮了满满一铜盆鸡蛋。在当时的农村,用这么多鸡蛋招待人,当属非常热情了。
七十年代中期我参加工作,家常菜肴以蔬菜为主,辅以豆腐卜页,很少买鸡蛋。月薪30元,大米一毛一,鸡蛋每斤六毛,你敢怎么吃?再说那时农田是集体的,粮食计划供应,农家养鸡少生蛋少,物以稀为贵,很多时候有钱也买不到。记得有一年冬天,县城里有个朋友托我买鸡蛋讨好未婚妻,我嘱两个村级代销店留意收集,好不容易凑了三斤,那朋友听到消息兴奋极了,冒着小雪骑自行车三十多公里来取。我去地委看望一位长辈,带的礼物也只是五斤鸡蛋。
我是个不讲究营养的人,只图解决温饱就知足了,从没奢望用鸡蛋改善伙食。直至八十年代有了孩子,在妻子的强烈要求下,才懂得给孩子添营养,这营养指的是每天给孩子吃一只鸡蛋,大鱼大肉还没有那条件。所以直至今天,我一直对儿子心存愧疚,他小时候吃得实在很一般。现在每到吃饭时,看到孙宝几乎顿顿有鱼肉蛋,还挑三拣四,我真感到五味杂陈。
天生贱命。虽说后来工资改革收入增多,手中有了余钱,可以改善伙食,但我穷惯了,至今不爱食鸡鸭鱼肉,对鸡蛋更没多少兴趣,仍偏爱豆腐卜页。妻常说我一身缺点,唯一的优点就是嘴不馋。餐桌上,宝宝常问我,你怎么尽吃蔬菜和豆制品呀?我说,爷爷是老和尚,吃素。他说你骗我的吧,和尚剃光头没老婆呢。我只好继续哄他,你爷爷是带发修行的居士。
“居士”当了好多年,今年因新冠肆疟破例开了斋。为增强身体兔疫力,孩子们令我必须坚持每天吃两只鸡蛋。惭愧,至今不懂煮鸡蛋要领,日前妻不在家,我怕水烧得过久把鸡蛋煮爆,水沸之后便关火让它自焖,不料,过了一会儿捞出,壳子沾着蛋白——没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