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哥俩当年青涩照
好友阿朱昨晚写了一首诗发在空间,题目为“洗”,诗云:拦河筑坝翻水站,依傍胥江无暇闲。抽取太湖涤污垢,古吴流韵洗后还。这位阿朱,与我是四十年友龄的发小,常怨我读他的文只说好话不挑刺,是对朋友“卖奸耍滑”。虽不知他是真谦虚还是假客气,但总挨批评不改正也不好,故读了这首小诗,我就在他诗文后写下了自己的不同看法。我评道:“抽取太湖”不妥吧,似改成“抽取湖水”更为贴切。
阿朱不以为然,回复:用“太湖”比用“湖水”好多了。我俩从小抬杠惯了,见他不买账,我就写了一段话论证我的观点:“太湖怎抽法?我爱喝太湖水,能写成我爱喝太湖?水是实质,不可省略。”阿朱说:“我们请专家评判。”请谁呢?他说江西有位陈老师,大师级的。我说好啊,等大师评判,谁输了罚酒。
没过多久,在阿朱那诗后我俩留言笔辩的下方,出现了署名常夫的评点:鄙意以为“断虹饮江”、“虏马饮江”,诗中习见;“引黄入冀”,可引黄河,即可抽太湖。用太湖似比用湖水更见气势。姑妄言之,欢迎指正。常夫这名字似曾相识,我虽不知道他是谁,但我猜想这人应该是对我和阿朱都比较熟悉的家乡文化人。这时我就有想法了,这不是他说的那个陈姓“裁判专家”,你阿朱还请出个人来帮你投票助阵,啥意思嘛!
客观地说,常夫所言引经据典不无道理。但任何事都有两面性,只要观点论证自成一体能圆其说,有时谁对谁错很难评判。因此我沿着自己的思路继续与之“斗法”,言语中稍带了几分酸辣戏谑:噢,懂了,省略、用大概念才有气势。我手里抓着一部英国产手机,下次谁问我在做啥,我就说“在抓英国”,或简说“抓英”。阿朱回评:“不可类比”。我继续反讥道:“反正我不说是手机,因为省略、用大概念才有气势。”
转眼午夜了,犯困,两个老大不小的发小只好互道晩安休战。一觉醒来已是清晨,想想两个好友抬杠着玩倒也无所谓,言语轻重都不会影响四十年的深交,但我那略带麻辣味的争辩驳语可能会让常夫先生介意,故立马起床把我写的东西全删了。不料,还是删迟了一步,常夫已看过且留言:受教了,乞恕在下妄议之罪。
阿朱上网后见我删了评很不开心,QQ说,文友之间不论谁对谁错,讨论研究才能互相提高,你删它干嘛?同时,他告诉我说,刚刚请教过了“苦卓堂”——江西陈林森老师(全国语文教学大家),陈老师说“抽取太湖不太妥当,属于动宾搭配的问题。只能抽取湖水。”阿朱不愧做学问之人,能有这样的胸襟,通报对他不利的专家评语,并随后把它贴出来告知读者,我不得不承认他有求知真诚。没想到的是,常夫先生虽对我客气礼让,但对专家意见却继续探讨,他在阿朱发的陈老师意见后面写了一句:“诗家语似不必绳之以法(语法)。”
坦率地说,我非文化人,其实并不懂诗,只是倚仗老朋友身份,吹毛求疵咬文嚼字,故意跟阿朱逗着玩的。但经过这场讨论,集思广益,有所启发,我倒也悟出了一个想法:诗词讲究浪漫豪放天马行空,不妨来个浪漫主义大手笔,索性把那烟波浩瀚的太湖比着一盆清水,穿越时空怀古论今,改写成“垒土筑台建涤站,时空穿越古今看。太湖端起洗尘垢,旧韵姑苏又复还”。呵呵,不知阿朱兄、两位老师以为然否?
本文被选用在新浪草根名博首页(2015.11.23)
选稿老师:雨云
加载中,请稍候......