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月22日,我在新浪博客发了一篇《激情与冷漠》, 讲述我向家乡有关部门推荐一则好新闻遭冷遇的经过。文末,我向区委组织部某部长隔空喊话:一名下岗职工,用缴纳5000元特殊党费的实际行动支援抗疫,我们的党务干部连一声喝彩都不许喊出口是何道理?
大灾与小家,群众与干部,激情与冷漠,形成鲜明对比。文章发出后,各地读者反响强烈,家乡文友也转给那位“不愿喝彩”的部长同志看了。当晩,区作家协会主席来电与我沟通,转达了那位部长的解释,意思是根据上面的精神,此类事情暂时不宜宣传报道。
我从事宣传工作十多年,人民日报上过14篇,当真连什么该宣传都不懂吗?退一步讲,这事即便不宜在报纸电台宣传,作为上级党委,对这种突出表现,也该有个肯定、鼓励的声音吧。这位主席曾是主政一方的领导干部,很会做协调工作,她说你很有新闻眼光,你的这个想法也有道理,待我向部长汇报一下你的意见,争取用适当的方式,表扬你推荐的那位同志。
主席是我的同乡,也是知我为人和个性的老朋友,谈完公事便半真半假地揭我“老底”了。她说,你如此较真,是因为推荐宣传的意见未被釆纳,感到自己面子上过不去是吧?嗯,你身在他乡关心故里,这个面子不能不给,我来做部长的工作,一定帮你把面子撑到位。
四天后,朋友转来家乡区委组织部编发的《大丰党建》。果然,在表扬一批抗疫斗争中涌现出的“好人好事”中, 我要求宣传的那位昔年同事的事迹也列了进去 ——
“我是一名普通党员,虽然是一名下岗职工,但我深知,没有国家哪有小家,目前国家有难,理当尽我微薄之力,奉献一份爱心,为抗击疫情加油。”这是刘庄镇民主村党员季希健写给党总支的一段话,为支援新冠肺炎疫情防疫工作,他主动缴纳党费5000元。
闪光的事迹不应湮没。宣传,虽然来迟,但没有缺席,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结局。与公,正气得到了弘扬;与私,表明我老而未朽,还能尽一点宣传正能量义务。挺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