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逢节假日,苏州游人如织。尤其是学校放了暑假,带着孩子到苏州游玩的外地人络绎不绝。尽管苏州经济实力强,空中飞高架,地下奔轨交,仍感人满为患出行不便。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名闻遐迩,选择到这里旅游没错。这里是江南水乡,烟雨蒙蒙,水网众多,气候宜人,酷热的夏天在这里躲一份清凉,也是挺好的选择。但是,如果你为了感知人间天堂意境,凭道听途说一知半解,一路风尘赶到苏州,却只是逛逛观前街,望望古园林,爬爬虎丘山,喝喝绿豆汤,抑或还登上苏州标志性建筑“东方之门”喊了两声“我来啦”,至多只能给你打四五十分。因为,你去的这些地方,看到的恐怕并不是古人所说的那个人间天堂美景。
古往今来,颂扬苏州美的名家诗篇很多,但我发现,他们大赞的苏州天堂美景,应该不是有些人现在去看的园林与山丘。那么,被古人誉为人间天堂的苏州是什么样子呢?

一千一百年前的唐代,有个欲往苏州游玩的人,问曾去过那里的池州进士杜荀鹤,天堂怎么个美法?杜公提笔写了几句诗作了描述:“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五百多年前的明代,江南才子唐寅,写了一首相当于为苏州做形象广告的诗:世间乐土在吴中,中有阊门更擅雄。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五更市卖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若使画师描作画,画师应道画难工。
他们都没提苏州园林。为什么?我想,可能与当时园林属性有关。古时候它是达官显贵、富商大贾府上的私家花园,仅供家人或亲友欣赏。庭院深深,侯门似海,外人根本进不去、看不到。由于这些花园深藏在高墙大院,未进入公众视野,平头百姓看不到,文人墨客写不出,即便有文化人侥幸进去一回写上几句也形不成社会共识,故它归并不到人人称赞的天堂之美序列。
也许有人说,虎丘该算天堂特征,北宋文学家苏东坡曾吼过一嗓子——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有这回事,但你想,比起华夏大地各大名山,一个小山丘算老几?不敢说苏老先生写这句广告词收了好处费,但如认为苏州因市郊有这么个小山包,它就成天堂了,显然是个笑话。
因此,我以为,当年被人们称之为人间天堂的苏州,应该就是杜荀鹤、唐寅笔下描绘的那幅景象:小桥流水、古街雨巷、商贾云集。据我所知,就苏州古城区这一块,保留得完好的旧时景观,像前人描述的那个老苏州,非山塘街、平江路莫属了。换言之,这两处,才真正是老苏州的形象,去这里走一走看一看,才能真正嗅出古往今来人们称颂苏州为人间天堂的那股味道。
旧时苏州系水乡,河多,桥多,街巷多,山塘街颇具苏州街景特征的典型。它位于古城西北,全长七华里,始建于唐代,有近一千二百年历史,唐代之后各朝代,这儿都是全国商品主要集散地之一。中间那条山塘河及周边水巷,两岸房屋沿河有石级,朱栏层楼,柳絮笙歌。作为苏州一条繁华的商业街,其年代久远矣,乾隆康熙,伯虎秋香,都曾流连于此。街道呈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格局,建筑精致典雅疏朗有致,街面上店肆林立,会馆集聚,展现着山塘街的盛世繁华。


平江路是一条沿河小路,乃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古城区域。有学者曾用古代城图做比对,赞它堪称苏州古城缩影。此路三里路长,与名气叫响的观前街仅一巷之隔,但其清静古朴的生活气息,与咫尺外鼎沸喧哗迥然两个世界。平江路保留着大批老式民宅,民居多依河而建,白墙黛瓦,古风扑面。这里每口井、每座桥,都有千百年历史,被载入地方志书。与平江路垂直相接的,有不少狭小街巷,每条巷都有一串故事。戴望舒写的《雨巷》,描述的就是这里的丁香巷。
每天,来看苏州的外地人无数。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只在看热闹。经济发展了,各地城市都在变脸,论现代化城市街景建设,在全国一盘棋里,苏州好像还没有特别引人注目之处,惟有山塘街、平江路深藏古风神韵,散发着与古人描述旧时天堂美景相吻合的气息,值得称道。
顺便说一句,苏州的虎丘和古典园林等景点,也是很有看点的,大多列入国家文物保护行列,有的还属世界文化遗产,但它不属传说中的天堂美景,外地人不知就里,是个遗憾。

一城一夏# 征文
新浪博客首页推荐阅读
2019.06.24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