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网友互动博客写作改革开放意境随笔 |
分类: 灯下漫笔 |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这首《浪淘沙·北戴河》,我在学生时代就读过。毛主席这首词,意境高远气势磅礴,非大家不能为,后人评说比曹操的《观沧海》写得好。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好地方哟,我神往了大半辈子。前不久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终于如愿以偿去了北戴河,且在那里小住了一段时间。
上面这幅图和几行文字,是我读某文友《冬游北戴河》博文,建议其以这样的形式开篇,铺展文章意境,然后再写自己见闻和感受。然文友未予采纳,还是以“正团职女儿享受疗养待遇,按军规可以带两名亲属,我和老伴一同前往”开头。我想,哪样开头为好,读者看得懂。
又读一篇《小账单与大数据》,也是一位非常熟悉的文友写的。作者文中介绍说,无意中发现一本38年前的小记事本,上面记录着当年去北京帮同事代购物品账目:一件网眼背心,视大小号分别为0.76~0.85元,一件衬衣7.2元,一双凉鞋2.65元、一双皮鞋17元……。
接着,作者写了一组大数据与往昔对照:我国GDP从1978年的0.3645万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已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1978年的343.4 元、133.6元提高到2017年的36396元、13432元。最新统计数据表明,2018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35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8%。
作者用这两组数字对照,盛赞改革开放硕果累累,在大数据背后,老百姓感受到生活水平的提高。我欣赏作者文章立意,歌颂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很有正能量。但后面选取的这组对比素材,我就觉得莫名其妙了,几十年前的“红缨枪”跟现在的“核武器仓库”怎么比较?
文章需要主旨背景烘托点染。譬如我去北京办事,顺便见了一位博友,这事读者不感兴趣,关别人什么事?但我写成《卖瓜姑娘》就有可读性了,北京小姑娘拉着马车去陕北卖西瓜很有看点,当年知青后来的命运也是人们想知道的。又如摆地摊,有什么稀奇,谁愿意看这种报道?但我写全国劳模摆地摊就有人看了,人民日报加编者按发表,因为它有时代特征和导向性意义。
文章需要精心挑选恰当取材。曾记得改革开放二十年的时候,人民日报向全国发出征稿启事。改革二十年变化巨大,我一名基层干部能有多高远的宏观视野?况且作文也不应该面面俱到,那只能从自己身边事中找素材。我把改革开放后通讯工具与六七十年代进行比较,一篇《电话梦成真》很快被该报刊登。因为我不是写的空话大话,我是用实实在在的事例歌颂社会进步。
以上两个观点,我是从新闻写作学视角说的。常见有人发现别人写的文章见诸媒体很不服气,说类似事情我也写过啊,咋没被选用?其实,问题在于你有没有从看似平常的事情中捕捉并运用闪光点,在于你有没有应用真正可以说服人、打动人的素材,在于谋篇布局是否出新出彩——有没有写出与众不同的意境、选用恰当的素材,能不能一下子吸引编辑和读者的眼球和心理。
博客是一种群众文化,大多数人也就是想说个事、发点感慨,似乎无需太讲究,但文章意境和选材还是得考虑的。有故事氛围、有人们可感可叹的事理,才会吸引读者而引发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