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博客编辑报纸记者作家 |
分类: 灯下漫笔 |
每个坚持写博客的人,都有自己的理由。于我而言,则是喜欢它如同当年主编一份行业小报的感觉:用什么样的稿件,排什么样的版式,何时“出版”面世,全由自己决定。
写文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文章见诸纸媒,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者能做到的,仅是把文章打理到够发表水平,但你不是编辑,无权决定稿件用与不用。如果鼓捣出一篇够发表水平的文章,却被编辑硬生生卡了,那滋味不好受,而博客则可自作主张,从容过把“发表”瘾。
对于文章在报刊上发表,我年轻时很重视。因为在宣传岗位上,发表新闻作品数量多少,是衡量工作业绩的基本标准。还因为曾经有过“作家梦”,没有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发表,是进不了那个“家”的。受制于人多年,如今自己能把握作品“发表”权,当然喜欢博客了。
十多年前离开家乡,我不再吃那劳什子宣传饭了,积累了一些文学作品,进了省“家”。没压力没动力,对纸媒发表文章渐渐没了兴趣,只是隔三差五写篇博客文,聊以缓解一下多年手痒病。但也有例外的,譬如我写同学聚会、朋友故事、家乡见闻等内容,不玩博客的人是看不到的,这就需要在纸媒上晒它一下,给那些受采访的对象一个交待。好在家乡媒体给面子,常让我笔下人物露个脸,也时有博客里的朋友,帮我推荐给米国、印尼等国外华文媒体发表十篇八篇。
其实,把玩文字年代长了,哪篇文章够不够纸媒发表水平,自己是有数的,因此没有把握的稿件我决不会出手。年轻时有个坏脾气,一旦投了稿,谁不采用,我得跟他“谈谈”。
有一年,我写了一篇《徐劳模为啥摆地摊》现场新闻,投了好几家媒体,唯独我们地级市的那份“三级党报”没登。一个月后,我给该报总编写了一封信:“我写的这篇稿件,一个月前寄给贵报编辑部,至今未见选用。虽然稿件同时寄出后,外面其他报纸都用了,但身边人身边事,我还是挺在意家乡报用不用的,故再寄上这份稿件给您,就算写得不好,可否请贵报照顾用一下?”寄出的信封里,装了一份我的投稿原件,还有一张报纸——人民日报加编者按发表的这篇文章。
我的意思,虽然表达得非常婉转,但人家看得懂。几天后,“三级党报”登了这篇稿件。大约过了一个月,在该报社供职的徐编辑回老家,乡党请他吃了饭。他是我的高中同学,后来参军,一直在部队搞宣传工作,转业时凭过硬资历安排在家乡市报工作。大家很羡慕他尊重他,我也跟着说了几句敬佩之类的话。不料,徐同学说,晓舟,你就别寒碜我了吧,我得向你学习呢。
此话怎讲?徐同学讲了一段他们报社内部的事:总编收到我寄去的信、稿件及人民日报样报,专门召集记者和编辑开了会,叫大家学习我写的那篇文章。徐同学说:“我们都因此挨批受训。总编说,晓舟是我市业余通讯员,他写的这篇文章,你们这些专业记者编辑写得出来吗?中央党报重视到配编者按刊发,我们市级报收到这样的稿件却置之不理,这不是个天大的笑话吗?”
事隔多年了,现在我成闲云野鹤,早已不再把往纸媒投稿、在报刊上用稿当回事,连编辑部电话邮箱都不知道,只顾在网上博客自娱自乐,可前些日子不经意间又遇一件添堵的事。
有位博友,读我博客,多有好评。了解到他曾主管苏城宣传,我便请他介绍一位当地报社的编辑,让我偶尔刷“外乡人在苏”存在感。博友够朋友,与报社领导打了招呼,且转来一编辑联系方式。我选了一篇稿件发到那编辑邮箱。没想到半个月过去了,问阅处情况,那编竟不理人。也真是醉了!如不是怕那位朋友多心,我倒想与那位高傲的编辑“谈谈”——
罢了,我老了,没脾气了。你那份报纸太高端,咱高攀不起,“蒜泥狠”好了。没事,我还有新浪博客呢,那《晓舟同志博客》阅读数270万人次,也算是有人看的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