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出浅湾济深海
——浅湾《紫儿》阅读欣赏
晓舟
浅湾写的《紫儿》,我反复读了多遍,其故事情节和写作手法,令我沉醉其中欲罢不能。
记述历史是作家的社会责任。《紫儿》紧贴时代脉搏,直面社会现实,以主人公紫儿为主线,有声有色地书写了两代农村姑娘的命运。作者通过写实的手法,描画了不同时代烙印的真实农村景象,同时通过不同人物对话和情节安排,记录改革开放政策给农村带来的新变化,讴歌社会的进步和人性的真善美,颇有思想深度和较高的政治站位,体现了作家立足宣传社会正能量的写作态度和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细读《紫儿》,我被那波澜不惊静水流深的故事情节打动,很受感动和震撼,对作者的写作功力更是十分钦佩。感觉其写作风格有如下特征:
其一,抒写生动精彩纷呈。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栩栩如生,一个个情节细节历历在目,寄予在行云流水娓娓道来的文字之中。浅湾的文字,看似素朴白描,实则内涵功力,颇有大家之风和气象。那是千锤百炼、凤凰涅槃之后才能表达出的一种清逸、纯粹、传神意境,内在艺术张力极强。譬如,对下放农村时的环境描写:
——那年的冬天特别冷,真有“树动悬冰落,枝高出手寒”的感觉。运送我们的货船在半冻的江河上行走了四天四夜,到达那里已是黄昏时分。队长把我家安置在六里河畔的小磨房里,风肆意地挤进墙缝,没有锅灶,更没有热水,大人们在忙着搬运家具,没人理会我们。
其二,人物刻画极具功力。尤其是主要人物紫儿,血肉丰满呼之欲出。浅湾在往事的回忆中,将随父母下放农村,遇见的好伙伴紫儿的肖像、性情、命运精彩呈现,让人为之欢喜,为之忧伤,刻骨难忘。譬如:
——远远地来了一个女孩,她皮肤黑黄,机灵的大眼睛有些怯生,梳两个小辫,红底碎花的棉袄配一个青蓝色的裤子,棉鞋已经破得露出了黑糊糊的棉絮,衣服有些脏。她挎个篮子,篮子里是装满了白白的小方糕和馒头饼。女孩身后跟着个中年男子,走路一瘸一拐,手里拎个暖壶,边走边喊着:“上我家吃去吧,我都煮好了”。
其三,对话精当惟妙惟肖。符合故事发展脉络的一句句人物对话,铺展和点染着故事情节走向,也成功地加深了人物对读者的同情心和感染力。也许作者并未刻意为之,而是现实和写作功力的揉合。譬如:
——我连忙招呼她进来:“你叫什么名字?”
“兰儿。”她怯生生的回答我。
“你妈妈呢?她还好吗?”兰儿低下了头,眼圈红了起来。
队长连忙告诉我:“紫儿嫁过去以后,没几年就病死了,可怜的孩子,一直跟着外婆过,现在他爸爸又找了后妈,她就更不愿回去了。”
作品的写作艺术,还有许多可圈可点值得礼赞的方面,只因本人欣赏水平和笔力有限,只好议这么多。
阅读《紫儿》之后,我与作者联系过一次,甚赞这篇小说写得好,映衬了作者的创作思想为人品行。浅湾却告诉我,《紫儿》是一篇有生活原形为骨架的散文。“兰儿”命运的改变,并不能完全归公于我个人的帮助和提携,而是她赶上了我国改革开放好时代,赶上了国家不断推动经济向深水区发展的好政策。
《紫儿》作者浅湾是我的初中同学,已四十多年没见过面。她的笔名与其真实名字是颠倒着的谐音,我想或许还有自谦的考虑吧。浅湾和我一样,都是被特殊年代耽误的一代人,我们没有读过多少书,都是走上社会之后因从事文案工作与文字结缘。但事实上,从浅湾这篇《紫儿》的文字功力和作品质量厚度来看,应该说,她早已走出文字试水的浅湾,驾轻就熟地在文学的深海里飞舟前行。我为有浅湾这样的同学骄傲。
期待老同学,不断创作出更多美在其中的大作,让我们品享阅读更多上乘佳作的快乐。
------------------------------------------------------------------------------------------------------
浅湾原作
紫 儿
浅湾
八十年代末,因工作关系,我到苏北农村招工,路过曾下乡的那个公社,便特地停留了一下。正值腊月,笔直的杨树枝干挺立在宽敞的黄沙大道上,取代了槐树掩荫的机耕小道,没有栏杆的石板小桥也变成了双曲拱桥,清澈的六里河水依然流淌在蜿蜒的河道上。
队长非常热情地把我迎回了他的家,土坯房变成了砖瓦房,煤油灯和六十瓦的电灯轮流上岗,因为供电不足电压不稳,停电时煤油灯还用得上。十二吋的黑白电视机飘着雪花,夹着噪音,模糊地播放着仅有的节目。
我的到来令队长家热闹非凡,原因是他们知道了我的来意,想让我尽可能地把他们的子女带进城里。晚上,乡亲们带着他们的子女挤满了队长家的堂屋,我像选美似地看着一个个红朴朴的笑脸从我面前走过。忽然我看到了一双机灵的大眼睛,怯怯地躲在人群后,她没有大人领着,一个人站在门外,眼神那么熟悉,似曾相识,令我想起了她,我儿时的伙伴——紫儿。
六九年腊月,我随父母下放到这个人多地少的生产队,本来就又不富裕的乡亲们,为了响应上面的号召,尽他们最大的努力来欢迎我们。
那年的冬天特别冷,真有“树动悬冰落,枝高出手寒”的感觉。运送我们的货船在半冻的江河上行走了四天四夜,到达那里已是黄昏时分。队长把我家安置在六里河畔的小磨房里,风肆意地挤进墙缝,没有锅灶,更没有热水,大人们在忙着搬运家具,没人理会我们。
远远地来了一个女孩,她皮肤黑黄,机灵的大眼睛有些怯生,梳两个小辫,红底碎花的棉袄配一个青蓝色的裤子,棉鞋已经破得露出了黑糊糊的棉絮,衣服有些脏。她挎个篮子,篮子里装满了白白的小方糕和馒头饼。女孩身后跟着个中年男子,走路一瘸一拐,手里拎个暖壶,边走边喊着:
“上我家吃去吧,我都煮好了”。
队长介绍说,这父女俩是我们的邻居,女孩就是紫儿。
紫儿家住在我们东屋,她父亲是个剃头匠,虽说是个残疾,但他有手艺,队里人都很敬重他,称他为“二爷”,“爷”在当地话里是“叔”的意思。因为近,可能是队长特地关照的吧,让紫儿妈这几天先给我们做着饭,等一切安顿好了再说。二爷让紫儿把篮子递给我,说快过年了,留着过年吃吧。我接过篮子,用感激的眼神对紫儿笑了一下,紫儿也会心的笑了一下。孩子的心灵总是最容易相通的,就在微笑中我们已熟识起来,等吃过晚饭我们已成为好朋友。紫儿拉着我的手说:
“今晚就睡在这儿吧。”
我当然很愿意,可父母亲不愿意太麻烦人家,硬拉着我回家了。
一个星期后就过年了。大年初一,父母亲领着我们到紫儿家去拜年,紫儿看见我飞快地跑过来,从口袋里抓出瓜子花生往我手里塞。身上还穿着那身衣服,好像干净些了,只是脚上穿了双新雨鞋。我奇怪地问:
“大睛天的为什么穿雨鞋?”
“新鞋呀。”
我很费解。紫儿解释说,她家有兄弟姐妹十一个,她排行老十,老大至老八都已成家,现在家里还有老九(她姐姐)、她、还有一个小弟弟。因孩子多,新衣服只能先满足她弟弟和她姐姐,弟弟是男孩,而她姐姐明年要出嫁了,不能太寒酸,让人看不起。再说了新衣服今年姐姐穿了明年就轮到她穿了。紫儿说了,有双新雨鞋穿已经不错了,又能下田又能平时穿。
紫儿读了三年小学,比我大两岁,个头与我相齐。但她的农活却是一流的,每次评工分,她在“接班组”(老人和儿童组)里总是评最高分。我只有放寒暑假时才去队里干活,和紫儿在一个“接班组”里,干活时紫儿总是走在人群的前面,干完她的一垄地再回过头来接我的一垄地,帮我完成我来不及干的农活。每当别的孩子欺负我时,她总是站起来帮我。
队长的弟弟,长得五短身材,脖子特别短,按他们氏族里的辈份,紫儿该叫他“四爷”,但因为他蛮横刁顽,又爱嘴上占个小便宜,比他辈份小的人都不叫他爷,而是直呼其名。有一次,劳动休息时间,我和紫儿背靠背坐在树底下乘凉,他大摇大摆的走过来,非要我叫他爷,否则就坐在我们中间把我们分开。紫儿抡着拳头直赶他走,我站起来恭恭敬敬地叫了声“四叔”。(在江苏方言中“叔”和“缩”是同音)他一楞,开始没反应过来,再一想,“叔”和“爷”是一个意思,就说:
“你们南蛮子,叫四叔也一样。”
说着就走开了。我坐下后,对紫儿挤了挤眼说:
“是缩头缩脑的缩。”
紫儿听了哈哈大笑。等他明白过来想揍我时,我早跑没影了。从此后,从小孩到大人,见了他一律称其为“四缩”。
生产队里有一块瓜田,晚上轮流看瓜,轮到“四缩”看瓜时,我和紫儿商量决定去捉弄他一下,一则是要报复他平日里的蛮横,二则想偷瓜解馋。
看瓜蓬设在瓜田旁的水沟边,上面是个小草蓬,够一个人睡觉,下面用一根木棍撑着,可以转动。“四缩”特别懒,半夜里肯定睡觉。我和紫儿躲在玉米地里,等他睡着了,就把小草蓬轻轻转动,让它面向水沟,“四缩”全然不觉。我俩在瓜田里美美地饱餐了一顿,然后再躲进玉米地里,对着瓜田大声喊叫:
“有人偷瓜喽!”
“四缩”听见喊声连忙下来,慌里慌张地直往水沟里窜,等他站起身来时,已俨然成了个落汤鸡!我俩大笑着往家跑,那一晚,我俩乐得整宵都没合眼!
七四年我随父母去了县城,临行前,紫儿一直送我到汽车站,她红着脸结结巴巴地说:
“过两天,过两天他们家就要来接我了,你能过两天再走吗?”
“谁?谁呀?”
“他。”
哦,我突然明白了,
“是你婆家吗?”
紫儿点点头。我很难过地说:
“不行,我得跟我父母一起走,你有时间上县城来看我吧。”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见过紫儿,给她写了几封信,也如石沉大海。后来我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慢慢地也就淡忘了。
门外面的那双大眼睛引起了我的注意,我问队长:
“那孩子是谁家的呀?”
“那就是紫儿家的丫头呀。”我连忙招呼她进来,
“你叫什么名字?”
“兰儿”兰儿怯生生的回答我。
“你妈妈呢?她还好吗?”
兰儿低下了头,眼圈红了起来。队长连忙告诉我:
“紫儿嫁过去以后,没几年就病死了,可怜的孩子一直跟着外婆过,现在他爸爸又找了后妈,她就更不愿回去了。”
我听后,一阵心酸。我问兰儿:
“那你多大了?”
“过了年就十六了。”
我犹豫着她的年龄,但我还是破例带走了兰儿。临走,兰儿的外婆拉着我,千恩万谢地非让兰儿认我做干妈,我连忙拉起孩子说:
“这不行,我没这个福份,我自己的孩子才五岁哪能有这么大的闺女?不过您老人家放心,我会把她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的。”
兰儿继承了她母亲的灵巧和勤奋,工作非常出色,年年评为先进,车间主任每次看见我总夸她能干。
五年后,兰儿和她同一个车间的小伙子恋爱了,是他们邻县的老乡,按照苏北的规矩得找个媒人,于是我便理所当然地成了他们的现成媒人。男方父母来相亲时,对兰儿非常满意,说办喜事时一定要我去当个证婚人,我因工作走不开而没去。
兰儿结婚后,她丈夫的家乡成立了乡办纺织厂,于是夫妻二人便回到乡下,在那里的纺织厂当了技术骨干。
2002年,兰儿来电话说,今年她外婆八十大寿,很想念我,问我能否去她们那里过年。我说过年就不了,但年底可能去你们县里开会,到时再说吧。
会议结束后,我让司机带我又去了一趟当年下乡的那个地方。黄沙大道已变成了平坦的柏油马路,双曲拱桥也已建成了公路大桥,六里河两岸葱郁着一片植树林,道路两旁是整齐的小楼房。
兰儿外婆看见我特别高兴,家常话如开了闸的水滔滔不绝,她说,兰儿现在是车间主任了,还生了个大胖小子,老队长也已退下来了,现在由紫儿的弟弟当队长。老队长的两个儿子特别有出息,大儿子现在是乡党委书记,二儿子在六里河水产养殖中心当经理,专门经营对虾,就连“四缩”现在也搞起了运输,一年收入有十几万呢。说着说着又想起了紫儿,唉,紫儿要是能活到现在那该多好啊。我说:
“您别难过,您看,兰儿多像她妈妈,兰儿不就是紫儿的延续吗?”
兰儿外婆笑了,“是啊,比她妈妈还能干呢。”
--------------------------------------------------------------------------------------------------------
以上文字被选用在新浪博客首页向读者推荐阅读
2018.10.18 责任编辑:梅力号
-------------------------------------------------------------
博友精彩评论
温
爽
(北京) 文友晓舟老师向我推荐了浅湾的作品《紫儿》,这的确是一篇力作。文章主题突出、结构严谨,用朴素平实的文字,将农村女孩儿紫儿的故事呈现给读者品味。
“远远地来了一个女孩,她皮肤黑黄,机灵的大眼睛有些怯生,梳两个小辫,红底碎花的棉袄,配一个青蓝色的裤子,棉鞋已经破得露出了黑糊糊的棉絮,衣服也有些脏。她挎个篮子,篮子里装满了白白的小方糕和馒头饼。”这些生动的描写很有画面感!
“紫儿读了三年小学,比我大两岁,个头与我相齐。但她的农活却是一流的,每次评工分,她在那个“接班组”(老人和儿童组)里总是评最高分。我只有放寒暑假时才去队里干活,和紫儿在一个“接班组”里,干活时紫儿总是走在人群的前面,干完她的一垄地再回过头来接我的一垄地,帮我完成我来不及干的农活。每当别的孩子欺负我时,她总是站起来帮我。”浅湾用娴熟的笔法将一个勤劳朴实、聪明能干的紫儿展示给读者。
关于紫儿的婚姻,浅湾没有更多的描述。但从“紫儿嫁过去以后,没几年就病死了,”的情况看,二十几岁就命赴黄泉,是因贫困致病,还是因无力支付医疗费?此处无声胜有声,浅湾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紫儿的女儿兰儿,是紫儿生命的延续。虽然她幼年丧母,父亲续娶后不得不跟着外祖母生活,但她的命运比母亲好了许多。
十五岁的兰儿在浅湾的帮助下,进厂当了工人。五年后,她嫁给了厂里的一个小伙子。
“兰儿结婚后,她丈夫的家乡成立了乡办纺织厂,于是夫妻二人便回到乡下,在那里的纺织厂当了技术骨干。”与母亲相比,兰儿是幸运的。她的生活是安定幸福的。
小人物、大主题,浅湾的作品《紫儿》构思缜密。她用写实的方法,揭示了不同时期,两代人的不同命运。从而为读者呈现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还要提及的是,浅湾是晓舟老师的同学,晓舟老师在读过《紫儿》后,写下了《晓舟品析》。
《晓舟品析》是一篇非常好的文学评论,被选用在新浪博客首页向读者推荐阅读
。
晓舟老师在评论中写到“记述历史是作家的社会责任。《紫儿》紧贴时代脉搏,直面社会现实,有声有色地书写了两代农村姑娘的命运,颇有思想深度和较高的政治站位。作者通过写实的手法,刻画了具有不同时代烙印的真实农村景象,同时通过不同人物对话和情节安排,讴歌了社会真善美的一面,颇有正能量和艺术感染力。”
因为本人的才疏学浅,写不出晓舟老师这样高水平的文学评论。我的文字至多算是读后感吧!
谢谢晓舟老师的推荐!谢谢《紫儿》的作者浅湾给于我们的佳作!
许秀杰 (山东)
令人感动感叹的文字,文中的紫儿命运坎坷,少年时代的调皮,恶作剧,农村女孩不可抗拒的命运,紫儿走了,有命运的悲剧,有时代的悲剧,好在兰儿继承了母亲的心灵手巧,勤劳能干。文字朴实,语言流畅,人物形象鲜明,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给人以启迪和教育!
冯
儿 (福建)
根据晓舟老师对浅湾的记忆印象,对浅湾作品《紫儿》的介绍和品赏,浅湾确实如晓舟老师所评:“她已经走出文字浅湾,跻入了文学的深海。”!而“浅湾一直把紫儿的情谊铭记在心......”,彰显了浅湾的人品,她善良,懂得感恩,真是晓舟老师一位值得一书的老同学!
阳光灿烂 (江苏) 文章描写的是小人物,展现的却是大时代,主旨发人深省。“紫儿”这样一个善良、热情、聪明、能干、善解人意的女孩,上苍应该垂怜,可她的命运偏偏多舛,这与其说是她个人的悲剧,不如说是那个时代的悲剧:物质极其匮乏,人口不能流动,农村人被死死的按在土地里,不管你多能干多聪明,你飞不起也跳不高;兰儿身世本不幸,但因为作者的提携,挣脱了农村女儿的固有的命运轨迹,实现了阶层的跨越,这既是她个人的幸运,是她的母亲种的因,也是时代的发展的结果。
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叙事方式也很讲究,没有平铺直叙,而是运用插叙,叙述与紫儿的相遇、相识、相知。其中内容转换衔接十分自然,丝毫没有突兀之感。
人物形象鲜明突出,得益于作者的 对人物的描写坚持以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正面描写紫儿的外貌、神态、衣着、语言,尤其善于画眼睛。“机灵的大眼睛有些怯生”,一个年轻的质朴可爱的外面世界充满好奇的农村女孩形象便跃然纸上。又通过四叔“的对比反衬,突出紫儿的可人。
用语平实之中见功力。文字功力最好的体现,用力了你却看不出雕琢的痕迹。全文娓娓道来,如行云流水。
霁
月(湖北)
“树动悬冰落,枝高出手寒。”对仗、意境极其老到的一副写景联,妙!《紫儿》布局之精巧、人物刻画之细腻、小插曲之灵动、场景铺排之绝妙,实属大家之手笔,读来令人惊叹不已。更为难得的是,作品真实的反映了那个年代的生活,不是小儿女情怀,而有大时代情景。
黎锦瑟燕 (辽宁)
欣赏通灵佳作,感受原作和文评均是上乘之作,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原作的意境和文采非同寻常,以灵性生动的笔触,声情并茂地抒写了陈年往事,才情了得;小舟对原作的深入透彻解读与诠释,是对老同学浅湾极其作品的莫逆相知,深度审美,并以个性化的文字予以精彩呈现,给我们读者奉献了别具一格的文论风景,沁人心脾也!
似水若烟(广东)文章的精彩与妙处各位老师都分析得那么透彻,我就不累赘了。说说我喜欢的片断:
大年初一,父母亲领着我们到紫儿家去拜年,紫儿看见我飞快地跑过来,从口袋里抓出瓜子花生往我手里塞。身上还穿着那身衣服,好像干净些了,只是脚上穿了双新雨鞋。
这个细节,作者观察能力好强,而且事隔这么多年,这双新雨鞋在记忆里依旧历久弥新。让人很容易带到那个年代,新年是要穿新衣的,可因为经济的问题,没有新衣,把衣服洗干净也是美好的寄托,没有新衣,有双新鞋也是高兴的,尽管鞋是雨鞋,但下田的作用比普通的鞋子又大了许多。一个细节,让人遐想。
看着高兴地还有这个片断:
紫儿抡着拳头直赶他走,我站起来恭恭敬敬地叫了声“四叔”。(在江苏方言中“叔”和“缩”是同音)他一楞,开始没反应过来,再一想,“叔”和“爷”是一个意思,就说:
“你们南蛮子,叫四叔也一样。”
说着就走开了。我坐下后,对紫儿挤了挤眼说:
“是缩头缩脑的缩。”
紫儿听了哈哈大笑。等他明白过来想揍我时,我早跑没影了。从此后,从小孩到大人,见了他一律称其为“四缩”。
画面感那么强,情节那么生动有趣,让读者禁不住也哈哈大笑起来。如此巧思,如此精妙,让人印象深刻得紧。
生产队里有一块瓜田,晚上轮流看瓜,轮到“四缩”看瓜时,我和紫儿商量决定去捉弄他一下,一则是要报复他平日里的蛮横,二则想偷瓜解馋。
看瓜蓬设在瓜田旁的水沟边,上面是个小草蓬,够一个人睡觉,下面用一根木棍撑着,可以转动。“四缩”特别懒,半夜里肯定睡觉。我和紫儿躲在玉米地里,等他睡着了,就把小草蓬轻轻转动,让它面向水沟,“四缩”全然不觉。我俩在瓜田里美美地饱餐了一顿,然后再躲进玉米地里,对着瓜田大声喊叫:
“有人偷瓜喽!”
“四缩”听见喊声连忙下来,慌里慌张地直往水沟里窜,等他站起身来时,已俨然成了个落汤鸡!我俩大笑着往家跑,那一晚,我俩乐得整宵都没合眼!
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想起的是鲁迅先生的风格,那一篇让人难忘的闰土,同样的情节精妙,动作,经过,环境,气氛,甚至包括俩个女孩的那因为捉弄将要得逞的兴奋然后又拼命压制怕被发现屏住气息的呼吸声,都几乎可以听到。
晓舟老师说:记述历史是作家的社会责任。《紫儿》紧贴时代脉搏,直面社会现实,有声有色地书写了两代农村姑娘的命运,颇有思想深度和较高的政治站位。作者通过写实的手法,刻画了具有不同时代烙印的真实农村景象,同时通过不同人物对话和情节安排,讴歌了社会真善美的一面,颇有正能量和艺术感染力。
晓舟老师的格局确实高人一筹,看完也深以为然。但以我之力,我是想不到这一层的,所以我只能以我有自己的小格局,选出自己喜欢的片断。希望没有贻笑大方哦。
郑协群 (湖南)
晓舟推荐的这篇《紫儿》,用倒叙的方式,把我们带到物质十分贫乏的年代,浅湾用平铺直叙的手法娓娓道来、把生活在农村的紫儿写得活灵活现,她的善良、聪明、能干、热情和善解人意让人感动。
最喜欢晓舟说的:记叙历史是作家的社会责任。《紫儿》不动声色地娓娓道来,把农村两代人的命运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善良、热情、聪明能干、善解人意的紫儿命运多舛,让人扼腕。
吊脚楼(湖北)
很幸运,在朋友的博客里邂逅了一篇很不错的小说《紫儿》。朋友说,这是一篇小说,我也认同,很多时候,就行文风格而言,很多小说都是可以当散文来读的,即便是鸿篇巨制,他的某个断面就是好的散文。比如鬼才老贾的《废都》,你截取一个横断面,它就是散文。尽管《紫儿》具备了小说的三要素,而且情节、人物在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中的铺排、描写都十分得体,但是我更愿意把《紫儿》当散文来读。比起我习惯的跌宕起伏情节、灵动的心理刻画、微妙微俏的人物描写的风格,《紫儿》拙雅、端庄的文字段位和发乎于内心的情感表达,更像一篇上好的散文。
我一介花甲老朽,对《紫儿》中的人物和人物背后的社会语境太熟悉不过了。作者很机智。与其说是她灵动的笔触找到了一个事件的切入口,不如说是她思想的锋芒为读者照亮了一截我们难以忘怀的历史切面。所以《紫儿》的风格并不影响读者对它文本体裁的判断,更不会影响读者对《紫儿》赏读。作者的机智,在于在微小处着力,而且对力度的拿捏也恰到好处。散文忌讳发力过度,小说同样忌讳作者站出来空发议论。《紫儿》成功地规避了这两道文字风险。
紫儿脚上的新雨鞋、紫儿出嫁前挽留“浅弯”再住两个晚上的小心翼翼的渴望,以及兰儿面对“浅弯”的怯生生,在作者的笔下都是真实客观的心性表达,读者看到的不仅仅是似乎就是自己身边的活生生的人物具象,还能感应到人物那时那刻的心灵颤抖。如果没有相当的笔力、不经过丰沛文学养料的滋养,怕是达不到这等文学段位的。
《紫儿》的另一个可贵之处,就在于语言的平实、素雅。但凡高贵者,莫不是在质朴显雅致,在简单中显纯粹。《紫儿》的口语化让作者笔下的人物活龙活现,读者丝毫不会怀疑人物、场景的真实性。
《紫儿》成功地给所有热衷于文字的人表达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只要作者的灵魂厚道,书写不做作、不伪装高雅,作品就是耐读的。
傲雪凌霜(安徽)晓舟的这篇文评,堪称上乘之作。一篇好的文评,不是表扬和全篇的赞美,而是能从推介的文章中找到不同于常人之处。此篇文后对作者浅湾的介绍,使她的经历与文中人物有了更多的融合,让读者对这平实的故事有了朴素的理解,也因而对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现如今读文不是猎奇,也不缺乏那种孤怜怜的美,可贵的是看文能否引发读者的情绪,读者有种不说不休的欲望,这样的文才称得上真正走进了读者的心。这是读文的第一感触。其二,就读《紫儿》一文来说。对话容易落入流水,很多时候会让读者对人物产生疲惫,因此作者对在此境中人物刻画描写很重要。而这里的很多情节是以对话方式铺展,却起到点睛作用。紫儿与兰儿的人物特性从对话中全方位地予以了展现和展示,足以见作者文学功底和写作铺陈功力。小作品里体现大手笔,非一般人能驾驭。为好作品再送一支金笔。
皓子爱散步(湖南)在我看来,这篇小说有三大亮点:一是流畅自然的叙述,作品的情感倾向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不动声色地流露出来;二是关注平凡世界的普通人,迷漫着浓浓的乡土情怀,映衬出人情冷暖,也足见作者是个重情重义怀旧念旧之人。三是语言清新活泼,原汁原味,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可见作者文字功底深,作品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再次品读小说《紫儿》,我觉得这是一篇很成功的微型小说,短短数千字却准确地反映社会生活,浓缩时代变迁。作者采用散文笔法,整篇小说中有人物有故事有情节有细节,把农村姑娘紫儿短短的一生完美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作者用笔温馨,叙述侃侃而来,人物栩栩如生,环境的细节刻画“树动悬冰落,枝高出手寒”凝练生动,读来亲切感人。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真善美的故事。初见兰儿,“忽然我看到了一双机灵的大眼睛,怯怯地躲在人群后,她没有大人领着,一个人站在门外,眼神那么熟悉,似曾相识,令我想起了她,我儿时的伙伴——紫儿。”点燃读者的好奇心,吸引读者不由自主往下读。收尾表达作者对紫儿的怀念,为紫儿没赶上好时代好日子而遗憾,却借用兰儿外婆的话寄予新生活越来越好的希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