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住宿宾馆形象穷家富路杂谈 |
现在听来不可思议,可那时确是这样。记得一九七九年,我和同事小束出差苏州,私自乘火车去上海玩,出了个大洋相。傍晩时分到达上海,因这里没亲友同学可投宿,只好到该市一个专门批转旅客住宿的窗口,等候开条子分流到某个住宿点。一位中年男人坐在里面,外面旅客摩肩擦踵,一个个手举介少信,争先恐后往窗前拥,“老师傅,老师傅”的求助声不绝。
这种状况颇具时一代特征。招待所是国企,街道上办的旅社好像才刚开口子,为数甚少,外地人投宿艰难。工人大哥领一导一切,“师傅”是那个年代对人的尊称。我们好不容易挤到窗口,但“老师傅”见介少信上写的前往苏州办事,且是乡级印章,级别较低,说了一声“弗来塞”就扔了出来,“老师傅,老师傅!”小束一再央求无果,最后气得骂了句“老GR的”!那一夜,我们蜷缩在火车站候车室呆了八小时,次日天刚蒙蒙亮,直奔外滩探头呼气。
随着改革一开放进程加快,后来么办、民办乃至个体户办的旅馆越来越多,出门住宿简便了,认钱,不认人,想住哪住哪。我虽钱不多,但自尊心作祟,住宿要求一向比较挑剔。
有工作便利或者说有支付能力后,我出差没再住过亲友家,为省几个钱,打搅别人,丢自己的脸,这种事我做不出。而且我习惯于住规范的宾馆,再差也得是机一关或部一队招待所。对于吃,除请客外,自己饮食则是应付,有时天天吃面条,甚至买点面包放在房间里当饭吃。
这种出差习惯,回来说予妻子听,每次都遭她责骂:“住得再好又带不走,在哪儿都是睡觉,八小时十小时之后都见东方亮,而吃进肚子里的东西才是自己的,你真是个傻瓜!”
其实,住宿讲究一点,还是有必要的。城里人不欢迎家访,许多重要沟通,也不会在办公场地进行,故通常一通电话告知你来到这座城市,他们都会赶忙说,住哪儿?我去看你。这样,入住宾馆便成了与人家见面、议事的重要场地。而你住宿的档位,人家一看便感知你的身份或品性。
“死要面子!”妻骂得没错。细想想,“死要面子”也不是什么缺点,一个人如果连面子都不讲,还有什么品位可言?一个没面子、被人瞧不起的人,在社会上又能办成什么事?至于吃饭,在陌生的地方,一个人大吃海喝,我看没必要,说予别人听,也不会给自己形象加分。
穷家富路,面子比钱重要。一个人的品位,不是自已封的,而是别人通过对你接触和观察,产生印象和感受后形成的。“宁生穷命,勿显穷相”,好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