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城市环境卫生谋生打工城市边缘化人群 |
分类: 灯下漫笔 |
与文友国平君相约散步,我俩漫不经心地沿着护城河内侧的绿化带小路闲逛。
走到河畔一个封闭式小院前,但见河下停泊着一条机动水泥船,有位老人坐在船边纳凉。我们走过去欲与其攀谈,跑码头的人见多识广,对不速之客似存戒心,坐在那儿爱理不理。
国平嘴贫,蒙他说,我们是记者,来采访你的,老人听了还是很少搭话。闲聊中得知老人是苏北建湖人氏,国平君又套近乎,说他在建湖有个师范同学。一说姓名,没想到人家还真的认识这个人。距离拉近了,老人讲了自己的情况。
他姓吉,这船是他自已的,没雇船工,就他们老两口把弄。他说,来苏州谋生六年了,专干城市垃圾转运活。业务无需揽,自有雇船的老板安排,他只管运输。两头都有机械化装卸,活计不算苦。行程也不是很远,通常把垃圾运到三四十里外的郊区填沟塘。一个月跑四五趟,其余时间便是泊在岸边等调谴。听他这么说,我们方知岸上这幢挺洋气的院落是城市垃圾中转站。
老人说,家乡农田被城镇扩张占去许多,不少乡亲只好漂泊在水上搞运输,他的儿子也有自己的船,每年春节来苏州伴他过年。老板每年给雇船佣金六万元,他对这份报酬还算满意,说是纯收入。开船的柴油老板实报实销,船系在岸边,垃圾站也会免费供应水电。
老人把水上运输当着传宗接代的事业在干了,前几年买了一条大船让儿子跑水运,最近又买了一条新的大船留给孙子。说到这里,老人流露出一种自豪和满足的神情。
我们能够理解,大有大幸福,小有小幸福,人得学会随遇而安。一条载重十几吨的机动水泥船四万多元,比买房子划算得多,且解决了吃饭问题。得闲,老两口还可以轮流去街上逛逛,也算半个城里人吧,心情不错,难怪他六十九岁了,竟然没有一根白发。
机船后端的大舱是装垃圾的,虽是空舱,却留下不少污迹。船的前端,是他们夫妇的工作区和生活区,相对干净多了。船面上是封闭式驾驶室赚厨房间,脚下抽开一块板,露出一个二尺见方的洞口,老人说,这底舱便是他睡觉的地方,靠岸时接上电线还能看电视呢。
沿河岸西行,又见一幢白墙黛瓦的平房,矗立在绿化带外侧的大路旁,我们以为是座保留的名人故居之类的建筑,走过去一看却是公共厕所。这厕所好讲究,分男厕所女厕所和残疾人专用的无障碍厕所,里面的清洁程度不亚于大宾馆里WC。推开一间贴有“工作室”铜牌的房间,一位身穿环卫服饰的大妈在里面喝茶。国平上前一番拉呱,又熟悉起来。
再看“工作室”里面的陈设,有保洁工具、炊具、桌椅,还配有彩电、空调。大妈演示给我们看,桌椅一拉开,便是他们晚上睡觉的床。环顾四周,小瓦房嵌在绿化带花草丛中,空气清新,国平连声叫好,说在寸土寸金的城市里,能有这么个不要租金的安身处,还有 4000元收入,挺好。我俩相视一笑:假如有一天我们混不下去,做这样的事情,倒也是个好去处。
在返回的路上,当过教师也当过领导的国平君,度看方步慢条斯理地总结道:一个城市的卫生状况,是这座城市文明程度的体现。城市建设,离不开这些普通人的黙黙奉献。了解一座城市,如果不清楚这些边缘化人群的工作内容和生存状态,那是不完整的。
哎呦,这简直是社会学家的眼光啊!我眼拙,看到的只是城市边缘化人群的两种活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