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纪实退休情人职场退休金 |
分类: 职场扫描 |
快过清明节了,两个各奔东西的昔年老同事在故乡不期而遇。
“阿春兄弟,记得你比我小三岁,春天的生日,今年也该退休了吧?”头发花白的老李问。阿春递上一支香烟:“老兄记性真好,我前天刚办好手续,下个月就可以领到退休金了。”
聊到每月退休金数额,两人相差三百多元。不对啊,我们不是同一年参加工作的么?是的呀,怎么会这样?两人一交流,原来是办退休时核定的工龄上两人相差五年多。
怎么回事?老李说,三年前我办理退休时,发现核定的工龄比实际工龄少了五年,问社保局经办的同志,人家说以当年劳动局批准用工的文件为准。我看了一下,劳动局批复我转正的文件确实是那一年,无话可说啊。阿春不以为然,八十年代之前参加工作的人,也可以企业工资花名册为依据参算实际工龄的,这个规定你不知道?老李苦着脸说,我也听说了,可是空口无凭啊,我举证不了呢。
这么一说,阿春想起十五年前一件往事,基本明白了是怎么回事。
那年,阿春在县主管部门当信访办主任。某日,一位熟了不能再熟的女人打电话邀请他去茶楼喝茶。这是与他交往过两年多的首任女友,多年不见了。女人开门见山,阿春,我今天是来请你帮忙的。哦,啥事?你说吧,我们之间好像不需要用请字吧,只要我能做到的,一定会尽力帮你办。
企业改制在进行中,女人身体不是很好,她觉得与其给资本家打工,不如提前办内退。这事难不倒她,她爹曾任地委组织部干部,党羽无数,可在办理过程中却为工龄犯了难。要证明劳动局批复之前的工龄,得找在此之前的单位工资花名册,偏偏她当年参加工作时的那家企业改革先行,单位己被撤消兼并一年有余。老单位不存在了,留守人员装聋作哑,兼并后的单位又坚称原单位没移交过这方面的资料。没法查考,眼巴巴看着五年多工龄泡了汤,谁也帮不了她。“甭担心,这事我来办,三天后来找我。”阿春满口答应。
第二天,阿春带上助手,驱车前往设在某乡镇的那个“老单位”。虽然他也是从这个基层单位走出来的,但今非昔比,留守人员对这个主管部门的信访干部不敢打马虎眼,说单位撤消时将全部资料一股脑儿运到兼并企业了。再到“新单位”,人家以为上级主管部门来人检査工作,主任会计文书忙张罗着安排招待,阿春故意冷着脸一本正经:“别忙这些,我只问一件事,被你们兼并的企业相关资料在哪里?”
那单位文书闻言一怔:“哎呀,前几天准备把这些东西当废纸卖掉的,好在——。”打开一间灰尘满屋的存放杂物仓库,文书指着八只鼓鼓囊囊的大麻袋说,当时没有具体办移交,该单位的档案、账删全部乱七八糟塞在这里面。阿春说:“好吧,你们把这个单位1975年的职工工资发放表找给我。”
三四个人七手八脚倒腾了两个多小时,终于在故纸堆里把女人参加工作时的那一年原始凭证找到了,阿春本人也名列其中。阿春留了个心眼,将自己的资料复制了出来,回城后交给社保局档案管理部门存入个人档案。不久,他被派往某下属单位当领导,也变成了企业干部。没想到,十五年后阿春自己办退休,那份陈旧的资料发挥了重要作用。真可谓,好心有好报,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三百块钱可买一百斤大米,够全家人吃一个月。”听完故事,老李羡慕又嫉妒:“这意味着你十五年前就开始给情人发津贴,一直发到生命尽头,够意思!”阿春跟着打趣:“如没发生情人找我那件事,历经十五年,这些资料恐怕早成了纸浆,我现在也会每月少得三百元。应当说,是她给了我津贴。”
见老李怏怏不悦,阿春说:“兄长莫恼,谁让我是个讲情义的人呢,给你支个招吧——找社保局,我们的工资表上,应该也有你的名字,去吧,翻案成功,也算我给你一份津贴,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